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讯(全媒体记者白帆 史漓莎)美国时间4月29日晚,在第50届休斯敦国际电影节颁奖典礼上,新疆拍摄制作的系列纪录片《新疆味道》之《新疆渔人》获雷米金奖、《新疆味道》之《百纳之味》获雷米白金奖,《流动的盛宴》、《原色--寻访东方毕加索》各获得雷米金奖及白金奖。
“稀缺的题材,可看性强的故事和广阔大美的新疆”这是休斯敦国际电影节主席和评委们对新疆获奖纪录片的评审意见。
《新疆味道》系列纪录片由新疆一心书店、新疆电视台、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联合出品的,3日,记者通过电话联系到一心书店创始人李志民。结束了在美国的颁奖活动,他正准备返回乌鲁木齐。
李志民说,拍摄《新疆味道》的初衷,是借新疆各类美食故事来表现风土人情、历史、民俗、文化、变迁、发展等,使片子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
《原色--寻访东方毕加索》系列纪录片共由新疆文化馆和一心悦读共同出品,这部系列纪录片也将在今年6月在各电视台、视频网站播出。
导演周莹说,通过讲述新疆农民画的人物故事,呈现人类共通情感脉络的同时,将真实的新疆,展现于世人面前,通过农民画以及农民画家的生活,让世界对新疆有一个真实可感的了解与认识。
此外,本次获奖的《流动的盛宴》系列纪录片是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丝绸之路上的艺术传播交流推广工程”中的一部分,讲述生活在丝绸之路上与艺术相关的人物故事,将于今年6月在央视以及各电视台、视频网站播出。
继续阅读:
文化与情怀,是新疆纪录片的魂魄
此次新疆记录片在国际舞台上获奖,再一次将新疆纪录片带入人们视野。越来越多的新疆纪录片逐渐在中国乃至世界舞台崭露头角,这离不开新疆多元文化赋予纪录片的“异质美”。
新疆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师王立波对新疆电影与纪录片的发展一直很关注。他介绍,其实早在1973年,新疆的首纪录片——用16毫米摄影机拍摄的专题纪录片《繁荣的博尔塔拉草原》完成,为外界了解新疆,打开了一扇窗。
到90年代,《神秘的罗布泊》、《高原最后的流动飞鹰》等作品的出现,纪录片导演开始把目光投射到普通人身上。1994年,《家住沙漠中》入围德国格廷根人类学电影节,北欧人类文化电影节等。格廷根电影节主席评价说,其中父与子的关系堪称人类学电影史上的一颗珍珠。
刘湘晨、纪林、宁照宇被誉为新疆纪录片三大金刚。在刘湘晨看来,新疆纪录片导演还将镜头对准了新疆民间艺人、乐器、野生动植物等题材,凸显出厚重的文化。
众多荣誉背后,是新疆纪录片导演对新疆这片土地的热爱,也是对有着多元文化的新疆记录片发展的思索和探求。
对于新疆纪录片的未来发展方向,宁照宇认为,新疆的地理风光,记录各民族的民俗与文化,是新疆纪录片的一个方向,“文化与情怀是新疆纪录片的魂魄”。
互联网时代引领着当代纪录片创作与传播的转型与升级,宁照宇说,“短频快的解读、故事化的细节叙事、大众化的解说、精美的画面,广泛运用新媒体传播等,都是当今纪录片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