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如是我闻)

《理想国》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四书五经”。这种经典中的经典,就算在学术界,也没有人敢拍着胸脯说自己“读懂了”。对于哲学爱好者来说,“读懂”这本书,其实就像要“搞懂”汽车一样——咱们不必懂得每一个零件和科技,只需要知道车的大概构造,是如何运转的即可。
想要读懂《理想国》,就不能在字句上死磕,而是要先抓住全书的主题,围绕它来理解每一卷的内容,以及各卷之间的关联。因为《理想国》是一篇对话。对话的特点是生动活泼,想到哪儿说到哪儿。两个人越聊越起劲,自然就会越扯越远。如果不能时刻紧扣主题来理解对话,很容易造成“整体回顾,不知所云”的感受。
《理想国》探讨的主题是:正义到底是什么?而柏拉图给出的答案是:正义即和谐——在柏拉图眼中,正义是灵魂的协调。内在表现为终极的幸福,外在表现为国家的和谐。
围绕这个主题,他们探讨的第一个分论点是:对个体而言,什么是正义?通过苏格拉底与不同人物的对话,柏拉图检视了几个有关正义的观点,比如“正义就是欠债还钱”、“正义就是益友而害敌”、“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这些角度其实都在围绕着“个体”展开。聊到最后大家发现,这些讨论都是从外部的功利角度去理解正义,而没有触及一个更关键的问题——当不涉及任何外在利益时,仅就内在的灵魂而言,正义到底意味着什么?
在柏拉图笔下,个体的灵魂太过渺小,不太好看得清。于是,他引入了一个与个体灵魂同构的参照物——城邦。柏拉图借由探讨“对城邦而言,什么是正义”,进一步探讨“正义”的本质。我们也可以把这个问题理解为:如何按照正义的原则,来建立一个理想的城邦——《理想国》因此得名。
那么,理想的国家是什么样呢?柏拉图给出的回答是:各安其分。正如个人的正义,在于灵魂中理智、激情与欲望的协调,国家的正义也在于智慧、勇气和节制这三种美德的专业分工。所以,依据这套“国家正义的原则”,理想的城邦应该让代表勇气的护卫者、代表智慧的统治者、代表节制的劳动者,德配其位,各安其分。

换一个角度来看,《理想国》其实很适合做“哲学专业入门读物”。因为在柏拉图的时代,哲学术语大都没有成形,所以《理想国》里的想法,都是以日常语言或者隐喻的方式呈现的。虽然用语通常不够精确,但是比起后世那些更为精致的哲学专著,《理想国》特别真实地还原了原汁原味的哲思过程。
《理想国》放在案头或者床头。因为它体量适中,内容足够丰富,又是围绕着人性和社会展开的。不管第几遍读,你都能像第一次读的时候那样,发现新的内涵。柏拉图在进行一个推理时,预设的前提是什么;在想象一个理想城邦时,参照的是什么,反对的是什么……这些细节都可以被无限发掘,并做出多种解读。毕竟,经典是历久弥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