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在当前的自媒体舆论环境中,城管往往很容易被贴上“恶”的标签。新闻事件中,城管一亮相,人们的反应往往是先入为主,首先是厌恶,其次是想当然,完了就是舆论一边倒的讨伐之声。
然而,“恶名”之下,其实如何?
兰州城管和市民之间的冲突,最后警察掏枪才算控制事态,此事在兰州乃至更广的范围被炒得沸沸扬扬。但是,但凡看了视频的读者,不得不为围攻警察、城管的混乱现场倒吸一口气:倘若这种状况成为一种常态,乃或者得到一种助长,普通市民还有安全感吗?正常的生活秩序,又能否得到保障?
起因还是城管。看11月17日《兰州晨报》的报道,得到真实的情况:两位年轻女性在街头散发当地一家茶楼的广告传单——大家知道,未经工商部门审议、城管批准的传单,都是违法的,更何况散发的传单有违城市观瞻和卫生,身为执法者的城管,自然要上前制止。据警方调查的结果,前往没收、制止的两位城管协管员,并没有动手打人,但是,散发传单者却跟随到城管执法办公室闹腾,喊来呼去,招来了十几个人。前来的十几个人当着警察的面殴打城管执法者不说,连出警警察都被揍了几下,好在警察还算反应快,要不是掏枪制止,谁知道还会发生什么事。
围殴城管、警察的视频很快被刷爆,网友的热议纷沓而至。大家一致反对袭警的行为,一位网友说:无论事实经过是怎样的,已经有警察在现场执法维持住了治安的情况下,你就不能采取暴力行为。即使你见到城管不文明执法而“见义勇为”,那也不行!普通市民可以见义勇为制止正在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但是,在警察已经到场维持住了现场秩序的情况下,你这就不是“见义勇为”了,而是任意采取个人暴力泄愤了。
城管执法同样面临尴尬。执法不严,城市不文明行为就很难得到控制,影响到大多数市民的正常生活;认真执法,被损及利益者便借题发挥,借城管以往之“恶名”,行自己泄私愤的恶行。根据警方事后的调查得知,前来为两女子助阵的十多名男性,都是茶楼所为,其间的利益瓜葛不言自明,借城管之“恶名”以泄私愤、谋私利的目的昭然若揭。
小摊小贩被打,大家对城管义愤填膺,口诛笔伐;袭击警察,大家直呼犯法,严惩袭警者。那么城管被打呢?有的幸灾乐祸,有的三缄其口,有的偏听偏信,以谣传谣,凡此种种,莫不和城管的“恶名”效应有关,当然还有诸多传播者的固执和偏见。大众显露的这种沉默和固执,无形中是被城管的“恶名”裹胁了思维,恰好被恶人钻了空子,让恶行在一种冷漠中滋生蔓延。这不仅仅是对一个行业的不公,更是对公理的践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