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二战大概是德国,或者说西方乃至整个世界绕不开的一个话题。
印象里看过的德国相关电影都保有着一种诚恳以及真实的态度。比如《浪潮》,比如这部《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
简而言之,这部电影有关于一个作家和他忠实的小读者,在二战前后的德国社会背景下的故事。
影片的最开始,纳粹和战争还被隐藏在平和底下。一个叫汉斯的小男孩迷上了一个叫卡斯特纳的作家,缘由一本叫《埃米尔》的儿童文学书籍。但显然,卡斯特纳并不满足于写些儿童文学,从一开始,他就表现出了他作为一个作家的野心或者说先于大众的危机感。
同时,他风流而有趣,是坚定的不婚主义者。
不久之后,汉斯饰演了小星期二,《埃米尔》拍成的电影中的主角。理所当然的,他们成为了朋友。汉斯有机会读到卡斯特纳的手稿,也一直喜欢读卡斯特纳的作品。直到变故陡然发生。
战争的阴影覆盖下来。书店被洗劫一空,填充进去的是希特勒的宣传书籍。被夺走的书籍在众人面前被一本本的付之一炬。其中也包括了卡斯特纳的书。书籍在火焰里被焚毁,灼烧在卡斯特纳的眼底。
许多人选择了离开。但卡斯特纳和他的朋友没有。为此,卡斯特纳告诉他的小星期二,他要留下来看这里发生了什么,这样他才能在以后写出来。但是不久之后卡斯特纳又亲手把汉斯推离了他的生活。那是一种无奈至极的保护。
汉斯逐渐在战争的阴影下长大,而他有一半犹太血统的朋友最终退了学。当然事情不会止步于此。汉斯读到报纸卡斯特纳死亡的讣告,得知其实卡斯特纳一直留在这座城市,而他们也再次见面了。死亡新闻仅仅只是个虚假新闻罢了,卡斯特纳现在使用假名来写作剧本维持生计。
危险进一步逼近他们的生活。汉斯的朋友和他犹太父亲被送去了集中营,卡斯特纳的朋友被盖世太保抓走自杀而死,汉斯被征召入伍······
而在影片最后,卡斯特纳在剧组外景得知战争结束的同时也收到了汉斯的死亡通知。他捏着信,后景里的人们为战争的结束欢呼雀跃。
事实上,硝烟的停止绝不意味着战争的真正结束,因为这场残酷的不必要的战争所带来的苦难是接下来生者所不得不面对的。
控制思想是每一个集权政府都会采取的行动。烧书,限制出版,教育渗透······想要控制民众思想其实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使其耳不聪目不明,使其被迫接受被迫输出。
而进一步行为便是暴力。暴力威慑,暴力统治,于是民众的口也被堵上。
小星期二问,“为什么没有人出来说点什么?”是啊,为什么。卡斯特纳的回答是,“因为我也没有。”
在那个场景中,卡斯特纳最后告诉小汉斯,“你看到了,要用脑子思考。”
抛开战争之外,这部片子所展露的也是一本书对一个人的终身影响。读书或许是我们抵御思想侵略,保护自己思想的唯一办法。而在我看来,任何一个国家政府,当其选择对艺术加以严苛限制时,其所侵犯的便是集体自由。
但同样的,这也要求了每一个文字工作者,对待自己文字所要保持的不说如履薄冰,也要谨慎负责的态度。
我或许还是想要提一提那个箱子。汉斯的那个存放着卡斯特纳的书的箱子在战火中最终保留了下来。我想那也算是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