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上一期小编写了一篇关于《大明劫》的影评,反响颇大。民族情绪各种荡气回肠,觉得意犹未尽,你的一个点赞、一个评论、一个收藏都是小编不懈努力之源泉。在电影的最后讲到,吴又可与孙传庭分道扬镳。孙传庭被迫率军出潼关与李闯的农民军交战。
1627年,中原大地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1629年,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军成为伐明主力,自称闯王。1641年到1642年,李自成的大军与明军在中原展开了5次大战,连战连胜,1643年攻下襄阳,被起义军推选为“顺王”,以襄阳为根据地建立起了初步的农民政权,实力较为雄厚,连张献忠都向李自成通书信表示愿意称臣,供助粮饷。
明军在河南经历了五次惨败后,实力大为削弱,只剩下了以吴三桂、左良玉、孙传庭为首的3之主力部队,尚可与叛军一战。但明军一方面要与山海关外的满清交战,另一方面又要与中原来势汹汹的叛军交战,面对两线作战的境地,非但无法集中力量消灭其中的任何一支,就连主动出击都十分冒险。吴三桂远在宁远山海关与清军对峙,而左良玉虽拥兵甚多但却屡遭重创,轻易的不敢出兵,根本不成气候。能够与李自成交战的就只剩下退守潼关的孙传庭了。此时的李自成将决战的主力部队转向豫西,准备西入关中。
正当李自成大军向豫西进发时,按照孙传庭的想法:李自成虽拥兵百万,但供给困难,自己据关中要塞而守,伺机反扑。此时崇祯帝却下令让准备不足的孙传庭立即出潼关与李自成决战,这就是我们在电影的结尾看到的那一幕:孙传庭被迫放弃原计划,集结十万大军,于1643年8月出潼关。
按照其部署,自己率领其主力同时命令左良玉率兵自九江取汝宁和四川总兵秦冀明率兵出商县作为策应三路合击李自成,但由于两人不肯离开自己的守备地区,导致孙传庭只能孤军东进。李自成分析情况,决定采取诱敌深入之计,将主力集中在襄城一带,只以老弱应战,诱使孙传庭东进将其主力围歼。孙传庭继续冒险东进,行军至汝州时,李自成手下将领李养纯叛变革命,将李自成大军的部署的情况告诉给了孙传庭,1643年9月,孙传庭集中兵力攻破宝丰、唐县。
李自成一方面深沟高垒,坚守不战,以逸待劳;另一方面派轻骑截断明军的粮道。无奈孙传庭为了破敌取粮攻占了郏县,但几乎是一座空城,又连下7天暴雨,饥饿不堪的使得士兵纷纷哗变。李自成率领大军开始反击,除了分兵一部分追击白广恩外,李自成亲率主力追击孙传庭,到南阳时,孙传庭会同攻占唐县的明军回军反击遭遇打败。孙传庭部伤亡大半,仅率少量残兵逃往孟津,渡过黄河,退守潼关。
1643年10月,李自成率兵进攻潼关,明军据险而守,。李自成分军绕道至潼关背后,东西夹击,打败明军,孙传庭战死,李自成攻占潼关。值得一提的是,起义军攻占潼关后,数十万农民军一路西进,准备攻打西安。但西安的情况跟之前的洛阳城简直如出一辙,洛阳福王朱常洵被李自成给煮了,守城士兵食不果腹衣不暖身,坐拥西安富得流油的秦王朱存枢眼看西安即将被李自成攻陷却一毛不拔,军心瓦解,守城将领开城投降,秦王朱存枢被迫投降。朱明有这样的孝子贤孙想不亡也难哦。孙传庭的死,无疑是把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给压垮了,闯军于次年即公元1644年,攻陷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