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死亡对于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而言,究竟蕴藏着什么样的意义?
其实,仔细想想我们每一天都在距离死亡更近一步,在诞生的那一刻起,即是迈向死亡的起点。有时候,我们会因为害怕而选择逃避、拒接面对死亡。然而,接受生命的有限,接纳死亡是人生中必经的过程,与其长期忍受面对无知的恐惧,不如从容地面对。可怕的并不是死亡本身,而是如同死亡般的人生!
韵律感十足的树枝变化,象征着不断转动的生死轮轴,这似乎恰如一种"轮回"的概念,温柔而有力地阐释着生与死的议题,在克里姆特的《生命之树》中得以深刻地体现与融汇。透过克里姆特的《生命之树》这件奇妙的绘画,我们你能够从中感受到什么?究竟能够"看"到些什么呢?
01、画中的人物为何紧紧拥抱?在任何恐惧面前,我们都要义无反顾地选择尽力而为
被划分为"印象派画家"的克里姆特,他是一位将关注点聚焦于生死议题的一位成功画家。有人技术地称他为"分离派"画家,也有人戏谑地称他为"金黄色的情欲画家",但是我更想称呼他为一位带有独立灵魂的"生命画家"。
画中的人物为何仅仅相拥?因为这是人类亲情与爱情给予画家的力量。在所谓的"镶嵌风格"之中,克里姆特借用孔雀羽毛、螺钿、蜗牛壳以及金银箔片,勾勒出了这样一幅奇妙的画面。在画面中,韵律感十足的树枝变化,象征着不断转动的生死轮轴,这似乎恰如一种"轮回"的概念,温柔而有力地阐释着生与死的议题。
在另一件《生与死》绚烂出奇的画面中,同样具有如此深刻的诠释。画面中,显而易见象征着死亡的骷髅头,以及代表神灵的大大小小的十字架。借用骷髅头形象现身的死神,嘴角扬起一抹神秘的微笑,虎视眈眈地觊觎着生命的缝隙。
然而,与死神相对的一群人们,不分性别与种族,亦不分年龄与地位,紧紧相拥,融为一体,丝毫不打算腾出任何空隙。其中,除了双手合十祈祷的老婆婆以外,还有埋手巩固中心的男子、双眼闪闪发亮的少女,最上方还有一名紧紧抱住孩子的母亲,以及她怀中酣睡着的小男孩。
从画面中回到现实,这像极了如今在残酷严峻的疫情面前,我们同胞紧紧地抱作一团,团结一致地面对死亡病毒给予人类的压力。
在克里姆特创作这些画作之时,欧洲正陷入了世纪末的厌世主义的狂热之中。西西里大地震带走了数十万条人命,这在当时还出现了被认为是不详预兆的哈雷彗星等等,引起了欧洲社会很大的恐慌。不久之后,举世闻名的豪华游轮泰坦尼克号意外沉没,造成了一千五百多人的丧命,面对接二连三的天灾人祸,有感而发的克里姆特,于是将自己对于死亡的观点投注在了《生与死》这幅作品之中。
从画家的个人角度来讲,死亡一向都是克里姆特热衷选择表达的一项创作主题。他的成长历程带有悲剧性,出生于贫穷却手足众多的家庭里,后来他的弟弟恩斯特也骤然离世,对他造成了极大的心理打击。弟弟的死亡,导致克里姆特陷入了一种混乱的精神状态,从而饱受心理上的折磨,甚至一度无法提笔作画。自此修养大约三年时间的他,开始利用这段搁笔寂静的时间,开始深刻思索人类的生死,进而拓展自己的思考模式。
或许,借此回顾过往的一切,将死亡视作重新检视人生的大好机会。好好珍惜"借来"的时间,尽力而为地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在任何恐惧面前,我们都要选择尽力而为!
02、或许,你我恐惧的不应该是死亡,而是死亡般的人生
在完成这幅绘画数年后的一个冬日,克里姆特因为急性脑出血悄然离世。当时,他一辈子挚爱的艾米莉·芙洛格也陪伴左右,想必当时濒临死亡的克里姆特也会心生融融暖意……虽然克里姆特如今已经不在人世,但是他留下的一系列画作,却在温柔有力地诠释着生与死的议题。
其实,在克里姆特的形形色色的绘画中,他普遍是以一体的形态来呈现生命的样貌,彰显人类最终需要的。在绘画手段中,借用一种"人类生命共同体"的概念,传达出没有人可以离群索居,势必相互扶持的不朽真理。刹那间,饱受死亡威胁的脆弱生命,转而生发出强而有力的生存意志。
就是这样一位奥地利画家借用绘画表现出了人情百态与生死信念,足以让人思索未来价值与生命哲学,带给现在的我们有意义的思想启迪。在一系列的生死议题之中,也许画家在强调一种"生而后死,死而后生"的生命循环观念,一体两面,而且具有突破性的生死观,点醒世人单纯将死亡视作绝望的负面心理。
或许,你我恐惧的不应该是死亡,而是如同死亡般的人生!面对有限的生命,我们要努力做出最有意义的事情,现实中那些坚守在一线、与病毒相抗争的白衣天使们就是最好的例证!
03、动荡与磨难,其实也是人生的一次经历,也是人生的一种美
在克里姆特的画面中,我们会察觉到许多不安的因素,不过这些不安的因素,并没有妨碍人们欣赏画中的美感,而是更加令人们感受到画中蕴蓄的情感力量。克里姆特如同大画家凡高一样,尽管穷困潦倒,但是始终没有松开画笔。他用浇不灭的热情,拼了命地让生命的灵感跳跃在画布之中。
凡高同样也是一位面对生死议题的画家,他身为荷兰19世纪后印象派的代表性画家,他的名字如今响彻整个世界,似乎也成为了某种形容词。
一开始,冲动的性格,加上正值年少轻狂,凡高总是不愿与旁人和睦相处。直到后来的他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他逐渐被孤立在了自己的一方小天地之中。某天,他仿佛再也忍受不了阴郁的生活状态,他愤然逃离了冰冷、烦闷、灰蒙蒙的巴黎,决心前往阳光明媚的温暖南方,来到普罗旺斯的小村落——阿尔勒。
抵达此地的他,瞬间就被眼前的景色倾倒,蓝天艳阳短暂地抚慰了凡高冰冷的内心,让他逐渐找回心底的那道曙光。在一片美景中,高耸入云的丝柏树牢牢抓住了凡高的目光。从凡高当时写给弟弟西奥的信中,便能清楚看出凡高的心意。
丝柏树总是深得我心,我想把它们当成创作题材,画出像《向日葵》一样的画,我甚至惊讶自己居然从未画过丝柏树。丝柏树就像埃及的方尖碑,拥有绝美的线条与匀称感,还有那股谁也无法比拟的浓绿……蜂拥而上的绿意,着实令人疯狂。
凡高在阿尔勒达到了画家生涯的全盛时期,有如神助般完成了难以计数的作品,他的代表作《星夜》、《绿色麦田与丝柏树》、《星空下的丝柏路》,都诞生于这段时间。此外,《丝柏树与两名女子》也是此时的杰作之一。
阿尔勒这座小小的避风港,虽然促使凡高的性格从幼稚变得成熟,却也成为悲剧的起点。凡高在与往来甚密的画家挚友一一同住阿尔勒的高更发生一次激烈争执后,随即返家割下自己的左耳,引起轩然大波。后来,因为幻觉与失序行为日渐严重,他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历经漫长的痛苦折磨后,凡高在1890年夏季,举枪射向胸膛,试图自杀。受了枪伤的他,苦苦煎熬了三天,向终生支持并赞助自己创作的弟弟西奥留下"痛苦永无止境"一言后,与世长辞。
尽管穷愁潦倒,凡高自始至终都没有松开画笔。他用浇不熄的热情,拼了命地让丝柏树摇摆晃动地活在自己的画布里,静静地向世人宣告:动荡也是人生的一种美。或许,对于凡高而言,活着,便是一种奇迹、一种感动。
04、动荡也好,残余也好,一切都是人生,一切都本该燃烧炽热的希望!
为了带给人们希望,也既是古往今来画家们所付出的一网情深与美好夙愿,同样也是绘画天赋最为直接的回馈。绘画虽然不会改变人生,却像是拥有着魔力般,赋予人们求生的意念。当面对生死困境之时,绘画给予我们的答案永远是——勇敢地活下去!
美国总统奥巴马曾经在其自传《奥巴马的梦想之中——以父之名》中,如此形容过一件寓意希望的绘画作品:通过这样一幅画,让所有人都知道希望的曙光往往面临着熄灭的危险,从直到最后一刻仍要努力想要奏出悠扬旋律的女子身上,见到炽热的希望。
动荡也好,不完满也罢,哪怕只是一丝薄弱的希望之弦,我们都应该去努力争取!生命的每一个刹那就会偶然产生截然不同的体悟。有时候,我们需要对自己宽容一点儿。乐于接纳自己的缺点,放下追求完美的执着;不要过度嫌弃自己,接受失败也是人生必经的过程,这才是真正可取的价值观。不再盲目追求或许根本不存在的完美人生,能让我们变得快乐许多。不需要逼自己非得做到一百分,毕竟人生不是一场考试!
被疫情影响困在家里的这段时光里,我静下心来悉心思索:死亡对于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而言,究竟蕴藏着什么样的意义?恐怕每个人都有自己一番独特的想法吧!不过面对如今的疫情,我们要向坚守在前线、不畏惧死亡的所有工作人员致敬!我们一定会共克时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