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花开中国》将镜头对准茶花、杜鹃、月季、菊花和牡丹五种中国传统名花,讲述植物之美与人文之美。
作者:饶文渊
花,在人们的眼中都有哪些样子?
是古诗词里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还是妙笔丹青里千姿百态的写实与写意?亦或是显微镜下,花珠、萼片,子房、胚珠,花瓣演化、萌生、绽放的过程?
是,但不全是。
5月1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出品的纪录片《花开中国》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纪录频道播出。作为一部自然园艺类纪录片,《花开中国》把镜头对准茶花、杜鹃、月季、菊花和牡丹五种中国传统名花,在细致呈现花卉生长过程,探寻花卉植物的科学奥秘同时,还通过走访与拍摄,真实再现了五种花卉的历史流传过程,讲述了这五种花卉的“前世今生”。
《花开中国》制片人刘颖提到,在人类现代化、城市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重新审视自然环境与我们的关系,是这类纪录片的关键所在。“花卉作为这部纪录片的核心,是个很好的载体,有生活的部分,也有文化属性,能够帮助人们打开认识自然,认识世界的新视角。”谈起对这部纪录片的期许,刘颖希望这部纪录片能带给人们美好的感受,同时唤醒植物之美与人文之美。
为何是这五种花?
三年前,《花开中国》总导演黄瀛灏收到了该片创作指导李晓赠送的一本书《植物的欲望——植物眼中的世界》,受此书影响,两人还专门前往四川进行了一趟寻花之旅。有了对花卉思考的雏形,又适逢当时北京正在筹备2019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以下简称园博会),一部关于自然园艺类的节目创作就此开始。
《花开中国》总导演黄瀛灏九宫格思考框架。(来源于黄瀛灏手记《花开就是希望》)。
《花开中国》共五集,从种植到收获,从山野到园林,从中国到世界,片中茶花、杜鹃、月季、菊花和牡丹连接起了不同时空的地域文明。作为世界上花卉栽培面积最大的国家,中国拥有大概3万多种植物花卉。对于国人而言,熟悉的花卉多种多样,为何制作团队此次“偏爱”这五种?
实际上,导演组最初的目标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但从中选出的这五种花更大范围承载和包含了自然、历史、文化等内容,具有代表性”。刘颖介绍,花卉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也逐渐成为一种文化载体,“也更像是不同地域文明交流的使者,通过花卉我们可以打开认识国家、认识世界的新视角”。
植物学家也对团队的选择给予了认同。因为生长在不同自然环境中的茶花、杜鹃、月季、菊花、牡丹在绽放美丽的同时,也见证了中国园艺的进步发展,同时无数文人墨客留下的歌咏花卉的诗词歌赋,也成为了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立足当下时代背景,如何重新认识和搭建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花开中国》的一个探寻点。反映在片中,不仅是细致地介绍五种不同花卉的习性,展示其基因测序和扦插实验的过程,揭示起成长的秘密,还有从中挖掘花卉背后富有戏剧性的故事,展现更深层的人文意义,让自然美与人文美交相辉映。
从英国人昆宁汉姆将茶花等植物的叶片和种子从中国寄回英国,在原本只有1500多种植物的英国掀起了喜爱中国植物和花卉的风潮,到英国园艺师玛丽·路易接过曾外祖父留下的花园,让来自中国的杜鹃花和山茶花成为当地著名园艺展中最亮眼的花魁;从成长于园艺世家,一心希望将杜鹃正本清源,厘清中西方杜鹃花卉交流史的沈荫椿老人继承了父辈遗愿,一生致力于种花并用外语写书向世界介绍中国的杜鹃花等花卉,到牡丹爱好者桑秋华曾七天七夜守望牡丹绽放,只为拍下花朵绽放的瞬间……
桑秋华正在拍摄牡丹花。
在这些故事里,除了动人的细节外,在4k标准延时摄影、动画、显微摄影,以及无人机航拍等多种拍摄方式的帮助下,一幅幅从特写到大全景的精美国内外花卉图景跃然眼前。
故事里的“花与人”
《花开中国》拍摄的对象是花,但不止于花。
制作初始,主创团队就希望在“自然界的花,故事里的花,以及人与花的关系”的逻辑基础上,丢弃掉纯科普的形式,重点突出“花与人”。
在《茶花》篇的末尾,四川自贡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中医黄蕴鹏,一个人用了二十年时间,把郊外的一座荒山打造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茶花山,通过老人与花真实朴素的人生故事,纪录片传递出了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
回忆起拍摄这段故事的始末,黄瀛灏说这是个“美好的意外”。在广西拍摄茶花期间,负责接待导演组的对接人无意间跟黄瀛灏聊起在老家四川自贡的父亲也喜欢茶花,并且对茶花习性,养殖要领颇有研究。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结束广西的拍摄后,黄瀛灏直接前往四川自贡,去拜访这位朋友的父亲。
接触之后才知道,这位有着一家中医诊所的黄蕴鹏老人,每天的半日出诊是副业,而靠着问诊赚的微利种植培养满山茶花才是主业。对于茶花的喜爱,虽然黄蕴鹏很少表露在言语中,但都融入在了日常点滴里,面对镜头,老人家玩起了“自黑”:“这些花都是我种的和我修剪的,现在手上都是茧,一点也不像中医的手。”
有趣的是,类似“意外”在拍摄过程中并不少。
拍摄期间团队原本计划去埃克斯伯里花园为茶花拍摄一个故事,却没想到被花园里数量较多的杜鹃花吸引。在拍摄过程中,不仅见证了埃克斯伯里花园为迎接100周年而进行的改造,而且通过英国伦敦花园设计师玛丽·路易了解到了其曾外祖父罗斯柴尔德因杜鹃等花卉植物与中国结下的情缘。该片执行导演韩真拍摄无锡元艺世家传人沈荫椿期间,发现了沈老和罗斯柴尔德有一段关于杜鹃花的友谊。于是,故事在跨越时空的巧合下有了完美的闭环链接。
对于找故事,有“美好的意外”帮衬;而对于讲故事,则有“情绪弧”来锦上添花。
在英国园艺城堡凯海斯城堡里,花园的继承者查尔斯·威廉姆斯老人热情地介绍着这里种植的山茶花。一百多年前被“植物猎人”福雷斯特从云南腾冲带回来的山茶花种子在这里落地、生根、发芽,陪伴威廉姆斯家族走过漫长岁月。镜头忽然转到大理永平县原始森林里,宝台山村民陈显光发现了28.1米的古老茶花树,打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的18.5米……
为何这样衔接?
黄瀛灏说,故事的进点和出点是“情绪弧”的关键,“故事最初以查尔斯老人的情绪为带入(进点),通过情绪指向转到中国的山茶花,展现中国茶花之美时,再回到(出点)查尔斯老人的故事和当地人对茶花喜爱的情绪里。情绪弧相对于故事弧要稍微薄一点,主要是为了将情绪过去式变成现在进行式,让观众的疏离感少一点。”
“等待”自然的馈赠
对于创作团队而言,这次的创作完成过程并不轻松。
从调研阶段开始,制作团队除了大量翻阅资料,还行程上万公里,有时需要等待合适的花期和补拍而多次往返拍摄地,甚至还会进入极端气候地区进行拍摄,“真正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了”。
韩真一行进入西藏喜马拉雅的嘎玛沟。(来源于黄瀛灏手记《花开就是希望》)
正当黄瀛灏在欧洲花园找寻花朵故事时,韩真已带着团队进入了西藏喜马拉雅的嘎玛沟,在这个所有乔木都不能生长的极境之地,只有高山杜鹃能够耐受冬季的严寒。第一次全程记录植物分类工作者的采集活动,摄制组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无人区,连续9天9夜徒步跋涉,只为拍摄记录高山杜鹃、康顺绿绒蒿等高山植物。
为了给观众真实呈现抗寒月季,科普抗寒月季(并不是在严寒时节开放而是能挨过寒冬来年依然能盛放的月季品种),负责月季篇拍摄的团队连续两次进入北疆,一次在最低气温近零下二十度的冬天,进积雪覆盖的山谷,寻找能自然越冬的野生蔷薇,甚至长时间待在冰天雪地的育种基地里,只为拍摄下寒冬天气里抗寒月季的真实样态;另一次是6月暑期,两次拍摄时间均在8天以上。最终,拍摄团队没有辜负自然馈赠的美。
不同于拍摄其他物品,因为花卉有大、小年,因此拍摄时间不好掌控。据了解,在《花开中国》的完整拍摄期间,拍摄时间最长可连续两个半月,只为记录下牡丹花种子萌芽,果荚爆裂的瞬间;而用时最短者半天即可。但有时守候意味着漫长等待,也许等来可能是徒劳。
在英国伦敦奇斯威克温室拍摄茶花期间,黄瀛灏买来4盆不同品种的茶花,希望从bbc请来的“外援”摄影师延时拍摄花朵绽放的样子。但十多天过去,拍摄效果均一般,仅有一棵雪塔的花骨朵拍摄成功。黄瀛灏回忆,如果不是在该温室小型茶花选美比赛中偶遇获得最佳的雪塔,恐怕拍摄又要多一个遗憾。
首次拍摄自然园艺类纪录片,对于整个核心制作团队而言无疑是“摸着石头过河”,困难和缺漏比想象中的多。在最近的复盘中,黄瀛灏说:很多漂亮的花,团队没有进行归类拍摄;月季、菊花和牡丹篇的内容还可更深入更丰富,“希望有机会,再把这些弥补起来”。
编辑 | 朱晓乐 饶文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