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农历正月,镇海口曾经发生过一场激烈的海战,这就是中法镇海之战。
1883年12月,法军挑起了中法战争,以无敌舰队偷袭福建马尾水师,福建水师全军覆灭。清廷被迫向法宣战。并将文武双全的薛福成派往浙江前线。战场除了在安南境内展开外,法国也派遣部队攻打云南边界,并派遣孤拔率领远东舰队攻打福建、台湾。
1885年2月7日,孤拔率舰队自马祖澳出发,北上搜索中国援台舰只。2月12日,双方舰队于浙江石浦檀头山附近洋面遭遇。吴安康不敢与敌交锋,率舰队逃跑,“驭远”“澄庆”两舰航速较低,落在后面,被迫驶入石浦港隐蔽。法舰追赶“开济”等三艘巡洋舰未及,便返回封锁石浦港,并于14日夜间用水雷将“澄庆”“驭远”两舰击沉。2月15日,“开济”“南琛”“南瑞”三舰入镇海口避敌,宁绍道台薛福成令三舰合力守御。孤拔得知“开济”等三舰躲避在镇海口内,便率舰队进犯镇海。
光绪十年春,法舰犯福建,浙江戒严。浙江巡抚刘秉璋,亲临镇海,调集诸将,察看地形,布防备战,镇海军民为保卫家乡严阵以待。1885年3月1日,法国远东舰队在孤拔中将统领下,向镇海关发起进攻,法舰“纽回利”鼓轮前进,攻招宝山炮台,其他三舰随后赶到,向招宝山发起总攻。清军发炮迎敌,从午后一点到五点,两军各开数百炮,镇海城中弹如雨下,惊天动地,法舰不能靠近镇海口岸,眼看天色已晚不支而退。镇海炮台固若金汤,军民联防铜墙铁壁。清兵昼夜严防,不得休息。法舰几次进攻均告失利,无法接近甬江口,只能停泊在港口外。
1885年4月4日,清政府与法国政府双方匆匆签订停战条件,战争终止。5月13日,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为谈判代表,与法国政府代表、驻华公使丁·巴德纳在天津开始谈判中法正式条约。6月9日,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法国公使巴德纳在天津正式签订了《中法新约》,又称《李巴条约》,共10款,造成“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局面。6月11日,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死于澎湖。6月26日法舰撤离,仅留李怀义座船。29日夜晚,最后一艘法舰撤离,镇海口启关通航。
镇海保卫战是鸦片战争以来我国首次获得全胜的一次重要战役,它极大鼓舞了广大军民抵抗外敌侵略、保卫国土的决心和信心,在中国近代军事史,尤其是海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镇海之战,在中国近代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镇海军民抗法英雄事迹将永存青史,铭刻在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