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从2005年拿到超级女声的总冠军,到今年夏天走上摇滚乐队节目《乐队的夏天》,只要李宇春出场,总是伴随着两种声音——粉丝的狂欢,反对者的批判。
反对李宇春的人,大多是很不服的。不服唱功不够好的她,拿到了冠军;不服偏离主流审美的她,似乎一直还流行;不服没什么“金曲”的她,每年还在各大卫视跨年演出中压轴出场。
十四年,李宇春就一直生活在这样的争议中,但她一直选择了沉默。
矛盾,是一直围绕着李宇春的一个词。
大众定义的她,是中性,是酷,是拽,但她会穿着蓬蓬公主裙走在戛纳的红毯上。
戛纳造型
艺人,是靠曝光率维持热度的,而她却一直和娱乐圈保持着距离感,发微博的频率可以按照年计算。
定位是流行歌手,但她大多时候是因为时尚备受关注。
这种频繁的反差,似乎很少出现在其他艺人身上,而李宇春如此,大概是因为,她的出现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一个关键节点,选秀、粉丝集体追星,甚至于全民娱乐,几乎都是从她开始的。
当一个人具有了符号的意义,她就会被贴上许多标签。
2005年获得超级女生冠军
2005年,一条短信一毛钱,她得到了352万票。为偶像付费,第一次冲击了人们的生活,粉丝的狂热,让她成为了被关注的焦点,吸引“脑残粉”成了她的标签。
唱歌比赛,大众认为冠军应该是唱功最好的,而比赛规则是人气投票决定输赢,所以唱功不是最好的她拿到了冠军,“她不配”成为了她的标签。
在她出现之前,娱乐圈里走中性化路线的似乎只有台湾的潘美辰,而在大陆,李宇春的出现,再一次冲击人们的观念,“不伦不类”成为了她的标签。
这些标签,不过是主流大众一时无法接受新鲜事物而产生的认知差距,可一旦被贴上这些标签,这些偏见,似乎就成了李宇春本身。
她就像自己在《十三邀》中提到的“大卫”,人们参观大卫、消费大卫,但是又有谁了解大卫是谁呢?
人们让她成为了冠军,为她欢呼,为她争吵,但是又有谁真的了解她是谁呢?
去除掉符号的身份,这些标签跟李宇春这个人并没有什么关系。
我们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成为什么样子的权利,她非主流的审美,并不能成为大众批评她的依据;比赛到底是比唱功还是比人气,是由节目决定的,而非她一个选手;有多少人会喜欢,愿意为她投票,也是由粉丝自己决定的。
21岁的她,其实只是想站在舞台上,去实现她发唱片的梦想,去做她想做的事情而已。
一个南方小姑娘,年轻轻轻忽然被裹挟着面对这一切,除了面对高负荷的工作压力,还要面对一般人不会面对的舆论偏见,又怎么会不感觉受伤呢?
这种感觉太深刻,所以才有了她在《口音》里写到的:
吞咽过不少偏见 / 想找谁说几句抱怨 / 却发现没人聊天
《口音》歌词
最初的那几年,网络攻击已经发展到,没有她的新闻就是好事。
甚至到了今天,她看似已经不受网络暴力的影响,但仍然对人感到恐惧,在台北的夜市逛一逛,会怕到一直走,只为了躲避人群,而这些伤害,她只会慢慢消化。
芭莎“她时代”采访
但幸运的是,这些偏见,没有压垮李宇春,反而让她绽放了,因为她也像大众质疑自己一样,发出跟别人一样的困惑:why me。
这一句why me,所问出的,并不仅仅止于“为什么我会承受这些非议”,她会问的更深:我承受这些非议是因为我是冠军,那么为什么我是冠军?我到底是谁?我要怎么证明我自己?
21岁,从一个普通学生,被抛到名利场里兜兜转转,偏见、关注和狂欢,有很多声音扑面而来,她其实适应的并不是很好。
当在节目中被问到“偶像是什么”的时候,她用的是“生意”、“质疑”、“忍辱负重”这样的词汇。这说明在她内心深处,作为一个偶像,所承受的比所得到的更多。
她会很冷静地说,自己只是个符号,2005年夏天大家的集体狂欢,并不是无意识的,大众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上《时代周刊》的是节目,不是我。
这些回答都充分说明,她认真思考过why me这个问题,她对自己在大众心中的位置有很清晰的认识。
阿德勒的目的论指出: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李宇春一定曾经很认真地,将自我抽离出这场人生经历,去剖析,去赋予意义。
因此她意识到,那些为她投票的追随者被感动、被吸引,是因为看到她同自己一样处于一种从零开始的状态,坚持自己,一步步靠近梦想,这也是节目的定位——成长陪伴型节目。
但是这种成长陪伴,只能是一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她和大家在生活中受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之后,终将处于不同的状态。
《人民日报》专访
没有人能永远在一个位置,或者一直与一群人同步,说白了,人气能让你成为冠军,但你总有不红的那一天。
“没有人能永远在一个位置,人更应该在乎的是你所处的位置对于你自己人生的作用,要活出自己的样子,我们不必别人赋予。”
她意识到,选择了艺人作为工作,大众对她的认知,就不必是她的全部,不必是她自己本身。
“(音乐)可能是我花了最多心力去表达的东西,却未必是真的让大众感知到的东西,我没有花太多心力去做时尚,可大家说她是时尚偶像,我花了百分之八十、百分之九十去做音乐这件事情,但未必大家会真的认可。”
她好像同这个社会对她的偏见和解了,她只管去表达她想表达的,去完成她在这个社会时代该创造的价值。
《哇》歌词
她希望通过音乐去引起大家思考,去沉淀更多,所以她不多写情歌,因为情歌已经够多了,她认为人要和时代紧密捆绑在一起,去表达这个时代的一些东西,她唱的是态度。
她用《流行》和《哇》 两张专辑探讨诸如“人生”这种宏大的命题,比起成为一个音乐人,李宇春更像一个用音乐的韵律,表达自己的内容创作者。
她结束了持续了十年的why me,不再纠结这个问题,开始只关注自己的成长,关注别人能在她的音乐里获得什么,她致力于让自己满意,不让自己停止在拿到冠军那个节点,而是一直在继续往前走。
当人和偏见和解,忽然就升上了另外一个高度,那个高度里的李宇春更关注,我怎么样比现在的自己更好,我能为这个时代,这个社会做什么?
她之所以是冠军,只是因为她“勇敢追求”的状态,让当时同龄的人们找到了表达自己的正确方式,粉丝好似在保护她做自己,其实保护的,是粉丝内心那个追求坚持做自己的自我。
所以,她只要坚持做自己,就是做好了艺人这份工作,她只要去坚持追求自己追求的,就永远是追随者眼中那个,值得他们追随的李宇春。
从这一点来讲,李宇春是幸运的,做自己,既能让自己变得更好,人气也不会离她而去。她可以为了回家过春节一直不上春晚,也可以因为不习惯社交网络,只在宣传音乐的时候才发微博,但她的追随者一直形影相随。
于是她有了更多的精力,向内看自己。
培根说过:“深窥自己的心,而后发觉一切的奇迹在你自己。”
李宇春就是这样,去进行自省,去改变自我,去勇于尝试。
她会思考,自己不够反叛,是因为性别吗?当她发现自己离“舞台表演型”定位很远的时候,她再一次自省,发现自己缺乏旺盛的生命力。
所以她尝试去改变,比如她其实不善于聊天,但她也会尝试自己组织聚会,突破界限;比如她是个音乐人,但她也愿意尝试演一演电影,反正演了也不会死。比如也愿意去尝试幕后,灯光、音响和造型,因为这样才能呈现更好的演出。
电影造型
她有内驱力愿意去做尝试,并没有必须和不必须的限定,就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去追求更好的自己。
在她放下“证明自己”的执念的时候,她的状态反而证明了她自己,李宇春成为了这个圈子里最干净的艺人——零绯闻,高销量,连续13年跨年压轴演出。
她也不在意自己是不是流行,是不是一直维持曾经的人气,而是通过人生的成长,去寻找自己,去聚集新的认同。
演出造型
虽然她的造型千万变,但她似乎还是十几年前,那个一心成为专业歌手的李宇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百无禁忌,成为自己。
《哇》专辑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