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读历史发现一个怪圈:每个朝代到了末期总少不了朋党之争,一个党倒下了,就会有一批人跟着陪葬。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照着孔子的说法,君子是不会结党的,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封建社会的君子全是伪君子,或者这些君子没有达到孔子所谓君子的标准呢?
剧本一般是这样的:一个王朝到了末期,皇帝已然是当不了家做不了主,他不过是某个利益集团的传话机器而已,照着剧本的设定,正人君子们是铁定看不惯的,所以他们联合起来想要推翻藏在皇帝背后的利益集团。
于是他们被人诬为“结党”,然后就被打压。正人君子是不怕被打压的,他们起来反抗,再被打压,再反抗,最后被杀光。最后的最后,改朝换代了,一个英明神武的领袖开创了新的朝代,历史进入下一轮循环。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小人们”总是诬陷“君子们”结党呢?而这一罪名为什么总是这么有效呢?恐怕就在于孔子的“君子不党”这一说法。
“结党”一般和“营私”连用,叫做结党营私,结党的人肯定有某种不可告人的秘密,所以才结为一党互相包庇,如果你是光明正大地凭良心做事,何必与人结党?
皇帝是最怕臣下结党的,一旦结党,就会阻碍皇帝的自由意志,即便这党是为公结的,那也不行,因为结党之人经常会劝阻皇帝要勤政,勿纵欲,他们轻则上奏折骚扰皇帝,重则联合内廷直接换人,你说这烦不烦人,吓不吓人,所以一旦哪个人被定为结党了,那么也就意味着他的仕途到头了。
给人扣“结党”的罪名,在北宋尤甚,特别是在两次新政时期(范仲淹主导的庆历新政、王安石主导的熙宁变法),那些利益受损的贵族们动不动就指责变法派结党,这惹恼了当时的大文豪欧阳修,他为此专门写了篇文章,叫做《朋党论》,试图为结党正名。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欧阳修
欧阳修一上来就否定了孔子的“君子不党”,他说朋党自古有之。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之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及其见利而争先……则反相贼害……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欧阳修
欧阳修很霸气地承认:我就是跟范仲淹结党了,咋地?我们是同声相应,同求相求,我们结党是为了办好事办实事,这难道也不行吗?
对不起,不行。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等人被贬,欧阳修上书分辩,被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