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青山黑土之间有一条流淌着财富的黑色河流,早期的俄国人称她为阿穆尔河,我们现在则称她为黑龙江河。这是一条神奇无比的河,因为他滋养了两岸多民族的中华儿女。十七世纪中叶的俄国人,并不见得比当时的中国富庶稳定,狂躁的情绪时刻在影响和撕裂俄国人的心肺。
从1650年到1660年,两个俄国佬,多次组织了为数不多的哥萨克人(最多不超过500人),在黑龙江流域,中俄边境上,肆无忌惮的烧杀抢掠长达十年之久。我们来看看有关1650—1660年(顺治七年至十七年)他们入侵黑龙江流域,在中俄边境烧杀抢掠、为非作歹的有关统计简表。如下图
图1
根据这张简表,我们不仅会发问:
1.这两个俄国佬究竟是什么人?沙俄入侵人数最多一次是500+,而中方投入抵抗的军力主要集中在顺治八年以后,且人数比俄国人多,难道铁蹄满清“巴图鲁”竟然不如哥萨克人?
2.沙俄袭扰中俄边境时间在10年以上,这10年清廷在干什么?是什么因素让他们如此横行无忌?
让我们走进那十年,看看历史本相。
一,两个俄国佬
这两个率队入侵黑龙江的沙俄强盗一个叫哈巴罗夫,另一个则是后来接替哈巴罗夫继续为非作歹的人,也曾是哈巴罗夫的手下副将,名叫斯捷潘诺夫。
17世界中叶的沙皇俄国,封建等级制度十分森严,北亚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生存条件使得沙俄人一直都有“冲出去”的冲动,扩张和战斗充斥着他们身上每一个神经细胞。作为农民的哈巴罗夫也一样。
哈巴罗夫像
在沙俄,农民的地位只比农奴稍高一点点,和农奴一样,都是社会最底层的人士,是贵族欺压的主要对象。既然是农民,哈巴罗夫自然出生在农村,是个典型的农村人。但是这个农村人似乎不太满足于现状,他想改善自己的生活和处境,所以时时刻刻都在寻找着改变的机会。
哈巴罗夫的混迹史。
扩张、寻找新的财富和土地在17世纪的沙俄是浩浩汤汤的潮流,他们给这种行为冠以一个绝对优美的名词:探险。东边和南边,是他们极为向往的地方。1625年,22岁的哈巴罗夫认为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也加入了探险者的行列。
开始,哈巴罗夫只是在叶尼塞河流域参加探险活动。3年后,他转移到哈旦加河左支流的赫塔河当探险队长,沿着河流探险是俄国人的传统习惯,但是这几年的探险,对哈巴罗夫而言,除了积累了不错的经验之外,别无所获。在听说勒拿河盛产皮毛之后,哈巴罗夫于1632年获得一张政府许可证,于是,他开始组建招募自己的班子上路探险。
从1632到1641年十年的时间内,经过哈巴罗夫在勒拿河流域的艰苦经营,他终于成为探险者队伍中的暴发户,在勒拿河地区,他是盐业贩子,有自己的庄园和农场,他是雅库茨克地区最大的粮食供应商之一。一个农民成了富翁令那些官老爷们实在不开心,于是他们想方设法要剥夺哈巴罗夫的财富。
两个俄国佬,一小撮哥萨克人,为何敢袭扰顺治朝边境近十年?
哈巴罗夫种地和经商也许是一把好手,但是和官老爷打交道就太显生硬了。他得罪了雅库茨克的最高长官戈洛文,戈洛文以盗取公物和偷税的罪名罚没了哈巴罗夫所有的财富和资产,并将他打入牢狱。哈巴罗夫成为一名一无所有的罪犯。
就在哈巴罗夫还是劳改犯的时候,沙俄的探险者们发现了阿穆尔河,即我们现在的黑龙江河,那些探险者们煞有介事的向他们的大本营渲染阿穆尔河流域多么富有和丰美,令很多权贵涎水欲滴。哈巴罗夫的春天似乎又来了。
1649年,哈巴罗夫走进雅库茨克最高长官的办公室,此时戈洛文已经换成了弗兰茨别科夫。在哈巴罗夫的诱惑下,弗兰茨别科夫批准了哈巴罗夫进入黑龙江流域探险的请求,于是,他踏进了中国的领土。
说起来,哈巴罗夫并不是入侵黑龙江流域的始作俑者。进入这一流域的第一人却是一个叫波雅尔科夫的人,他曾是雅库茨克的秘书官。而那一次,已经距离哈巴罗夫出发将近8年了。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可以通过图1了解到哈巴罗夫的所有行踪。直到1652年,被清朝政府宁古塔章京海色打败后才返回俄国。对财富的欲望无休无止,鉴于哈巴罗夫在俄国已经功成名就,雅库茨克最高长官让哈巴罗夫的副手斯捷潘诺夫接手,再次袭扰大清边境黑龙江流域。
斯捷潘诺夫,相对于哈巴罗夫,他的命运似乎差了一点,因为他接手后的工作,几乎都遇到了大清正规部队的强烈抵抗。加之多年来对黑龙江流域人民的骚扰,他所率领的队伍虽然人数增加了,但是却处处受到打击,几乎是陷入到“人民的海洋。”在与清朝军队几次各有胜负的交手后,斯捷潘诺夫魂归他乡,远没有他的领导哈巴罗夫走得那么幸运。随后,他率领的部分残余的哥萨克人于1660年全部被清朝军队肃清。
两个俄国佬,一小撮哥萨克人,为何敢袭扰顺治朝边境近十年?
二,残暴的哥萨克人
哥萨克人并非一个民族,现存于俄罗斯的哥萨克人将近700余万,他们都是远古哥萨克人的后裔,祖上一直以游牧为主,是典型的游牧民。哥萨克人原指在南俄罗斯地区从事游牧的鞑靼人和斯拉夫人。
在沙皇俄国,哥萨克人是农民、家奴和城市中的贫困居民,居住在边远的农村和山林地区,地位低贱卑微,由于一直是受压迫的对象,所以天生具有反抗的热血精神。哥萨克人世界闻名,主要源自于他们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以及骁勇善战、骑术精湛,是支撑17世纪俄国东南扩张的主要力量。
哈巴罗夫和斯捷潘诺夫招募的正是这样一群人,哥萨克的背景,在俄国地位卑微的下等人,在黑龙江流域的肆意屠杀正是他们残暴天性的展现。对于明清交替时代的大清国子民来说,哥萨克人的到来无异于灾难的降临,他们与强盗和杀人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1651年,也就是哈巴罗夫入侵中国之初,在黑龙江流域中下游的古伊古达尔村,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660人被杀死,妇女和儿童则被俘虏。同年,在精奇里江口多伦禅屯,俘虏270余人,杀死多名屯民。
在俄国,哈巴罗夫尽管在1653年以后有过短暂的低落,但是最终被当做了“俄罗斯英雄”、“新领土的开拓者”。沙皇1655年甚至还亲封这个农民为军役贵族,但从此,沙皇政府没有再批准哈巴罗夫进入过黑龙江流域。为了纪念哈巴罗夫的“丰功伟绩”,1858年,沙皇政府将乌苏里江入黑龙江交汇处的伯力以哈巴罗夫卡命名。
一个在黑龙江的强盗和杀人犯在沙皇俄国成为功成名就的英雄人物,这不得不令人愤怒和唏嘘。不知道那些17世界打着探险者旗号的野蛮人想起手里沾满别族人民鲜血的时候,有没有过反思和忏悔。
两个俄国佬,一小撮哥萨克人,为何敢袭扰顺治朝边境近十年?
三,10年困惑解析
从1650年到1660年,共计10年的时间,我们不禁十分困惑,任由两个俄国佬带领为数不多的哥萨克人在黑龙江流域横行无忌,当时的政府去哪里了?边疆的防卫在干什么?从统计图1,我们直到1652年,才看见清军的影子,那这之前呢?
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朝崇祯皇帝吊死,明朝基本宣布灭亡。而此时正值顺治元年,多尔衮摄政,随即,在范文程的建议下,清军入关,挺进中原。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明朝政权虽然灭亡了,但是对清军的抵抗势力并没有因此消亡,入主中原才刚刚启程。到1650年多尔衮摔死,顺治帝亲政,大清的主要军事力量都集中在入主中原的战事之中,相反,他的大后方,东北以至于黑龙江地区,处于十分空虚的地带。而明朝的灭亡,几乎让这一地区成为真空。
顺治七年,福临亲政,所以,我们看到1652年才有宁古塔章京海色抗击哈巴罗夫的的统计,这说明,亲政的福临开始着手加强国家管理,而黑龙江流域的边防开始正式建制,而此前他根本无暇东顾。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后来哈巴罗夫及斯捷潘诺夫与清朝正规军的较量。而此前,哈巴罗夫纯粹是钻了黑龙江流域“无政府”管理的空子,所以才有恃无恐,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遇到的也基本都是部族部落自发组织的民众抵抗队伍。
哥萨克人再厉害,当他们掀起非正义的战争的时候,就是吃人的魔鬼,必将被正义的人们所唾弃和碾压。在于沙俄哈巴罗夫和斯捷潘诺夫的战斗中,也涌现出了不少英雄儿女,比如拉夫凯、托儿加等。他们虽然不是大清的“巴图鲁”,但是英勇如斯,豪气如斯。
在与哈巴罗夫和斯捷潘诺夫的正规战中,清朝军队出动的兵力大于哈巴罗夫的哥萨克人。从1652年到1658年的四次战斗中,清朝军队战胜3次,沙俄人战败3次,哥萨克人骁勇善战的传说也不过如此,斯捷潘诺夫最终魂归异处,再次证明非正义战争的可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