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既然我们的祖先把我们结成一个家,家里的事,就不劳烦您来管了。"---《红河谷》
今天要给大家推荐的电影是《红河谷》。十多年前我在学校的操场上观看这部影片,只觉得片中男女主人的爱情凄美、草原辽阔,如今再次观看这部电影,我被其中展现的民族信仰和汉藏一家团结抗敌的英雄壮举而深深感动。
《红河谷》是冯小宁导演著名的战争三部曲其中之一(另外两部是《黄河绝恋》和《紫日》),于1997年在中国大陆上映。曾获得20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1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剪辑等多个大奖和提名。
影片讲述了一个差点被乡民供奉给雨神的女子雪儿,在意外落水后被藏阿妈和儿子格桑救起,从此便与藏族阿妈一家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一次,雪儿和格桑在雪山中救下一对英国父子琼斯和罗曼克,并结识了藏族头人的女儿丹珠,自此结成深厚友谊。没想到英国人最终妄图侵略他们的家园。为了保卫家园反对入侵,雪儿、格桑、丹珠和千千万汉藏人民奋起反抗,最后壮烈牺牲的故事。
时隔多年,影片带给我的震撼和感动仍然不减。下面我将挑选其中印象比较深刻几点,包括电影背景、剧情安排和人物刻画来说说这部影片的魅力所在。
1、 电影背景
- 导演的个人背景
上世纪九十年代也正是第五代导演崛起的时刻,他们刚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接受过专业训练又带有创新思维。在西北风吹向全国的时代背景下,他们的作品多是对民族内涵的探索,冯小宁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冯小宁,是内地著名的电影人,他的影视作品中多以恢弘大气、视角独特、激情感人著称。在战争片中,他总是能透过宏大、激烈的战争场面精准细腻地刻画人物,大中有小,小中见大。
最神奇的是他是一个集拍摄、导演、剪辑、特效、编剧、制片于一身的电影人,所以他的作品展示的完全自己的想法,充满主观性又略有局限性。
比如《红河谷》这部电影选材稀缺独特,导演在民族大爱的故事结构中穿插着个人小爱,在讲述侵略战争同时分析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冲突,使影片情节丰富,引人入胜。
但观众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也会疑惑,影片主线到底是民族大义还是无私爱情。导演想要表达的思想过多,要把爱情、战争、民族特色、文化差异等诸多元素杂糅在一起,表现一个主题是个很大的挑战,也给我们留下探讨的空间。
- 影片的故事背景
①影片由一场祭祀开始,人们用牲畜和少女的生命祈求大雨,反映的就是近代背景下人们愚昧无知的状态。当祭祀少女斩断绳索与坏人同归于尽时也奠定了影片的基调---反抗的开始。
②后来少女掉进河里被人所救,进入到纯净、美好的西藏地区。导演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美好的藏族生活背景:高耸的雪山、宽广的草原赋予西藏女子美丽淳朴、男子强壮勇敢。他们敢于追求爱情、憨厚纯真,勇于承担、不畏困难;他们敬畏自然、信仰山神,虽然生活艰苦落后但很快乐。
③高潮部分导演采用英国侵占西藏为故事背景展开。近代以来随着清政府衰败无能和帝国主义侵略中华的加剧,西藏地区曾两次遭到英国的侵略。《红河谷》的故事是结合了两次战争加以改编形成。
清政府懦弱,主张妥协退让,但藏族当地民众奋起反抗、保卫家园,誓死捍卫国家的领土主权,迫使英帝国主义放弃了武装占领西藏的侵略企图。
影片依托于西藏反抗英国入侵的背景,呈现给观众和后人一段悲壮的历史回忆,在民族大义面前,英雄的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坚决反对民族分裂,积极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即使壮烈牺牲,但留给后人的英雄反抗精神将永垂不朽。
2、 剧情安排
每一部作品都是在用自己的语言为我们讲述故事。本片中采用古典叙述方式,从第二人称视角---藏族奶奶的孙子嘎嘎,来回忆讲述这个故事。简单的古典叙述看似乏味,但本片中内容丰富、情节巧妙,同样加深了故事层次和观赏性。
- 叙事方式
影片采用第二人称叙述视角,古典叙述的方式进行,战争中幸存的孩子嘎嘎即为第二人称,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进行讲述即为古典叙述方式。
古典叙事电影通常是以人物为故事的重心,按照事情原本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展现,有明确的结局,叙事风格尽量客观。
第二人称视角有别于第一人称那么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也不同于第三人称那样的纯粹旁观、知晓一切的全知全能。第二人称的叙述手法既能保持相对的客观性,又能增强故事剧情的亲近感,使得具有更强的真实性与代入感。
用这样的叙述方式,让观众更容易投入故事,跟随嘎嘎的讲述,仿佛置身雪域高原亲身经历这些往事。壮美的青藏高原下生活着简单纯朴的藏族人民,面对凶恶的帝国主义列强,顽强反抗。整个过程不需要过度渲染,呈现出来就足以震撼与感动。
这样叙述也让影片脉络清晰,影片以雪儿的行动线展开:祭天-被救-西藏生活-救英国人-与格桑相爱-英国发动侵略战争-壮烈牺牲-反思。
在回忆类作品中古典叙述的方式最为简单,却最真实明朗。面对一个牵涉因素众多的战争电影,这种方式不失为一种最有效的表达方式。
- 情节设计
①多处相似情节设计呼应,形成对比。
在影视作品中,呼应情节的设计是在体现剧情的冲突或人物心态的变化,有时不需要台词指引,观众就能领会背后的深意。
赠送哈达是藏族用以表达尊敬或者欢迎的礼仪。影片中在雪儿哥哥进入藏区时,头人表示热烈欢迎送上哈达示好,雪儿哥哥同样以礼相待。当琼斯和罗曼克第二次进入藏区,格桑也热情的献以哈达,换来的却是一声战争炮响。这个情节导演给到3秒特写,他静静地愣在原地,鲜血滴在洁白的哈达上。民族的正面冲突由此展开。
另外一处印象深刻的呼应是雪儿的口述。影片开头,当雪儿要被用来祭祀雨神时,她说:"来世做猪做狗,也不再做女人!"此时她所在的村落愚昧无知,不尊重女性生命,于是她发出这样的感慨。而在故事结尾,雪儿中枪临死之际,格桑抱着她时,她说:"来世还要做女人!"此时的雪儿已经与格桑相爱,不再是活在无知村落里的姑娘,她想来世再与爱人相会。这就是角色心理变化的体现。
②其次,利用民族文化不同制造冲突矛盾。
冲突是电影必备的要素,作用是增加故事的观赏性,推动故事的发展。本片中的冲突从角色本身的冲突,到不同角色之间的冲突,最终归结为不同民族文化的冲突。
丹珠作为头人的女儿,拥有尊贵的身份,婚姻不能自己做主,但她却喜欢地位悬殊的格桑,她享受着优越的地位又被限制着爱情,难以两全;琼斯喜欢丹珠,但他的父亲却要入侵丹珠的家乡,一边是自己的亲人一边是自己最爱的人,同样面临困局。这是角色本身的冲突。
罗曼克一开始就对待藏族同胞傲慢无礼,充满攻击性。第一次遇见藏民就暴力开枪,结果造成雪崩被埋。被格桑救助后,头人问他笔记本上画的地形图是什么,他的丑恶嘴脸再次暴露,狡辩说是做生物考察画的是蝴蝶。这是影片中角色与角色的冲突体现。
藏族人民生活落后艰苦,但诚信勇敢。作战时罗曼克欺骗说双方同时收起武器,藏族人们诚信做到,而狡猾的英国人却不讲信用,趁机攻上山头。经济条件富足,人性教育却不堪入目,所谓有文化的屠夫和未开化的善良人之间形成强烈对比,在民族大义面前之前的昔日友情早已化为灰烬,格桑用罗曼克送给他的打火机,点燃炸药与罗曼克的部队同归于尽。
最终在这场战争中,藏族人民伤亡惨重,但入侵者也所剩无几。在琼斯的醒悟中说到不要企图拿自己的文明改变别人的文明,因为他的背后站着一个伟大的祖国。
3、 人物刻画
经典的影视作品中必然存在优秀的人物形象。《红河谷》成为经典,除了导演的选材独特、立意深刻,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成功塑造了一大批具有代表意义的人物形象。
巾帼不让须眉的丹珠,洒脱的大笑独具个人魅力,身为头人的女儿漂亮大气,宁静动人的眼睛和明媚的笑容是影片最亮丽的风景线。她不顾身份地位差距,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面对敌人宁死不屈,当敌人要解开她的衣扣羞辱她,她毫无惧色,眼含热泪唱起自由之歌,刹那间回音响彻山谷,雪山为之动容,她趁敌人不注意拿起炸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邵兵演绎的格桑勇敢帅气,是丹珠的爱慕对象,但他只钟情于雪儿。他健硕的身材和阳光的笑容成功俘获了不少观众的心。战争结尾,他抱着爱人含泪坐在民族圣地面前,罗曼克问他:“为什么我们不能成为朋友?”他嗤笑一声,用罗曼克送他的打火机点燃了煤油。
善良的雪儿是由应真饰演,这是个美丽的汉族姑娘自始至终都是勇敢坚毅。面对祭献奋起反抗,遇到爱情,勇敢接受,她有生存的机会,但她没有选择,她要与爱人 一起守卫家园。
最终,他们双双为了民族,牺牲了生命和爱情,用自己的躯体为导火索点燃敌人的炸弹。
影片中还有出色的嘎嘎,小小年纪却用智谋把敌人引入沼泽杀死;重情重义的头人为保护女儿而被击毙;善良淳朴的藏族老阿妈……
《玉观音》里面有句话:"有些人来这个世上就是白来一趟。"是的有些人的生命如花火般转瞬即逝,他们来到这个世界匆忙走一遭。却给我们带来了希望,也留下了永远的怀念。
影片作品和文学作品一致,人物的塑造也是重中之重。离开人物,剧情再曲折生动,构图再精美,作品也难以被铭记。在《红河谷》中,朴实勇敢的藏族人民和狡诈蛮横的英国入侵者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生死面前,品格高低一目了然。汉藏两族人民面对残酷的侵略毫不退缩,舍生忘死与凶残的敌人血战到底的精神使人震撼,他们的血肉填满了苍茫的红河谷,他们用生命谱写了这一曲壮歌。
故事最后海子湖边,老阿妈牵着嘎嘎,手摇边鼓,低诉着古老的传说,为逝去的灵魂寻找归途……洪荒的古乐,将英雄的传奇遥唱成永远。
写在最后:
这部战争片带给我们震撼的同时也带给我们现实反思,不同文明之间存在不同的信仰和立场,不同文明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高效的现代文明虽然加快的生产效率,却也带走了不少生活温度。就像现在,人们在紧张的环境中为生存奋斗,焦虑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少。身体被迫往前奔跑,而当初的信仰早已不见踪影。所以想要快乐,别忘了适当放慢一下脚步,留给信仰一点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