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上世纪七十年代,一对文坛姐妹花在西湖畔就着春末夏初轻柔的湖风悄然绽放:姐姐——张抗抗,妹妹——张婴音。
张抗抗十九岁离开故乡杭州,于八十年代中期定居北京,现在已是知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张婴音则留在杭州,成长为一名儿童文学作家。虽然她们身处一南一北,有各自的习惯爱好和生活半径,但她们对于文学创作的美学观和精神又是那么的一致。在这样的背景下,这双姐妹花在从事文学创作几十年后,终于首次联袂推出作品合集——《姐妹》。
全书按故乡、文学、亲情等不同主题,收录了姐妹二人包括散文、小说以及童话等体裁的四十余篇佳作。大概是因为早年远离故乡,姐姐张抗抗写的故乡总让人觉得遥远。在《故乡在远方》一文中,她把自己套进了流浪者的身躯,将自己的生活描述成漂泊不定、浪迹天涯。她是天地间的一个匆匆过客,随遇而安、四海为家,她眼中的“故乡”不再是简单的故乡,而是岁月深情留下的印记。相比于姐姐文字的深刻,妹妹张婴音总是惯用可爱纯真的语言,让人忍俊不禁,止不住回望漫长岁月中那最天真烂漫的时刻。如《后脑勺》故事里的主人公有一个有趣的外号“后脑勺”,他可爱极了,老实、守纪律,有些傻乎乎的不讨喜欢;他羞涩、不善言辞,有些木讷,只知学习……妹妹张婴音的笔下总是有各式各样的孩童,他们就像我们身边那些普通而可爱的朋友,当他们带着各式各样的名字和外号出现在张婴音笔下时,仿佛普通却不再普通,可爱又无限可爱。这些文字用一种极尽温柔的方式,为姐妹俩打开了一扇回忆的窗口,从中不仅可以眺望到她们成长过程中共同蹚过的岁月长河,也向读者真情描述了一个文学世家的岁月图景,体现了悠长而又深厚的岁月深情。
在书中,文字和现实图景不断重叠,于岁月的更迭中融入纯真年代的记忆。姐妹二人看似独立,实则互为背景,在相互支持中开辟了各自表达的独特路径。而全书记录的生命时光,表面波澜不惊,内在却汹涌流逝。但正是在这种情景之下,姐妹俩的文字才可以相互依靠,携手一步一步走向远方。
在《快乐的忧思》一辑中,姐妹二人同时表达了对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压力以及教育现状的思虑。张婴音作为儿童文学作家,时常葆有一颗童心,因此她用生动活泼、想象丰富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于现在及未来的忧思,这种忧思中带有强烈的儿童文学色彩。而张抗抗习惯于用亲身体验和感悟进行创作,她的作品融端庄与利落、理性与智慧为一体,体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更是一种无性别区分的理性思考。由于这种写作特点,她的思考和表达更为深刻和强烈,更能引起当代读者的共鸣。
现在出版的书籍中,与亲人或好友合著的并不少,但是能做到协调一致、天衣无缝的却并不多,《姐妹》就是其中之一,整本书由一种巨大而成熟的空间张力串连。她们的父亲张白怀在九十六岁高龄时,还亲手为女儿们的这本新书写了序言。书的后记则是由张婴音之子、青年作家冬筱著叙。最后,在全书的番外辑中还收录了她们的母亲——已故儿童文学作家朱为先的代表作。因此这本书不仅是姐妹二人的力作,更是一个文学世家三代人对于自然、人生与社会的澄澈挚爱与深刻反思。
在快节奏的现代,人们常常忘记文字简约与朴素的美感,追求色彩强烈的叙述,以获得放纵的感官刺激。但就文学而言,其不仅是抗拒遗忘、告别迷惘、战胜欺瞒的一条道路,更蕴含着对自然、世界和人性深沉温存的悲悯。在番外辑《小抗抗的故事》篇中,细腻地展现了她们的母亲对孩子的教育观。而文学——这件美好的事物,由母亲在姐妹俩心中埋下种子,且在她们心里潜移默化地生根发芽,陪伴终生。
《姐妹》节选
故乡在远方
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
几十年来,我漂泊无定,浪迹天涯。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许多地方。
我从哪里来?哪儿是我的故园我的家乡?
我不知道。
十九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水光潋滟、山色空蒙的西子湖畔是我的出生地。离杭州一百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
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我长到三十岁时,才同父母一起回过一次广东老家。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夕阳西下时,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遮天蔽日,鸟声盈盈,那就是闻名于世的小鸟天堂。新会世为葵乡,小河碧绿的水波上,一串串细长的小船满载清香弥漫的葵叶,沉甸甸地贴水而行,悠悠远去……但老家于我,已无故乡的感觉。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也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我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我和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寻找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己的根性。
梦中常常出现的是江南的荷池莲塘,春天嫩绿的桑树上透紫酸甜的桑葚,秋天金黄璀璨的柚子,冬天过年时挂满厅堂的酱肉粽子、鱼干,还有一锅喷香喷香的煮芋艿……
暑假寒假,我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时许多光屁股的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那河连着烟波浩渺的洛舍漾。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淋地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
而外婆早已过世了。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听说外婆的祖上是江苏丹阳人,不知何年移来德清洛舍。又听说洛舍之名是因早年此地曾有一支移民来自洛阳,洛阳人之舍,谓之洛舍。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
(原标题《张抗抗、张婴音合著《姐妹》:展现文学世家的岁月图景》,原作者沈娟。编辑陈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