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英国作家戴·赫·劳伦斯写过一篇杂文《给她一个模式》,对历史上的西方女性模式做了一个大概总结:古罗马人,制造了一种主妇理论或理想,它恰如其分地合乎罗马人的占有欲,“恺撒之妻不容怀疑”—— 所以凯撒的妻子从此不受怀疑,无论凯撒之辈收到多大的怀疑。后世尼禄一流的先生们又制造出妇女“水性杨花”,后世的太太们便淫荡得尽如人意。但丁推出了一位贞洁的一尘不染的比雅特丽丝,于是贞洁的一尘不染的比雅特丽丝们又自高自大地迈过几个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人发现了女才子,于是女才子们又哼儿哈儿地吟诗作文。狄更斯编造出个小娘子,于是小娘子们从此蜂拥而来……然后,就是伊顿男生模样的女生……
可是,模式总会令人厌倦。他认为,女人悲剧就在于必须寻求一个妇道模式;然而,这也是男人的悲剧。
电影《复制娇妻》就是这么一出悲剧,或者说是,喜剧模式的恐怖片,视觉上的喜剧,和心理上的恐惧,这么一糅合,你就难忘了。所以,纯粹就是单一乏味,只有混搭才是王道。
年轻夫妻乔安娜和马修从曼哈顿搬到了富人聚集的斯坦福小镇,这里的太太个个身材曼妙,举止高贵,谈吐优雅,贤惠温柔,乔安娜和马修既惊喜,又迷惑。只有芭比是一名喜爱胡思乱想、尖酸、并酗酒的女人,乔安娜和她成为了朋友,她们一起探究其中的秘密。可是,有一天,乔安娜发现芭比也变得和其他太太一样曼妙多姿。
乔安娜暗中调查,发现这些完美夫人居然都是机器人,原来的真人被放进复制机中,装上“完美夫人”芯片,从某种意义上,她们都被谋杀了。
与此同时,周围的人们向她逼近,包括自己的丈夫马修,乔安娜面临被“谋杀”的危险境地……
而这个小镇的缔造者,“完美夫人”复制机的创造者,你以为是那个长得像教父的惠灵顿先生,不,是那位集热情、理性、贤惠、智慧于一体的惠灵顿太太。
复制娇妻的始作俑者,是女人。这个反转可以。
电影形式上充满喜剧色彩,在以粉色为基调的童话画面中,流淌着令人惊悚的迷惑气息。
给我一个模式:性感又贤惠,美丽又虔诚;在一场小镇派对上,太太们同样的妖娆,同样的贤淑,同样的微笑,同样的惊叹……让观众产生同样的惊叹和——恐惧。
所幸,最后回到了喜剧的本色,太太们恢复成形态各异的真人,超市里穿梭着的不再是曼妙的太太了,而是邋里邋遢的男人们……
你以为这讲的就是男人女人的故事,不,这是一个寓言。记住一条定律,好的作品都具备寓言的特质。
看看电影中那个娘里娘气的同性恋是如何被“完美复制机”再造,成为充满男性荷尔蒙的美国精英议员形象,他站在讲台上:纯粹的美式华盛顿口音,声音洪亮,掷地有声,那手臂挥起的角度,特别的美利坚……
更多历史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闲望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