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近些年,儿童遭遇性侵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面对性侵事件,不仅加强防性侵教育和机制,更需要推动全面性教育。性侵以威胁、权力、暴力、金钱等胁迫他人与其发生性关系,这对受害者的身体及心灵都将产生巨大的伤害。而性侵题材电影就血淋淋的揭示了这一幕,题材取于现实话题,因此更加让人触目惊心催人泪下,最狠不过人心。今天小编推荐的几部电影,主题都与性侵有关,但带给大家更多的是救赎、捍卫、和思考。
电影取材于韩国2005年光州一所聋哑障碍人学校真实事件的影片,在2011年就引发了一阵不小的暴动,让人不得不感叹韩国这个亚洲国家电影的水平。令人触目惊心的大面积腐败和罪恶,上层社会的集体堕落与相互勾结,一个病入膏肓的独立王国展现在我们面前。
校长到老师10多人,从2000年开始对住宿的听障生施暴或性侵,受害学生年龄范围7—20岁。大部分孩子不包括外伤,均患上了“精神压力障碍”和“抑郁障碍”等精神疾病。结果是真正的犯人只是得到了轻微的处罚,犯人至今逍遥法外。
影片中孔刘饰演的老师来到光州的一所聋哑学校,却发现学校里存在着聋哑幼年被校长老师侵害的事实,于是开始了一次抗战般的抵抗,从打官司,到律师生变,再到被害幼童家长选择收钱封口,校长老师被无罪释放。
电影的结局是悲惨的:政府当局为了更大的利益和颜面,在电影里对这些异议分子统统予以否认——尽管事实摆在面前,他们依旧能只手遮天、胡作非为。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这个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原本的我们。影片上映后,引起韩国社会沸腾热议,舆论压力促使案件调查重新启动,最终至韩国国会对当时性侵罪行量刑标准偏低的韩国法律作出修订,「熔炉法」于韩国国会立法成功。
同样,儿童性侵害案件频发的当下,我国尚未有针对、防范和打击性侵儿童犯罪的专门法律。故此,我们呼吁,防范性侵儿童犯罪是全社会的责任,因此有必要将此上升为一个全局性问题,应由全国人大制定专门法律,为儿童筑起一道免遭性侵的法律屏障。
这是一部根据韩国真实案件改编而来的电影。影片全长122分钟,展示一个未成年少女在遭遇性侵后如何走出心灵的阴影和家人如何面对生活的故事。那个让人永远无法释怀的雨天,那个满怀善意为陌生大叔打伞的小女孩,平凡父亲为了女儿扮成人偶的催泪点,全片没有刻意煽情却几度让人心颤泪涌。
在法庭上,证据俱在,证人证词确凿,法庭也认定了罪犯的惨无人性。但是仅因为罪犯抵赖不认,装出喝醉酒神志不清,法庭竟然采纳这种荒谬辩解,据此只判刑12年——12年是个什么概念?12年后受害人素媛还不到20岁——这本来应该是一个姑娘花一样的年纪,但在这个案件里,她却要在不到20岁时,得知那个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安然无事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事件披露后引起韩国全国民的哗然,尤其是有女儿的家庭,多次集会游行,迫使时任韩国总统的李明博出面向全国民道歉,并很快修改了和强奸尤其是强奸幼女的法律法案,2012年韩国推出化学阉割。
“总想睡一觉就能回到过去,可早上起来发现,还是没有任何变化。难的不是逃出房间,而是逃出房间后的人生。”在遭受莫名厄运后,一个对世界充满善意的小孩将如何卸下生命无法承受的重荷,如何在充满麻烦与问题的岁月里,巧妙平稳地度过漫长的一生,这不光是小孩的父母需要去解决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无法避而不谈的。
这是美国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一群天主教神父的罪行,更让人扼腕的是教会的严密包庇。
罗比是聚焦栏目的编辑,聚焦是波士顿环球报的一个专栏,拥有一个独立的调查小组。马蒂·巴龙接替了环球报的总编辑一职,他开始指派罗比和他的团队,一桩被雪藏已久的案件,一个天主教神父性骚扰教区里的孩子。很快他们就发现,其背后还隐藏一系列事件,涉及了上百名受害者,而教会已经私下赔偿了受害者,并派人掩盖了这些罪行。随着调查的越发深入,他们发现了这一阴谋的更多证据,不仅仅是神职人员,就在波士顿以外,甚至全世界,都在上演着这种暴行。
1970年代,波士顿地区第一起神父虐童案被爆出。2002年,《波士顿环球报》报道了一份七十人神父的名单,这份名单上的天主教神父均为有实可查的猥亵儿童施害者。整份名单上实际有八十七人,占到整个波士顿天主教区牧师的6%。 2002年后,这一报道在世界各地发酵,民众终于认识到这不是几个神父的害群之马,而是整个天主教会的精神病现象,从而掀起了对宗教、对人性的反省和拷问。
虔诚的天主教徒被道貌岸然的主教侵犯,律师有心无力,记者直接忽视,警察无能为力,他们都想做些什么,但最后有意无意的都成了“帮凶”。电影中看见受害者或冷静或激动的讲述自己受害经历,更多的表达的是那些主教在体系高层的庇护下安然无恙,为所欲为。最难过的是当记者问一个主教是否强奸过那些幼童时,那个主教一声肯定说的是那样淡然,可他也是受害者,他也曾经历过他施加给别人的痛苦,这是一个悲哀的循环。而电影最后对天主主教不降反升的“惩罚”,不免是一种讽刺。
《总有一天》——容暴力和施予暴力之间,并没有界限
母亲病重,艾尔玛和艾瑞克兄弟两人无人照顾,只能被送往由校长赫克所开办的寄宿学校之中。赫克是一个信奉暴力的男人,他坚信,唯有通过武力才能够令学校中的孩子们真正信服,才能够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
这所学校就像一个残酷的微型社会。男孩们有自己的阶级,本身作为受害者的他们,内部也充满欺凌和冷漠,强的欺负弱的,老的欺负新来的。弟弟因曾说出自己想当宇航员的梦想备受欺凌,哥哥被一群人按倒在地,弟弟则被逼着去爬水塔,他一边慢慢往上爬,下面的大孩子们一边用石头砸他,似乎在嘲笑着,打击着他可笑的宇航员梦想。除了暴力的校长之外,还有一位猥琐的宿管老师,每逢他值夜班时,就会像「选妃」一样,在所有孩子中挑一个顺眼的拖到自己房间进行性侵,如果孩子反抗,就打到服从。
而莉莉安是学校里新上任的文学教师,她敏锐的察觉到了这所学校里正在发生的惨无人道的暴行,却对这一切无能为力。
最后,她选择了辞职,一直以来,女老师对于校园中发生的暴力熟视无睹,她以为凭自己之力并不能改变什么,所以自欺欺人地催眠自己:“只要我不打孩子,我就还是无罪的。”
“总有一天,一切都会过去。”
“总有一天,一切都会变好。
其实,如果不杜绝,明天会更好,也只是痴人说梦。总有一天,为什么不是今天,总有人要试着去改变这一切,那么为什么不能是我?
《第三度嫌疑人》——能救赎你的,只有你自己
今年上映的《第三度嫌疑人》,也是典型的性侵片,电影讲述了有犯罪前科的三隅再度身陷杀人案中,辩护律师重盛在与之不断的问询和盘旋里挖掘真相的故事。
在日本法律中,对杀人案的判决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杀人动机,为一己私欲杀人跟报复杀人之间有着天壤之别。
于是,“杀人动机”就成了律师团为三隅辩护的着力点。
其中,辩解的着力点之一就在于,死者女儿咲江14岁时就被父亲性侵了。父亲的兽行和母亲熟视无睹的不做反应,让咲江彻底绝望。她从屋顶跳下以表示自己的抗拒,虽然摔坏了腿,但仍没有逃出炼狱。
那么,三禹这种保护咲江的方法真的是对的吗?唯一说了真相的咲江依然得不到尊重,这像极了无数在职场上被性骚扰的女性们,没有任何保障的她们只能忍气吞声。咲江在父亲死后的数年后,依然郁郁寡欢。
而其实,真正的解决办法,是直面痛苦。
《嘉年华》 ——保护孩子,你我都需要拿起刀枪吗?
小米在位于风景区的一间酒店里打工。一天,正值小米当班,一个男人带着两个看上去还是小学生的女孩子来开房,虽然心中所有顾虑,但小米秉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念头替他们开了两间房。之后,在监控录像里,小米看到男人在半推半就之下进入了两个女孩的房间,心中隐隐觉得不安的小米将这一幕用手机录了下来。
两个女孩一个叫孟小文,一个叫张新新,那个男人是他们的“干爹”。东窗事发之后,小文的母亲报警并找到了律师,希望法律能够还他们一个公道。然而事与愿违。
受害者小文沉默的恐惧以及另一受害者新新的无知者无畏,目击者小米的自私的牟利,看似知书达理却愿为权钱放弃公道的父母,当然还有警察医生与权势的官官相护,和女律师坚持为性侵儿童案件发声的十几年。这样的克制更容易让人思考,除了对着黑暗呐喊辱骂,理性的拷问才是这部影片最重大的意义。
那么对比中国的无数父母,在孩子受到伤害之后,你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处理?你会交给孩子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最佳答案也许就在《嘉年华》里。
同样性侵后,遭受异样的眼光和言语的暴力,经受住舆论的讨伐,却发现到最后的保护伞都偏向了邪恶的一方,这样的伤害已经远远超过了性侵本身,永远不会被治愈。
电影《沉睡者》中有一句台词令人印象深刻。
“我们以为前面道路光明,而我们可以一直携手同行。”
但愿‘我们’可以,但愿这几部影片可以唤醒更多的人,推动我国儿童保护体制建立健全。
我们一路奋战,首先为了不被世界改变,其次,就是为了要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