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导语:真实的力量,用"伪纪录"、"硬汉"赢得巅峰
《解救吾先生》犹如一枚重磅炸弹,将国产悬疑片这块不温不火的市场重新点燃。不同于其他题材的类型片拍摄,悬疑片本身的难度和构思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做准备。如果将其打造为快餐式电影,除去让人觉得乏味之外,无法让电影从业者获得更多的收获。
《解救吾先生》从一开始便占据优势,真实性的案件和冲突感,本身便为其打下良好的基础。
《解救吾先生》是丁晟最好的一部电影,从叙事推移到时空转换,进步巨大。在一个普通的绑架案里,剪辑出一部让人血脉喷张,紧张兮兮的佳作。——艺术家 曾狄
《解救吾先生》将"丁氏特色"玩到极致。快剪辑、简叙事、强冲击,与信手拈来的冷幽默,将一个争分夺秒的警匪人缠斗故事,讲述得既"好看"、又饱含人性哲思。——丝路电影节
丁晟在《解救吾先生》之前,最被人所关注的影片莫过于两部《硬汉》和《大兵小将》。这两部片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于影片的处理方式都采用纯粹的雄性思维讲述。"硬汉风"是丁晟立足亿元电影导演的根本,也是他能够在现代警匪电影当中能够称雄的法宝。能够看到丁晟的电影世界当中,荷尔蒙喷张的名场面占据观众脑中绝大多数记忆点。
丁晟同样能够呈现出自己的"暴力美学",但是相比之下受众群体和接受人群都并没有那么宽泛。《解救吾先生》以丁晟自己的电影风格特色,再加上本身真实性的案件和强大的卡司阵容,继而得到一个更为广泛的受众圈。面对慕名而来的流量群体,显然丁晟和《解救吾先生》都已经做好准备。
"硬汉柔情"是丁晟惯用的表述方式,在其系列电影《硬汉》当中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但这一次的丁晟并没有将其用作正派人物的塑造,相反选择在反派张华身上彰显。一个真实立体的悍匪,再加上王千源本身独到演绎的方式,人物角色塑造给人一种非常强烈的真实感。当硬汉和悍匪两个标签融合在一起,《解救吾先生》的亮点才正式拉开帷幕。
传统的国产警匪片当中,刻板给予人物角色一个固定化的标签。正义必须为正义而战,反派必须要是一个穷凶极恶的病态杀手。中国能否创造出"小丑",成为许多人对警匪片长期以来的期待。王千源的演技仅仅只是塑造"小丑"的基础,而叙事节奏的把控和情感与故事的平衡把控,才是《解救吾先生》称得上国产巅峰警匪剧的关键。
一、 真实感,超出推理和枪战戏之外的警匪片思路探寻
国产警匪片如何走出自己的路子,长期以来都是让电影从业者感到头疼的一点。美式大片用特效的堆砌、快节奏叙事的把控,给出中国警匪片一种可行的发展思路。但是这条思路并不完全适用于国产警匪片,观众如果渴求的仅仅只是视觉上的极度享受,显然国产电影的制作水准还达不到好莱坞规格的呈现。
推理是另一条可以选择的道路,大量将日本推理小说二次创作,利用精巧的推理征服观众。这也是一条可行的道路,《记忆大师》、《唐人街探案》都依靠这样的路子找到市场的开拓口。但是这条发展之路,显然不适用于丁晟。丁晟有自己的"硬汉暴力美学",他将其融入在现实案件当中,一种独特的警匪片风格便亮相于电影市场。
《解救吾先生》方方面面都在试图还原案件,展现案件本身的真实质感。刘德华和匪徒的对峙戏当中,为求能够完美还原犯罪现场的真实性,刘德华亲自假戏真做表现出被囚者的处境。这种表演方式极为粗暴,但是却能够呈现出最真实的效果。超出演的格局,使得剧情推动的过程当中,观众很容易被影片演员表现力带动情绪。
使用"伪纪录片"性质的拍摄方法,无疑是最简单呈现真实质感的方式。《解救吾先生》当中审讯台词被人颇为夸赞,匪徒和警察之间的心理战较量,被观众更是称赞为绝妙的设计。而这些设定的真实感、挤压感,都来自于当时的真实笔录台词选取。无需捏造的事实,是最为精妙的"伪纪录片"电影拍摄技法。
二、邪典硬汉,用柔情塑造出立体的反派人物形象
警匪片带来最强烈的冲突,必然是由反派一手造成的案件所导致的。塑造矛盾、产生冲突在警匪片中并不困难,但如何展现出一个有血有肉的立体反派,便是许多警匪片无法触及的高度。丁晟塑造的张华,有自己狂妄、自大的邪性基调,也有张华的个人温情的一面。当然狂徒的温情,充斥着畸形的表达方式。
丁晟在拍摄《解救吾先生》之前,特地对于真实案件的资料进行一番详细的研究。从每一个案件之中的小人物入手,形成一本体量超过五万字的采访手记。张华本人的价值观极度扭曲,他是一个极其狂妄的罪犯,也是一个对于情感有着畸形表达方式的底层人。《解救吾先生》当中特地穿插他和女友独处的桥段,从中便能够看得出来丁晟塑造人物形象的功力。
前脚张华还在同女友交欢,后脚一个耳光直接摔在她的身上。这很符合狂徒的性格设定,对待任何人都表现绝对的控制力。但接下来一脸杀气腾腾的张华,却直接选择用亲吻的方式回馈于女友。王千源的三个人物举动,从占有欲的表现到温情的体现,仅仅只有肢体语言便将其人物的温情塑造出来。
这是面对爱情的狂徒,绝对的自大但却有自己的"硬汉柔情"。当视觉转到其面对亲情的看法,人物立体面的塑造得以最终架构。张华和警察邢峰谈论起母亲,自己表达出对于亲情的忏悔。话语当中透露出他的狂妄自大,也开始表现出他对于亲情柔软的一面。最后影片走向结束,面对母亲张华终归放下自己虚假的狂妄,用家长里短的问候表现出自己的柔情。
三、超出正邪之外的格局,硬汉反派热烈反响的根本
- ① 以反派为原点,探寻更深层次的社会主题
王千源演绎的张华,在当年备受电影节和观众的好评。柔情的铁血硬汉,虽说是站在反派的一方。但是对于人物本身的对错探究,并不是《解救吾先生》的内核主题。反叛更像是一个原点,衍生出更多元的导演思考。当吾先生和其谈论为何愿意选择成为绑匪,张华用愤怒的语气讲述底层人的无奈。
话语大意非常简单,被社会抛弃、又没有学历和资本可以立足,自然选择靠绑票生活。这其中表现出张华个人的扭曲价值观,但是导演并没有着力于表现出他的愤怒。转而荧幕上呈现出的画面,天气突然由夜转向白昼,街道上的摊贩、行人、环卫工忙碌工作的样子。导演并没有安排吾先生进行说教,而是用镜头语言表现生活存在更多元的可能性。
- ② 社会格局的放大化,丁晟的野心正对市场的风口
中国警匪片最大的一个问题,来自于他们大多呈现出正邪不两立的态度。但态度塑造的人物角色,大多被硬归类为好与坏两种特定的标签。丁晟强调坏人的罪孽,但同时也给予他们窗口表现出自己的无奈和苦衷。与吾先生的那段职业探讨对话,仅仅只是塑造反叛形象面的开端。随之即来的设计,更是直接起到拔高影片格局高度的作用。
吾先生曾经因为一句想要苹果,使得绑匪做出跋涉两里地买苹果的善举;张华的手下始终唯唯诺诺,却死撑不愿说出汽车的来源,只因这部汽车实际上是自己女友的资产。这些举动和细节看似毫不起眼,但却是法外狂徒保留人性特质的闪光点。导演并不刻意批判恶的一方,反倒是将其本有的善意表现出来。这些无心的举动,正是《解救吾先生》打动人心的根本。
结语:张力和真实感,仍旧无法构造巅峰的市场电影
《解救吾先生》从各个层面剖析,它都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佳作。故事节奏的把控精准、纪实拍摄直戳人心,人物性格塑造立体全面.....《解救吾先生》有众多值得夸耀的地方,但是仍旧无法成为一部在市场爆红的悬疑电影。'铁汉"导演最后只带走1.5亿元的票房,但制作成本的花费高达10亿元之多。
《解救吾先生》足够优秀,但是欠缺对于市场迎合的考虑。
真实案件的过程实际非常单一,虽然丁晟利用各种精妙的桥段填充精致感,但是故事内核主线仍旧单薄。使得整个影片的过程,并不是观众的推理游戏,而是一场精妙绝伦的"硬汉"对峙戏。"伪纪录片"的真实感,也一定程度上剥除现代电影的娱乐性。推理感和娱乐性的淡化,使得其虽然制作精良,却无法成为国产悬疑片的市场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