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想了解更多电影咨询可以关注微信公众账号电影票房:dypfboxoffice
最近被盛传因票房造假,而被bom取消页面的《捉妖记》,如今又在bom出现了,不但如此,本片还是目前bom统计的2016年全球票房冠军,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怎么才两天不到,情况就如此反转了?
这两天网上有一条来自《卫报》的新闻,说美国知名票房数据统计网站box office mojo发布声明说,因为中国的电影票房一直缺乏统一和精准的数据,将被停止更新,直到找到新的来源。与此同时,《捉妖记》因为票房数据作弊,其条目被移除。
这条新闻在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并且让很多人很开心,因为中国人「弄虚作假丢脸丢到国外」。但可惜是这条来自《卫报》的新闻中有多条阐述与事实不符。
先看卫报的描述:中国国产电影《捉妖记》为打破纪录而操控票房数字,并导致美国权威票房网站box office mojo删除影片的专属页面,而且会停止更新中国地区的票房。(原文报道如下图所示。)
尽管《捉妖记》操作票房一事的确存在,但《卫报》这条新闻,它在关于「box office mojo因《捉妖记》票房造假,而被撤销页面,并停止更新中国票房」一事上的描述是不实的。
box office mojo隶属于美国亚马逊集团旗下的imdb网站,是全球范围内最权威和最具知名度的电影票房查询网站。由 2007 年起box office mojo(bom)开始发布内地票房数据。然而当时作为内地票房数据官方发布渠道的《中国电影报》,在当时只发行实体报刊,并且几乎只在行业内部传阅,因而缺乏相关数据的支持,而导致bom对中国区票房报道缺乏连续性和准确度。
因此box office mojo于2010年2月发布了一条公告:note: consistent and accurate data is not currently available for china. therefore, china box office results will not be updated until we secure a new source. if you have any leads, please write to us atintl@boxofficemojo.com(注:由于缺乏连贯而精确的数据,在我们找到新数据来源之前,中国区票房将停止更新,如果您有相关线索,请发给我们邮件)。
由于bom团队近年维护不利,这条公告被置顶了六年直到最近才被撤下。而随着近年国内票房数据日趋透明化,国内权威票房统计部门——电影专资办开始向外界公开出售数据,并与mpaa(美国电影协会)建立合作,定期向好莱坞提供权威数据。因此bom网站不但早就恢复了对中国票房的更新,而且从2013年1月起至今从未间断过。但是《卫报》记者仅凭《捉妖记》页面撤销和一条过时的公告,就在未经向bom核实的情况下,主观臆断地报道称“bom因《捉妖记》操控票房而停止更新中国票房”,这与实施情况大相径庭。
而事实上,因为这条错误的新闻,bom已经删除了上文所述的过时公告,并立即恢复了《捉妖记》专页,还更新了影片各大上映地区的详细票房,并附上了北美官方海报。甚至由于bom的影片年份是按照北美上映时间划分的,使得《捉妖记》现在还暂列2016年全球票房冠军。
至于此前bom出于何种原因移除《捉妖记》专页,暂时不得而知,或许是为了迎接影片本月22日在北美上映而做出的调整,或许是因为其他原因,唯独因操作票房而撤销的可能不大,因为就操作票房一事上,好莱坞还是我们的前辈。
在此我们需要科普一点关于bom的常识,bom并不是一家票房统计网站,而是一家主打票房查询的商业网站,票房来自好莱坞电影公司的主动提供,本身不具备票房追踪与统计能力。所以如果当好莱坞电影公司提供虚假的票房信息,那么bom发布的票房信息也将会是虚假的。比如早在2009年与2014年,派拉蒙曾就两次因为虚报票房,而闹得沸沸扬扬,也并没有被取消页面。(下图为其中一次事件的报道,里面还提到2002年福斯也有类似的前科)
至于《捉妖记》在bom上失去内地年冠位置,则是因为bom 在发布票房时候,是按照发布期间的即时汇率进行换算,因此与各国本土票房榜排序可能会出现偏差,而恰好《捉妖记》在映期间,美元汇率出现了大幅度波动,使得《捉妖记》在美元票房上比《速度与激情7》要吃亏不少,毕竟《捉妖记》和《速度与激情 7》的内地票房只差了 1000 多万人民币,折算成美元票房却只有150万而已,而同期美元的波动却都超过了3%,依照两者的基数来论,造成的美元票房波动,都超过了一千万美元。同样的问题不仅仅只出现在国产片与好莱坞电影之间,好莱坞电影之间也有相同的问题,比如《复仇者联盟2:奥创纪元》与《侏罗纪世界》上,两者人民币票房相差不到4400万,折算成美元差距不到700万,但在bom发布的美元票房上,两者却相差近1200万美元。
可以说整次事件,只是《卫报》记者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自己脑洞大开,拍脑门写出来的,但就是这样一份报道,却在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国内无数媒体与自媒体,也在没有经过认真核实的情况下,就开始对此事大肆渲染,很多网友也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被相关报道误导,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对国产电影有偏见的人借机生事。
说到底,一次海外媒体的乌龙最终发酵成这样,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们对于自身文化的不够自信,对于海外媒体的过于盲从,部分网友甚至是媒体对于外媒可谓听风就是雨,这些都是国民在文化心理处于自卑的表现。随着这几年国内文化产业的不断升级改造,相关行业的蒸蒸日上,使得这部分人对于国人取得的成绩本能地质疑。就拿电影行业来说,2015年电影行业突破440亿大关,较上年同期增长超过48%,这部分人的第一反应便是这一切都是虚假繁荣,440亿票房全是造假与电商补贴而来,对于国内电影行业所取得的成就进行否定,全然罔顾事实真相。
这里就拿被批的最惨的虚假票房来说事好了,由于新浪娱乐当初一篇国内发行黑幕大起底,不少网友知道了票房可以进行造假,可以只用8.3元就换取100元票房,使得大众对国内影片票房产生了信任危机,部分别有用心之人甚至大肆渲染国产片票房都是靠造假得来,这已经严重偏离了实际。实际上就以最简单的8.3元换取100元票房来说,这一行为只能在自己旗下影院进行,对于非自己旗下所属影院是无法操控的,并且其用以造假的场次会挤占正常放映场次空间,加上相关人力物力的耗损,损失并不是只是简单一场的放映,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虚报造假为出现在午夜等幽灵时段,因此即使虚报造假,数额也是有限,而且容易暴露,《捉妖记》便是因为其中一家影院出现了15分钟幽灵场,而被发现了票房虚报,《港囧》更是因为某家影院自身排映出现错误,而被质疑造假,不得不通过国家电影专资办公布该影院相关数据自证没有造假。
可以说全国有多少影片虚报造假,都不需要系统统计,广大网友自己都能发现,并且数的过来。
至于全靠电商票补,这一点更是对于行业不够了解,电商虽然给予了网友优惠,出现了大量低价票,但电商本身也是商业公司,也算需要牟利的。电商最终会通过参与影片的宣发,来进行分账,回收给予网友的票补,并且实现盈利。但在扣除相关税收与影院院线分成后,投资方与宣发方一共只能拿到票房的39%分账,其中投资方肯定是拿走大头,只是作为宣发方的电商,通常情况下只能取得几个百分点的分账而已,在扣除电商自身人力物力的耗损的情况下,能投入的票补数额,是基本能够确定的,什么440亿票房里200亿是票补之类的言论,大家也就当听听笑话就得了。
通过此次事件,希望媒体同仁和广大网友引以为鉴,在今后遇到同类事件,要提高自身辨识能力和求证能力,不要刻意盲从国外媒体的报道,同时增强对国内行业的自信心,要相信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不要再做文化层面的自卑者!而同时我们电影从业人员,也要做好自律,力求相关资讯和数据都真实而精确,以提高行业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