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在教室里越坐越久,在书本中越钻越深,但离真实的生活场景却越来越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变成了“读万卷书,做万张卷”。
真正的教育,当然需要在教室里进行基本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培养,但可以肯定,对于绝大多数孩子而言,只能学到知识和技能,而不能养成习惯,铸成情怀!
即使我们想方设法,设置各种学分、综合实践课甚至是劳动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等,最终却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特别是劳动教育。可以说,劳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劳动教育依然是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之一。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没有持续的劳动,就没有人类持续的发展。所以,劳动教育,必须是任何一个时代的人所需要接受的基本教育之一。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对劳动和劳动教育作出重要论述。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明确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19年11月,深改委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做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可见,抓好劳动教育应该具有紧迫感、责任感。
目前的劳动教育,局限性太大。劳动的场所,主要是两个地方,学校和家庭。学校里做做清洁,家庭里也就做下家务——似乎劳动,就是做清洁,做家务!有些学校,搞一些劳动教育活动,盛况空前,办劳动手抄报,背古今中外劳动诗歌,展示劳动成果——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今年的疫情之后,各方面政治经济及国际形势日益严峻,“勤俭节约”这一本来应该流淌在每个人血液里的习惯,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可勤俭节约,能够依靠背背古诗、读读名人故事、看看时事新闻,就可以熔铸在每个人的心里特别是未成年人的心里吗?
劳动教育该走向何方?劳动教育,又该如何与勤俭节约有机结合?
在这一点上,湖南卫视的《谁知盘中餐》这一节目,给了我们很多思考。
说起湖南卫视,个人其实并不感冒——任何时代都需要娱乐,但过度娱乐化却只会让人的思维感官化——一个真正有思想的媒体,应该引领文化发展,特别是面向未来,引领人们关注思想与价值,关注未来与远方。
而这一档《谁知盘中餐》的节目,就是属于有思想有价值有情怀可以引发人们思考的节目。最有意义的价值导向,就是“让教育发生在真实的劳动场景中”。下面,我们列举几个片段:
劳动与勤俭节约教育。
整个这档节目,贯穿始终的,都是劳动,以及通过劳动,让孩子们从行动中做到勤俭节约。吃的,要自己去采集,去购买,去制作;衣服,需要自己去洗。比如,兄妹俩拖着沉重的、臭味扑鼻的尿桶,去浇灌庄稼;忍着刺痛去割谷子、晒谷子,磨大米。用风车吹去谷屑,然后做饭——每一个环节,都在无声地培养孩子们的劳动技能、劳动习惯,都在提升孩子们的劳动情怀。
试想,这种教育比起说教来说,是是不是有深刻得多?
孩子们通过辛勤的劳动,对于劳动成果,是不是会更加的珍惜?
那还要你逼着他不要浪费粮食?
通过节目介绍,《谁知盘中餐》的主要目的,是想进行劳动教育和勤俭节约的教育。殊不知,这个节目所提倡的教育形式的背后,却隐含了德智体美劳等教育的全部。我们在这里随意举出几点(劳动实践对于身体的锻炼作用,是众所周知的,这里不再赘述。:
一是礼仪教育。
我们知道,礼仪是基本的行为规范,也是一个人素质修养的基本体现。《谁知盘中餐》10月28日这一期中,孩子们遇到了一群牛,新奇和害怕交错,纷纷逃跑,结果,身躯庞大的牛儿,鱼贯而行,只需要一句“我们起码要比牛有礼貌”,礼仪教育,就在劳动的场景中,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二是合作教育。
抱团取暖,是人类成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重要原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求知“作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而独生子女这一代,”学会合作“是最大的难题。学校里,搞很多合作学习,但给孩子们的心理认知,并不深刻。在《谁知盘中餐》9月2日这期中,几个孩子,出去买食材,如何分工,如何处理钱财,如何讨价还价,如何照顾同伴(马大宝一直牵着小妞)——这都是需要,不是大人的说教,而是在劳动实践中,彼此之间的需要,背后,其实是责任。
三是抗挫折教育。
由于各方面的娇惯太多,现在的孩子,心理极度脆弱,居高不下的自杀率,就是一个明证。而如果对这些自杀自伤的孩子,做一个案例分析,就会发现,心理素质脆弱,抗挫折能力差,是共性!
那么,该如何培养孩子们的抗挫折能力呢?
讲有关心理学的知识?
那些有用,在理性的状态下。但心理上出现问题,都是在不理性的状态。而在劳动教育的真实场景中,劳动的竞争,分工中的纠纷,不被理解的苦楚,都会被身体的疲倦所掩盖,都会被收获的喜悦冲淡。所以,很多事情,都会变成“太小的事情”,很多的哭泣,都会是“有什么好哭的?”
不信,去农村里调查一下,有多少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有多少孩子自杀自伤?
或许有人会说,劳动教育与智力教育有什么关系?
其实,劳动教育中,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智力教育。举个例子,9月26日那期中,孩子们在浇肥料。浇多少对农作物好,为什么?这就是智力教育(见下图)。
再比如孩子们去打水。手握住那个地方最省力,那不就是物理力学中的杠杆吗?这个时候,只需要稍加引导,这种智力教育,比起在课堂上讲的,深刻度何止千倍?
即使孩子还小,不能讲这些,等他大一些了,学到这里的时候,稍加点拨,立刻明白——这才是劳动教育与智力教育真正的关系!
很多知识,来于劳动,最后需要在劳动中去实践!
当然,这一档节目,由于没有教育界专业人士的参与,实践得多一些,片面的见解多一些,上升为理性的系统思考少一些,还属于民间对教育的一些思考。但有些时候,没有专业知识的束缚,说不定还真能为我们的教育,探出一条新的路子呢?
或者,至少可以作为现行教育一种有益的补充呢?
最后,还想要提议几个建议:
一是劳动项目和场景的选择。为了安全,并没有展示出劳动的全景,直接导致体验不够完整。而为了节目效果的需要,这些劳动场景,太过于美化——作为农村的孩子,我太清楚真实的劳动了!
二是要加入一些教育专家团队。除了孩子的父母,最好有一些教育一线的老师或教育研究者。他们才知道教育该怎样生成,孩子们该怎样引领。有些时候,那些支离破碎的思考,虽然有价值,但缺乏系统性。
三是要做一些比较研究。将这些孩子,与他各方面基本一致的同龄人,做比较研究:一个有劳动教育体验的孩子,和一个缺乏这种体验的孩子,在身体、心理、习惯、学习等各方面,进行比较,从中发现一些具有一定规律性的认知。
个人以为,这才是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