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作为红色革命发祥地之一的胶东地区
有一场起义
建立了我党领导的胶东第一支抗日武装
拉开了胶东抗日革命史的序幕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溯这场起义
梳理文化的脉络
聆听历史的声音
愿“红色”传遍神州,让历史告诉未来。
1937年12月24日爆发的天福山起义,以昆嵛山红军游击队为骨干创建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
这是我党领导的胶东第一支抗日武装。这支英雄的武装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发展成为陆军第27、31、41等英雄部队的源头,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发展,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历史贡献。
今天,我们共同来回顾这段峥嵘岁月。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国共两党为主体的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10月中旬,中共山东省委在济南召开紧急会议,制定了在全省发动抗日游击战争和分区举行抗日武装起义的计划。会后,山东省委派林一山、张加洛等共产党员回到胶东,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此时,根据国共合作释放政治犯的协议,1936年12月被捕入狱的胶东特委书记理琪和宋澄、宋竹庭等出狱后,亦被山东省委派回胶东。1937年12月初,理琪回到胶东后,于12月上旬在文登重建中共胶东特委,并传达了省委关于发动抗日武装起义的决定和组织抗日武装的《十大纲领》,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积极准备发动抗日武装起义。
抗日战争初期,胶东的形势对共产党发动抗日武装起义比较有利。一方面,这时日军尚未侵入胶东,大批国民党方军政人员闻风而逃或准备出逃,少数国民党顽固势力,正在窥测形势举棋不定,一时难以控制整个胶东。另一方面胶东的“民先”队员,作了较好的发动工作。由此,胶东特委统观全局,决定在文登县的天福山发动抗日武装起义。
天福山位于文登、荣成、威海边联地区,这一带经受过“一一?四”暴动的洗礼,党的基础比较好,广大群众长期接受党的教育,对共产党有深厚的感情和了解,易于响应党的号召。1935年“一一·四”暴动失败后,中共文登临时县委、胶东特委都曾在这里建立和活动过,党的组织得到恢复和发展,是联络文、荣、威三县革命力量的中心和枢纽。另外天福山地区国民党力量薄弱,加之峰峦叠障,环境险要易守难攻,有利于武装起义部队的集结和隐蔽活动,易于出奇制胜。
1937年12月15日,理琪在文登天福山附近的沟于家村主持召开了特委扩大会议,就武装起义的时间、地点、人员、部队番号及起义后部队的行动和党的工作进行了研究。会议决定:12月24日在天福山举行抗日武装起义。起义人员由1935年“一一?四”暴动保存下来的革命武装昆嵛山红军游击队为骨干,动员一批接受过共产党的教育,有一定的政治觉悟的群众参加。之后,武装起义的各项工作,紧张地、有步骤地进行着。
12月24日拂晓,胶东特委起义领导人理琪、吕志恒、林一山、宋澄、柳运光、张修己等和80余名起义者,陆续来到天福山玉皇庙。天亮后,特委书记理琪主持了庄严的起义仪式,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向起义战士宣讲了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传达了北方局和山东省委的指示,号召人民奋起抗战,抵御日军的侵略,并郑重宣布“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正式成立!胶东第一方面抗日救国的大旗,迎着朝霞在晨风中飘扬。
接着,起义部队计划分头开展工作:一部分领导人留在天福山附近的沟于家村作联络工作;理琪、吕志恒、林一山等主要负责人分头到各地继续发动群众,扩大抗日武装:其余起义战士组成“三军”第一大队,在大队长于得水、政委宋澄的带领下,到文登、牟平、海阳等地开展武装抗日宣传工作。
天福山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胶东人民抗日武装诞生,同时也揭开了胶东人民武装抗日的序幕,意义重大。威震胶东的天福山起义,组织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打响了胶东人民抗日的第一枪,创建了胶东地区第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点燃了抗日救国的烽火,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敌后游击战争,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功勋卓著,誉满华夏,为新中国的解放立下不朽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