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在明朝,有这样一位人物,他和朱元璋一样是农民出身,大明建国,他的功劳根本就很难同汤和、常遇春这样的功臣相提并论,但其生前却是赐爵国公,其封公爵的时间比汤和还早了八年,他便是大明的第一位驸马、朱元璋的二姐夫李贞。
李贞享此殊荣,虽说主要是因为是朱元璋亲属的缘故,但倘若完全说他是一个只知沾光的等闲之辈,那你就错了。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李贞虽说也是农民,但他的家境要比朱元璋好太多,李贞是家里的长子,李家共有五子,父亲逝世后,由长子李贞主理家事,李贞忠厚朴直,为人孝顺,因为父亲死了,家里的四个弟弟都请求要分家,李贞回答说:
“父亲不在了,但母亲还在,现在分财异居,难道就不顾及母亲的感受么,待到老母亲百年之后,先祖们留下的田产,你们可以随便分期,我不同你们计较”。
弟弟们听后,无不“愧服”,也就打消了分家的念头。
单从这件分家的事,我们就能看出李贞是一位美德之人。
关于李贞同朱元璋的二姐朱佛女是如何喜结良缘的,我们不得而知,但从一些零零散散的史料中,我们只能大致得知朱家和李家曾是近邻,婚后的李贞夫妇没少对朱元璋家提供帮助,帮助朱家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日子,所以说,李贞是有恩于朱元璋的
但后来,不知是何缘故,朱元璋一家迁往了四十公里外的钟离县,因为距离太远,再加上交通不便,朱、李两家也就没有了太多的联系。
公元1344年,朱家面临着灭顶之灾,朱元璋的父母、长兄等人先后过世,李贞夫妇是否前往奔丧,我们不得而知,但这一年瘟疫横行,人人自危,再加上路途遥远,当时朱家就连个能报丧的都没有。估计当时李贞一家都不知朱家出现了这么大的变故。
就在六年后,李家也遭遇了大变故,李贞的母亲、弟弟、妻子相继过世,偌大的一个李家就只剩下李贞和他的儿子李文忠。此后为了躲避战乱,李贞又带着儿子迁居淮东。
后来一天,李贞听闻滁阳城的主帅是自己的弟弟朱重八,便领着自己的儿子李文忠前往滁阳,李贞父子一路风餐露宿,躲避乱兵,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终于到了滁阳。
朱元璋安置好他们后,还将李文忠收为义子,后李文忠为大明建立了卓越贡献,李贞日后能显赫也有他儿子的一份功劳。
据载,李贞在投奔朱元璋时已年过半旬,虽不能像儿子那般驰骋沙场,但在军中也算立过两次功劳。
一次是在1365年,当时张士诚集结了20万大军攻打李文忠驻守的严州等地,李贞亲自掌权,令李文忠出兵,大败张士诚部。
第二次是在1366年,李文忠将攻打桐庐时的降卒移往严州,不久严州的军队都外出打仗,城内守卫空虚,这些降卒便萌发了叛乱之心,这一点被李贞察觉到,他便以“飨其众”的理由将众人通通灌醉,然后全部绑了,送往应天,朱元璋闻听此事后大喜。
由此可见,李贞还是一位有勇有谋的人才。
朱元璋这一辈子对他的二姐朱佛女先后有三次加封,第一次是“孝亲公主”、第二次是“陇西长公主”、最后一次是“曹国长公主”。
而李贞也相应地得到了三次封赏,第一次是“镇国上将军驸马都尉”,第二次是“荣禄大夫驸马都尉”,第三次是“曹国公”。
朱元璋对于他这位二姐夫非常疼爱,李贞原本居住在杭州,一日,朱元璋做梦梦见自己的父母,还有二姐夫李贞在昔日贫穷的家里,朱元璋嚎啕大哭,醒了才发现是梦,担心自己的姐夫遭遇不测,便急忙派人前往探视,得知李贞安好,心里才稍微放心。
后来,朱元璋为了每天都能见到李贞,还特意在南京为他修建了府邸,将他接到南京来住。并且时不时地施恩于他,面对如此大的恩典,李贞常常感念“恩义深重,言莫能报”。
后李贞逝世后,朱元璋追封其为王,并辍朝三日,可见李贞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
信陵说
李贞从一介农民,能位居人臣,纵然有他妻子、儿子的原因,但他自己其实也是可圈可点的,首先其德行自然没得说,其次还是个有谋略之人,为人也比较安分谨慎,作为朱元璋唯一在世的同辈亲人,朱元璋关心他是应该的,但在信陵看来,朱元璋关心他虽然是有亲情的原因,但更多的还是因为李贞的恭谦。试想一个不安分守己,凭借朱元璋的宠信便无法无天的人,朱元璋还容得下他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