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查令十字街84号》被称为“爱书人的圣经”,之所以得到如此高的评价,我认为并不在于这本书展现了多么高的写作技巧,蕴含着多么丰厚的历史底蕴,而纯粹是来自于那简短文字中满溢的、对书籍的热爱之情,以及由书籍所牵起的人类最美好的情谊。
《查令十字街84号》的作者是美国作家海莲·汉芙,她将自己与英国“马克思&科恩书店”之间长达20年的书信往来集结成册,进行了出版。始料未及的是,这本小册子出版后好评如潮,得到了全世界众多爱书人的拥护。
如果我们愿意花时间去了解一下这本书出版背后的故事,就会发现海莲·汉芙其实算不上是一个知名作家,甚至本人的生活也极其拮据,而马克思&科恩书店也仅仅是查令十字街上一处极其普通的旧书店。那么为何两者之间的书信往来会引发如何多的关注和喜爱?
本文将通过讲述《查令十字街84号》的出版面世过程,以及这本书信中所蕴含的命运际遇,来共同领略这本薄薄的册子背后承载的时光记忆和美好情谊。
一、 相遇、相知、相念,人生是一次次偶然际遇的联结
其实细数我们走过的路,无论远近,你会发现,假如把生活比作一根项链,那么一个个偶然就是这串项链上那一颗颗璀璨的珠子,它们的相汇也凝聚成了生活的必然。
① 海莲·汉芙与书店的结缘来自一则简短的报纸广告。
《查令十字街84号》是一本薄薄的书信集,而其中这些书信的出现,也完全起于一场偶然。
海莲·汉芙是生活在美国纽约的一位穷作家,她的生活来源就是做电视编剧,或者写儿童历史剧,收入微薄,勉强维生。
但她嗜书如命,同时非常热爱英国文学。她走遍了美国的书店没有发现自己心仪的图书。
在一次极其偶然的情况下,海莲·汉芙从报纸上发现了一则书店刊登的广告,得知英国有一家专门进行旧书买卖的“马克思&科恩书店”,从此便开始了双方长达20年的书信往来。
最开始的时候,海莲·汉芙的通信对象只是84号书店的经理弗兰克·德尔,随着书信的不断往来,书店的其他职员甚至弗兰克的妻子、孩子以及邻居都加入了与海莲·汉芙的通信中。
当海莲的罐头和鸡蛋送到书店的时候,可以想象当时还在为个人温饱担心的店员们是多么地兴奋和感激。
其中就有一个满怀感激之情的店员塞西莉以个人的名义给海莲进行了回信。她感谢海莲寄来的鸡蛋,这样她就能给自己的两个孩子烤个蛋糕吃了。
后来,塞西莉在与海莲的通信中,还教会了海莲·汉芙如何制作一个成功的约克郡布丁。她们两人的通信更多地是分享自己琐碎的生活,仿佛与一个相识已久的朋友在聊天谈心。
②弗兰克的去世,为这份偶然画上了句点。
从店员的来信中,海莲·汉芙得知了弗兰克·德尔病逝的消息,而这个消息也给这份偶然的缘分画上了一个句点。
海莲·汉芙本应该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读者,弗兰克是那尽职尽责的书商,如果不出意外,他们会维持着很普通的商业关系。但那一封封承载着温情的信件,和那一个个饱含真情的跨洋包裹,却为这个买书、卖书的动作增添了无限感动。
在二十年的通信时间,海莲·汉芙统共借阅了50种书,有些书并不是想要立刻就有的,有些书甚至是弗兰克花了三四年时间才找到的。
弗兰克的去世,仿佛敲响了警钟,为这份持续了二十年的因书而产生的缘分鸣笛。
③《查令十字街84号》的出版纯属偶然,它的火爆也有特定的历史原因。
《查令十字街84号》的出版是一次偶然。弗兰克·德尔的去世,促使海莲·汉芙想做点什么来祭奠这位未曾谋面的好友。思来想去,她选择将两人之间的来信集结成册出版。
这本来只是一部简单的通信册子,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深沉的思想,按理说不会突然地如此火爆。但这本书信集的故事背景却偶然间放大了它的价值。
通信时,英国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恢复期,人心渴求温暖,这部书的出版恰如其分地充当了这个暖心人的角色,因此它的出版大获成功,也算是给这个略显悲伤的故事增添了一抹喜悦。
也正是这从始而终的一次次偶然,聚合成了这部书信集,包含人间温情传递人间美好的必然。
二 、文字,看似无形,却承载着人间至真之情
其实查令十字街并不是我们望字生义的十字路口,而是十字架的意思。事实上,它是一道长约一公里多的蜿蜒街道。而这条街上包括“84号”在内的一座座书店,用其中不同年代、不同的版本的书籍,构成了一条无形之中汩汩流动的时间长河。
正如《查令十字街84号》译者陈建铭先生所言,“我一直相信,把手写的信件装入信封,填了地址、贴上邮票,况日费时投递的书信具有无可磨灭的魔力。”我想,这不仅仅是这种仪式感所带来的意义,也正是书信中所蕴含的文字的力量。
就拿《查令十字街84号》来说,这其中包含的一封封薄薄的书信,是海莲和书店之间的情谊构建。我们读着它,仿佛看到一个抽着烟、打着字的潦倒女作家,与一群在英国的书籍信使之间的嬉笑打闹。又因为其中记录下的物品的馈赠让我们感受到内心的温情流动。他们因为书籍相遇,因为对文字共同的信仰相知,因为来自人心底最炽热的情感相守了二十余年。
当然,这份令人动容的真情,也随着《查令十字街84号》的出版拉近了海莲·汉芙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仅仅是中译本就狂销百万余册,可见沟通的群体之庞大,体会到这份真情的受众之广泛。
我们从手中这本书中,感受到的不仅是文字所赋予的时光的力量,更是这20年来一段跨越大洋的美丽奇缘。
我们被海莲·汉芙拮据的生活揪心,为她对书籍的热爱震撼,为她不辞万里为素不相识的异国人邮寄包裹而感动,也为她无法最终与店员们见上一面而遗憾。
而这些,都是书信所见证的不衰的时光力量。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或许会偶然发现自己曾经年少时写过的日记、做过的笔记,那一个个如今看来稚嫩的字迹,却能够轻易地把你送回过去的时光里徜徉,让你有机会触摸旧时光的脉动,体会当时年少的心情。
这就是文字的力量,于无形之中,承载人间真情。
三、未曾相见的遗憾,令人惋惜;抱团取暖的温情感动你我
有时候,遗憾留在人心底的触动要远大于大团圆。那份淡淡的忧伤,历经世事却无法对抗命运的无奈,会在之后的时光里一遍遍地叨扰人心。
看《查令十字街84号》,会更真切地感受到这股浓浓的,无法挽回的遗憾。虽然已经互通信件二十年,在各自的生命中成为无可替代的存在,虽然去过的朋友跟她说,“这活脱是从狄更斯书里头蹦出来的可爱铺子”,但远在美国纽约的海莲·汉芙还是没有踏上过英国的土地,更没有与她亲爱的84号书店、一直兢兢业业为她寻书的弗兰克以及与自己通信的其它店员们见上一面。这份遗憾一直持续到了弗兰克去世。
《查令十字街84号》出版后的热销,使得海莲·汉芙终于有机会踏上那片自己心神向往的土地。当她跨越时间,跨越海洋,打开马克思&科恩书店的大门时,所有曾经通信的场景都仿若昨日。但是书店还是因为无力维持经营早已休业了,海莲没有见到任何一位与自己通过信的人。或许这份遗憾要随着时光流逝,永远驻留在人们的心底。
然而,即使是这份持久的遗憾,也依然掩盖不了这二十年间流转在这一群人之中的温暖和感动。岁月流转,这份感动有增无减,继续温暖着这世上每一个心怀情谊的人。
海莲·汉芙与书店开始通信的时间是1949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恢复期,物资严重短缺。当时的英国不得不采取物资配给制度。海莲·汉芙通过楼上的英国朋友得知,在当时的英国,“每一户每个星期才配给到两盎司肉,而每个人每个月只分得一只鸡蛋”,可见当时英国民众的日子着实不太好过。
得知了这种情况的海莲,便在购书之余,采买物资发往英国的这个小书店。有时候是几个罐头,有时候是几盒鸡蛋。每一个收到物资的店员都满心欢喜,因为他们可以好好地犒劳一下自己了,又可以给孩子们多烤几个蛋糕吃了。
温暖的流动是双向的,接受了礼物的英国人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向海莲表达了感谢。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弗兰克的邻居——一位80岁的老太太为海莲专门做的手工精心刺绣的爱尔兰桌布。后来,这位老太太也成为了与海莲通信的大军中的一员,海莲寄往英国的包裹中也有了老太太单独的一份。
所以,人类的情感是共通的,它不分国籍和地域,在那个有些许“寒冷”的时代,普通人之间的抱团取暖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
写在最后
其实,刚开始读《查令十字街84号》时,这本薄薄的小册子用不了两个小时就读完了,只觉得这就是讲了一段略显遗憾的书友情。
可是后来,越了解这本书背后的故事,就越发觉得感动和温暖。在现在这个“扶不扶”都要考虑良久的时代里,几十年前那段无条件的信任和奉献,跨越海洋持续二十年的情谊令人动容。
世界本是一家,互相扶持,才能走得更远。也希望《查令十字街84号》所传达出的温暖,能够让看这篇文章的你,在每一个寒冷的日子里,获得温暖的感动。
注: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