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早想写一篇关于“如何评价推拿效果及推拿误区”的文章,不过一直因为没有太好的切入点而作罢。昨夜突发轻狂,夜奔剧场,观赏《战狼Ⅱ》,联想观影前豆瓣上评价褒贬不一,结合自己的推拿专业,意外收获灵感。
评价一部电影,窃以为,大致可从三个方面观察:立意,情节编排,细节呈现。通俗的说,也就是拍什么,怎么拍,拍出来。如果以人来类比,立意是灵魂,情节编排是骨架,细节呈现是皮肤筋肉等等。
评价推拿也同样可以从三个方面衡量,那就是诊断(理论立意),治疗思路,治疗手法。通俗的说法同样可以对应:做什么,怎么做,做出来。
今天就结合观影《战狼Ⅱ》的感受,对推拿的好坏优劣评断作一个简要的论述,请读者品鉴。
1、立意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主旋律,这也是当下时代中绝大多数人情感的共鸣所在。一部电影要成为一部动人的电影,把握时代脉动,激荡人们深藏心底的情感波涛,让观众与电影要表达的思想、内涵碰撞交融才是王道。
《战狼Ⅱ》毫无疑问把握到了这一点。新中国从破败卑微到今天昂然屹立,每个人都沉浸在无以言表的国族自豪感以及祖国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
影片以此为出发点,不时营造祖国强大到不可侵犯的氛围,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在影院看电影时,坐在我身边的一个女生(不是老婆)哭得稀里哗啦就是明证。
对推拿来说,诊断则是灵魂。诊断过程就是医者对于人、身体、患者、系统等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理解的外在反应。没有清晰的理论、严密的逻辑、明确的定性定位诊断,治疗就无从谈起。
比如,如果医生对于人生理、心理的交互作用,身体强弱虚实,患者个体特点,筋骨相互关系没有一个整体而清晰的理解,在诊断及治疗中就难免出现偏差。
2、情节编排
情节编排是电影的主要架构,情节编排决定着情节的推进进度。一般来说,情节推进需要遵循起、承、转、合的规律。
在我看来,《战狼Ⅱ》的硬伤就在于此。整个电影两个小时,总共大致五个片段,相互间的联接非常弱:开场救一艘船,然后回家救战友家人,再回非洲救干儿子,救完干儿子又有个doctor chen非常重要需要救(其实为啥重要也不知道),而doctor chen救完(事实上任务失败)又因为干儿子需要妈妈所以去救妈妈(顺道还要救一个工厂的工人)。
这样的情节设计完全不能给人铺陈感,只是不同故事被强硬拉拽放在一起,感觉就像用一根丝线来拔河。
现在各休闲场所的按摩通常讲究各种的套路,这是推拿的一种编排形式。
撇开技术施为的局限性(通常只有理筋而没有整复,与中医骨伤最基本的“筋骨平衡”理念不符),这样的套路通常也是生硬的堆砌,而各编排之间缺乏配合与转承的内在逻辑。这也是专业人士常常用来与之划清界限的一个重要标准。
事实上,在每一次的推拿中,调形、调神孰先孰后,正骨、理筋如何交互运用,理筋时轻重之间如何变换更替,无一不需要医者事先心暗中编排,如此方能做到胸有成竹。
3、细节呈现
电影的立意与编排需要由每一个细节叠加映衬方能实现,灯光、化妆、演员、镜头运用、特效、后期剪辑等等等等,都对电影的立意与编排的呈现起到渲染与烘托的作用。
《战狼Ⅱ》细节非常丰满,整部电影可以用“打了又打”来概括。而强大的动作指导与后期特效团队毫无疑问应该属于顶尖水平,每一个细节的呈现都非常精彩,热血的动作打斗与战斗装备的精妙运用,使单调的打斗重复却不显得无聊。
可以说,当坐在影院时,即使抛开电影立意与情节编排,单单只是作为一部打斗mv或记录片也足以支撑我们憋着尿看完整片。
在推拿中,细节呈现就来自于每一个手法操作在具体部位的有效施为。手法千变万化,每一个变化和每一次转换手法,都需要我们对每个手法在操作要点、作用的主客观反应、不同病情、不同生理结构、不同患者接受程度等等方面有深刻的认识与圆融的变通,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治疗的根本目标——临床疗效。
总 结
《战狼Ⅱ》立意高远,细节呈现精致且精彩,但是情节编排糟糕,导致整个电影结构崩塌,细节的表现脱离立意。一言蔽之,《战狼Ⅱ》是一部披着爱国主义外衣的个人英雄主义动作纪录片(mv)!
那么,我到底给《战狼Ⅱ》打几分?
满分不是100分,确实是10分。或者有朋友会困惑,似乎我的打分与评价如脱轨的火车,完全不受控制。没错,无论我们怎样客观分析一部电影,但是最后的打分评判确是一个极度主观的过程。
如果我不是一个中国人,如果我对吴京一无所知,如果不是生在今日的中国,也许这部电影我只能给5-6分,但,那只是如果。
而这,就是评价电影与评判推拿的根本区别,对电影的评价是否正确并不会伤害他人,但是对推拿疗效的评价标准如果不正确就会导致误区甚至伤害。
对于绝大多数患者来说,评判一次推拿的有效与否其实非常困难,而“有感”往往成为评价的重要标准,这也造就了现在推拿行业最大的误区——多数按摩从业人员以自己力大为荣,以自己治过的人别人不能治为荣,而患者也越来越追求力度以及时间。
然而,所谓的“有感”更多的是带来“现场效果”,也就是当下患者觉得有“效果”。这样的“效果”很多时候只是存在于患者的主观理解或是未来的期望中,而实际上确是筋膜肌肉等软组织损伤变硬,而不是真正的“临床效果”——也就是患者病情的持续缓解。
个人微信公众号:推拿与传统文化(doctanyifei),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