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点击右上角加'关注',全国产经信息不错过】
点击蓝字,关注中国兵器官方微信
为履行国际环保公约
大规模淘汰氟利昂
30多年来
在中国兵器工业集团
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
吕剑研究员带领他的创新团队
攻坚克难、砥砺前行
开创了气相催化氟化新领域
把国家对科技的需求
解决“卡脖子”的问题落到了实处
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与
新华社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cnc)
联合出品的《创新中国》第二季
走进吕剑和他的创新团队
催化,是化学工业的基石,化学工业的重大变革和技术进步大多都是因为新的催化材料和新的催化技术而产生,而催化剂则是催化技术的关键与核心。
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催化剂的创制和催化技术的发展,均将催化技术作为优先发展的领域。
中国兵器首席科学家、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吕剑:从我们吃的住的行的,都离不开化学工业,而化学工业里最核心的就是催化技术,衣食住行与催化关系也是紧密相连的。它加速这个化学反应的速率而不改变这个化学平衡,在现代社会中,80%以上的石油化工过程涉及到催化过程,因此催化被称为现代化学工业的基石。
氟利昂是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的必需品,曾广泛被用作制冷剂、发泡剂、清洗剂、气雾剂等,但氟利昂对大气臭氧层有破坏作用,为了保护臭氧层,上世纪80年代,国际社会就淘汰氟利昂达成协议,签署了《蒙特利尔议定书》,决定到2010年之前淘汰氟利昂。
而其替代品氢氟烃的合成,被称为极具挑战性的课题,因为它需要一个全新的催化体系,一个全新的过程——气相催化氟化过程。而当时在我国,从事氟化学、氟化工的研究机构,都没有涉及气相氟化催化剂的研究,更没有涉足于气相氟化技术。
中国兵器首席科学家、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吕剑:为什么它是一个空白呢?当时氟化反应是在高温、强腐蚀、高毒性的氟化氢介质中进行,没有防护措施,这些一般高校研究院所没法开展这工作,因此在90年代以前国内是一个空白。
上世纪90年代,这一历史难题落在了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肩上。在此后三十年里,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励精图治,不仅结束了我国氟化合成过程中长期依赖液相催化的历史,使我国气相催化氟化合成氢氟烃的技术水平跻身到国际先进行列,为我国履行国际环保公约提供了成套技术支持,而且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催化技术内涵。
然而,这一切还要从型号为fs-517的催化剂的故事开始说起。
1991年,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李惠黎研究员的课题组承担了国家“八五”重点攻关项目氟利昂替代品hfc-134a中试合成工艺技术,其中,气相氟化催化剂是技术攻关的核心。但是在很长的时间内,气相氟化从技术条件到人才储备上都是一片空白。
中国兵器首席科学家、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吕剑:到后来就是,经过很多改进,到1996年10月,这个项目就完成鉴定,鉴定当时认为达到了同期的国际先进水平。
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要将催化专业发展起来,却是任重道远的艰辛过程。
在项目成功吸引投资建立合资公司后,毅然选择继续留在研究所里,建立拓展催化专业的人,就是现任中国兵器首席科学家、氟氮化工资源高效开发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和陕西省氟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的吕剑研究员。
1999年5月17日,对于吕剑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所领导特别批给了58万元启动经费,这在当时的研究所里是一大笔经费,这笔经费对于吕剑是极大的鼓舞,他立志一定要结束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没有催化专业的历史。为了纪念这一天,留下来二次创业的吕剑研究员把后续开发出的氟化催化剂型号定为fs-517。
中国兵器首席科学家、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吕剑:当时国际上气相氟化(最先进),但没想到中国气相氟化在企业推动下发展的这样快。我国目前氟利昂替代品氢氟烃产能占全球60%,我国是氢氟烃的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由此可见我们氢氟烃气相氟化技术是非常有竞争力的,气相催化氟化技术在我国得到了普及推广。
吕剑所带领的创新团队始终以科技强国、技术强国为己任,紧跟国家战略发展方向,瞄准国民经济发展需求,依靠催化技术创新成果,创建了以含氟、含氮精细化学品、新型燃料等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科技创新开发平台,培养出一支研发与工程化相结合、工程化与产业市场相结合,以创新驱动发展的特色团队。
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催化技术科技创新团队起步于极其苛刻和艰苦的环境条件,经历过波折磨难,经历过创业辉煌,从一个人发展到一支创新团队,如今已从研究室壮大到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躬身科研的催化团队、锐意进取的人才梯队。
秉承勇于创新、敢于超越的团队文化,吕剑先后为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培养了博士研究生14名、硕士研究生16名,近年来,先后有多名团队成员成长为中国兵器科技带头人。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催化技术科技创新团队先后承担了国家重大专项、国家攻关计划、国防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等层面的科研项目,开拓了我国气相催化氟化技术新领域,发明了绿色高效合成环保氟代烃、多元胺和新型燃料等专业化学品的15类共19个系列催化剂,以及相应的反应新工艺,拥有210项发明专利,其中80%以上专利得到实施或转化,为满足国家国防战略需求和履行国际公约提供了技术支撑,技术成果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中国兵器首席科学家、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吕剑:我们工作又制定了一个新目标,就是在含氟领域,解决一些国家面临的重大需求,特别是无法进口的,限制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些含氟的碘代物。还有一个为了国防需求,发展一些特种的高能燃料。让“把国家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这种思想传承下去,把国家对科技的需求,解决“卡脖子”的问题落到实处。
从零起步,筚路蓝缕,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催化技术科技创新团队一步一步地登顶催化的“珠峰”,开拓了可与世界同行比肩的宏伟事业。虽然前路依然充满着未知的坎坷,但他们无怨无悔,因为他们懂得科学注定是属于寂寞的,他们毕其一生,将一直走在探索未知世界和真理的进程中。
来源/科协改革进行时、新华社客户端
责任编辑/刘坤 校对/王鹏宇审核/亚波
监制/木易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全国产经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