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镇楼图:《芭萨提的颜色》电影海报
早就想看这部电影了,也早早的在手机里下载下来,准备留着寒假慢慢品味,可由于这拖延症的阻挠,一直拖到开学才看完,中间还间断了几次,严重影响了电影的观感。
不过关于《芭萨提的颜色》,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米叔出品,必属精品。阿米尔.汗最为人熟知的特点就是在其影片中融入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这次也不例外,而且在现实中也取得了不俗的成果:推动国家修订了《反示威游行法》,朝着民主和自由的方向又前进了一步。
在观看国外影视作品时,我经常会陷入思考:如果这个故事放到国内拍摄,会是怎样的?比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人说要是国内拍的话票房可以达到50亿,我仔细一想,在电影市场日益繁荣但整体质量不尽人意的今天,这种情况不是没有可能,豆瓣9.1的评分和喜剧电影排行榜名列榜首的傲人成绩、以及几乎零差评的评论,都是最好的佐证。
然而这样的情况在《芭萨提》身上恐怕是绝无可能的,国内就连上映都算奇迹,原因无他:这部电影太“黑暗”了!
对于印度电影而言这似乎有点难以置信,放在阿米尔汗的作品里更是不可想象,要知道即使是针对宗教和女权这类在印度极为尖锐严重的问题,像《我的个神啊》、《摔跤吧爸爸》,在大力批判的同时仍带有冷静和理性的克制,从而使得观众接受更加容易自然。
但是《芭萨提》就是这么任性,裹挟着一种青年人特有的激情冲动,也不在乎自己所触及到的是极为复杂的政治领域,而这恰恰是一个普通人经常接触却往往知之甚少的灰色地带,它不仅仅包含了多重的利益叠加,更充斥着各种理念的羁绊。用类似于《未知死亡》那种简单粗暴的复仇方式解决问题显然不是明智之举,也不利于传递正确的思想。
下面是我看完电影后整理出的个人印象比较深刻的点,在这里分享一下:
第一,刺杀国防部长的“神转折”;
影片中,国防部长的贪污行为造成战斗机质量低劣,而身为飞行员的主人公好友阿贾则无可避免地遇到飞行事故,为了保护城市居民安全,他放弃了跳伞的机会选择和飞机一起坠毁在荒地;但国防部长非但没有悔过之意,反而倒打一耙,污蔑阿贾自大无知,还派遣警察镇压游行示威的群众。此后,主人公决定采取行动,但让我怎么也想不到的是:他们竟然打算刺杀国防部长!
正如我前面提到的,以暴制暴无法解决政治上的问题,且不说手段过于极端,主人公的这一行为也给自己埋下了毁灭的祸根,还可能误导那些低龄观众群体……扯远了,不说了。
当然这里面还有其他的雷点:首先就是整个刺杀过程出乎意料的顺利,主人公和同伴骑一辆摩托车加一把枪趁着部长外出跑步时直接搞定,要不是后面情节及时接上国防部长遇刺的新闻,我差点以为这是主人公的意淫。话说堂堂的国防部长平日里连个像样的保护措施都没有吗?即使没有,在电视上口“口出狂言”后也不该考虑一下自己的人身安全么?还有那身边唯一的保安,主子中枪倒地后第一反应不是去救护反而追上去开枪,还一枪没打中,这枪法,比起从未受过训练的主人公都差的远了。
再有就是国防部长的人设了,其实这种位高权重又为富不仁者很适合拿来做大boss,可电影当中却被极度弱化了,出场镜头实在太少,粗略统计一下,从主角们制定谋杀计划到领盒饭才两分钟时间。把一个这么重要的人物如此简单地处理掉,颇有种大材小用的感觉。
倘若能够充分利用“国防部长”这一角色的话,我对电影的建议是:主人公自始至终坚持和平斗争的方法,让广大群众逐渐认识到政府的黑暗腐败,进而与主人公们形成统一战线,然后扳倒以国防部长为代表的恶势力。这样一来,电影的最终效果虽可能不及原片,但是否变得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了呢?
第二,对于“政治之恶”的低估;
这是全片的高潮,主人公闯进电视台向全世界公布刺杀国防部长的原因和真相,随后却被大批荷枪实弹的警察血腥镇压,惨遭屠戮。
就像《泰坦尼克号》中杰克牺牲自己保全爱人一样,美好的事物被毁灭无疑令人痛心。而“痛心”也正是我对这一段的直观感受,但最悲惨的不仅仅是主人公们的死亡,而是他们对于“政治之恶”的严重低估。
dj等人的想法是发表演说后静候警方拘捕自己,但万万没想到,国家却将他们视作恐怖分子,下令“杀无赦”。面对突如其来的子弹扫射,他们彻底慌了神,一开始dj还怀抱一丝希望,认为警方怀疑他们携带武器才开的枪,直到自己被击中,身边的同伴苏基为掩护他被打成了筛子。
剧照里,身受重伤的dj搂着一起并肩作战的好兄弟卡兰,放声大笑,直到阴冷的枪口射出穷凶极恶的子弹。
他们倒下了,就像他们所饰演的革命者。
唯一的不同,是革命者死在了对他们抱有敬意的侵略者手中;而他们,作为祖国的未来,却被自己的政府用对付敌人的枪弹扼杀,只因他们为国家代言,为正义发声。
他们在笑,为什么呢?他们真的看淡生死了吗?可人对死亡有着本能的恐惧,这显然说不通。也许,他们笑是因为发自内心的高兴,因为他们成功地向世界传递了自己的理念,因为他们即将与死去的好友相见,因为他们完美践行了人生的意义:美好的青春,应当奉献给祖国。
第三,“群情激愤”过于短暂;
这一点承接上文,警方血洗电视台的行为在全国引起了震动,随后电影借民众之口,表现了他们的愤慨,不满;可遗憾的是,这一段情节仅仅一带而过,因此在情绪上渲染不够,缺乏足量的侧面表现力,不能完全体现出这一事件的深远影响;放在电影之外,刚刚煽动起观众的泪点,实现与电影人物的情感共鸣,一切便戛然而止,未免有点突兀。
第四,一个巧妙的镜头变换;
这个镜头出现在警察镇压游行示威那一段,话不多说,上图:
我们可以看到,在暴乱中,阿贾的母亲紧紧抱住阿贾的女友阿兰,保护她不受疯狂的人群伤害。
dj看到了,便奋力冲出重围,想要过去帮助她们。
下一个镜头,老人毫无生气地倒在阿兰的怀里,头破血流;阿兰抱着老人无助地痛哭。
按照常理来说,短短几秒钟时间内事情几乎不可能发展得如此之快,这里很可能被故意省略了一段。而这样的安排极为巧妙,一方面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又不露声色地表现出事态急剧恶化,起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第五,拉克斯曼的转变;
这个家伙生就一副痞子模样,最初以主人公死对头的形象登场,更是加深了“这货是反派”在我们脑海中的意念植入。
直到女主角拍摄的电影引起了他的兴趣,他被拉进剧组,开始与主人公们慢慢磨合,冰释前嫌。随着彼此情感的促进,这个貌不惊人、少言寡语的昔日仇敌,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忠诚、勇敢和仗义。
警察包围了游行示威的会场,但他没有停顿,继续大声控诉着国防部长的罪行,讲述着事情的真相。
目睹好友被警察毒打,他义愤填膺,夺过棍子暴打警察,将身受重伤的好友背出人群。
他愤懑难平,公然顶撞了师傅(电影里叫“米什拉”),背叛了自己的出身,得到一顿合力的痛打。
被揍得遍体鳞伤的他忍着痛赶到医院看望老人,查看着朋友的伤口。一句问候加一个简单的动作,拉克斯曼粗陋外表下掩藏的善良不言而喻。
当大家提出刺杀国防部长时,他言简意赅,一句话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无条件支持。
如此,拉克斯曼被成功“洗白”,由一个敌对分子脱胎换骨为“革命”的中坚力量;但值得一提的是,他并非转变最大的那个人。和dj、苏基、卡兰等人不同,他一直都有着自己的信仰,坚定不移地做着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如“抵制西方文化”,只不过选错了道路,而他之前跟主人公们的敌对也是基于对信仰的维护。
同理,他毛遂自荐加入电影拍摄,同样是坚定信仰的体现,吟诵革命者名言时发自肺腑的动情,也足以看出他对革命者们深深的敬意。
相比之下,dj等人从一开始如古惑仔一般的少年,到后来的热血爱国者,可谓巨大的转变。
影片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反复出现的“古今时间线交替”,把现实主人公与过去革命者的形象对应起来,照应主人公们对先烈的角色饰演的情节,同时也反映出主人公们在人格和精神上与先烈的日渐趋同。
总而言之,《芭萨提的颜色》是一部难得一见的爱国主义作品,不同于大多同类型作品中主人公形象的高大上伟光正,它更加注重人物的变化和探讨青春的意义所在,通过讲述一群原本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肆意挥霍青春的中二少年的脱胎换骨,显然加深了影片的接地气程度,不会让人觉得“爱国救民”是件遥不可及的事情,而是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诚然,它的一些逻辑硬伤很容易成为被恶意抹黑的理由,但瑕不掩瑜,这的确是值得安利给所有青年人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