剧情介绍
在聊这本书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书的作者:威尔·杜兰特(1885——1981)。
有评论家对他的作品做出过这样的评价:他(威尔·杜兰特)的著作,有的地方朗朗上口,令人想大声读出来! ——威尔?罗杰斯(美国作家,社会评论家)
而这位以幽默亲切的文风见长的美国学者、哲学教授,自小便任性非常。少年时代,他被母亲送到一所教会学校学习,希望他日后能学有所长,成为一名传教士。而这个从罗马天主教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却在成年之后因为一篇名为《宗教的起源》的文章而被逐出教会,原因是他竟胆敢写出如此不敬的文字,当真是“胆大妄为”。
生活中充满了不满,时时要挣扎和追寻,要承受痛苦和进行创造。——《生命开始》
在《落叶》这本书里,威尔·杜兰特回顾自己青年时代的经历时说,他曾一跃成为一个“不可知论者和社会主义者”,而他进入神学院的目的则是试图成为一名牧师,并且影响教会,希望美国的天主教会能够支持社会主义运动。但当他发现自己的想法实在过于天真之后便只好离开神学院。为此,还“陷入了多年的内心混乱和孤寂之中”。(《论宗教》)
这本被称为是“杜兰特最为私人的”书中,阐述了他对爱情、两性、婚姻、死亡、宗教、艺术及道德等社会多个领域的独特见解。在本书《前言》里,这位随和的老头儿就说过,阅读本书,还请读者自担风险。虽说有些观点仍未跳脱出他的那个时代局限,但大多数观点还是颇具前瞻性的。尽管你可能并不认同他的一些论调,并认为某些观点过于专断,可其实书中所洋溢的亲切活泼的风格和连续不断的金句,依然值得我们为本书点赞。
比如,在《论科学》这一章节里,杜兰特在他设想的乌托邦中就说,希望医生们在治疗时“减少对药物的依赖”,最好是依靠食疗等自然疗法。这一理念与当今的营养保健学理念简直是不谋而合。对于教育,杜兰特则认为,教育的目的并非是培养学者,而在于“塑造人类”,“最具价值的教育便是要让肉体、灵魂、公民和国家了解他们和谐生活的所有可能”。(《论教育》)
关于女性的一些观点,对现代人来说可能感觉偏于保守且专断,但这并不意味着杜兰特就是歧视女性的。恰好相反,他相当赞赏那些热爱家庭、能够好好教育子女的优雅女性。尽管在《论女性》一文中,杜兰特的一大段观点着实让女同胞们心情大坏并且举起“讨伐”大旗,但杜兰特在面对妻子阿里尔痛苦分娩却又无法提供帮助时说“我要永远友善地对待女性”,又具有一种真实深情、打动人心的力量。杜兰特之所以认为女性值得赞美,是因为女人具有母性的力量,是“所有人宽仁慈悲的母亲”。
幸福在于创造,而不是消耗。——威尔·杜兰特
在《论性》一文中,杜兰特的金句真可谓俯拾皆是,读后令人拍案叫绝。他认为“婚姻制度是控制欲望洪流的一种方式”,为了保持身体健康,人们应当“理性调和欲望”,这样才能既“保留对性感觉的刺激”,又能使欲望处在“合理界限”之内。
就这一点来说,倒真是非常中肯的提议。若要永久地保持对伴侣的新鲜感,或者让自己保持新鲜感,真的不能连续不断地接受刺激,或者一下子把全部的自己呈现在伴侣面前。要学会给伴侣一个用想象力去创造“性感”的机会,同时这也提醒我们,不必担心生活的热情会一下子就燃烧殆尽,不论是对性爱的激情还是对生活的热情,它们能燃烧到什么程度,掌控权仍旧是在人们自己这里。
关于战争、社会发展和政局变化的论述,也是《落叶》一书中比较有分量的部分。杜兰特一针见血地指出,战争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的内心,战争的根源“存在于人类的自然冲动中”。当国家被一个私欲泛滥的人所掌控,他就会通过国家来满足自己的私欲,这将是很可怕的事情。尽管好斗是人类本性的一部分,是被自然所赋予的,但过剩的欲望并非是不可控制的。而战争的心理因素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杜兰特进行了更深层的分析,“把占有欲、好斗性、利己主义、自负、迷恋和对权力的渴望凝结成一股力量”,这便形成了发动战争的心理因素。(《论战争》)
对于青春、生命和死亡,杜兰特则明显地表现出带有诗人一般的浪漫主义特质:
“腐坏只是一部分,即便我们死了,生命本身却是永恒的。”(《论死亡》)
“童年可以定义为玩乐的年纪,因此一些孩子从来没有做过孩子,一些成人从不曾变老。”(《生命开始》)
“青春和天神一样自信和毫无远见”。(《论青春》)
在读到一些章节以及某些观点时,我们眼前可能会浮现出这样一个形象:一位满头银白的老人,眼中跃动着智慧的光,脸上带着孩子般的笑,既稚气又深沉。威尔·杜兰特不时地表现出自己那完美主义和理想化的一面,但他关于宗教、种族、教育等问题的看法又直指人心、透彻犀利。他说,天堂和地狱并不存在于另一个世界,而是我们每时每刻的思想状态,这种思想状态往往与善恶有关。
很明显,杜兰特坚信纯善的存在,并且把教育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认为“道德和文明是一回事”,没有正确的行为规范,人类社会就会变得乱七八糟。
威尔·杜兰特这位获得过普利策奖和自由勋章且数次周游世界的哲学家,在《落叶》一书中把个人对这个世界的观点进行了一次总结。这本创作于他人生最后十年的著作,自出版以来便被学界公认为是杜兰特最为重要的作品。但其实这本书所探讨的话题虽然深刻而沉重,却并没有令人感觉到“十分严肃”,倒仿佛是一位经历丰富的老人在向人们娓娓道来他心中的真理和理想的世界。
威尔·杜兰特与妻子阿里尔。本文所选图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