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在晴朗舒适的四月,某小学六年2班的孩子们迎来了新任教师星先生,与之一同前来的竟然还有一头憨态可掬的小猪。星老师为孩子们提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计划,那就是在接下来的一年,六年2班的各位将共同饲养、照料小猪,等它长大后再一同把它吃掉…
星老师的做法在学生和老师中间引起轩然大波,有孩子嫌猪的脏臭,有班级投诉猪的吵闹和贪食,有家长不满孩子对猪的热情……但在校长的支持和孩子们的爱护下,这只被取名叫小p的猪得以住在彩色的猪圈里,每天吃好喝好,冬天还能享用温暖的围巾和棉被,有时还和孩子们一起上课……它健康成长,很快成为一只精力旺盛的大猪。
围绕着小p,各种有趣而令人紧张的事件交替发生,小p一天天长大,孩子们也即将毕业,而吃掉小p的决断时刻也一天天临近……
《小猪教室》是前田哲导演、小林弘利 / 黑田恭史编剧,由 妻夫木聪 / 大杉涟 / 田畑智子 / 原田美枝子 / 清水由纪主演的儿童成长题材的剧情片,于2008年10月20在东京国际电影节首映、2008年 11月01日在日本上映。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最终在东京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最受观众欢迎奖”和“toyota earth grand prix 评审团奖”。“无论是动物与植物的生命,还是人类的生命,都需要重新去看待和考虑”,这部电影想要将这样一种思考,传达给教育界中许许多多的新任教师们。
《小猪小p与32个小学生》
从1990年7月到1992年3月,大阪市丰能街立东能势小学的新班主任老师黑田恭史,在他的班上养起猪来,“饲养一只猪,然后吃了它”,他希望通过养猪,展开一场为期900天的实践教育。黑田偶然读了大学时代的教育家鸟山敏子的《碰触生命》,深受影响。鸟山曾开展过,是否应该吃鸡、猪等这一类动物的“鸟山实践”课,并因此而闻名。黑田受了“鸟山实践”的启发,开始考虑去饲养一只猪的。后来,电视导演西谷清治将这件事用摄影机记录了下来,并于1993年7月12日在富士电视台信息栏目“今夜好奇心”中播出,立即掀起了一阵舆论狂潮。随后,这部电视片获得了1993年度电视放送galaxy大奖,以及1995年动物爱护协会主办的电影大赛的大奖(内阁总理大臣奖)。2003年,黑田将这一经历整理成文,不久,一本名为《小猪小p与32个小学生:生命之课的900天》问世了….
纪录片已经播出,大多数观众们站在了批评的一方,他们认为“这太残酷了”、“那根本就不是教育”。当然,被老师的热情以及孩子们的真诚所打动,并支持着他们的观众也大有人在。本片的导演前田哲,就是其中一员。十几年前看过的纪录片,在前田导演的心中留下了巨大感动,最终完成了电影的拍摄。
生命和死亡不是静止在书本或网页上的空洞字眼,不是占用4字节的冷漠符号,也不应在人生那许多偶然折点上忽然附加难以承受的重量。《小猪教室》所展示的是一幅有笑有泪的画面,有28个有血有肉的生命,那些表情或哭或笑,那些面孔历久弥新。
影片中26名学生即将毕业,这时星老师说:"同学们,今天请你们讨论小p的问题,一是送屠宰场杀了吃,一是留给三年级同学继续饲养,请同学们记住,今天的话题没有错和对…”同学们争着发表自己的意见,争得面红耳赤,最后星老师叫同学们投票,结果13:13票。
一周后,星老师再次让同学们投票表决,结果还是13:13。星老师说:"同学们,明天你们就要毕业了,今天一定要有一个结果,我也要投一票"。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二十六双眼睛期待着,星老师拿起粉笔走到黑板前在"送屠宰场"一栏打了个勾。14:13…这是最终的决定,同学们含着泪默默无语。
同学们毕业那天,也是送走小p的日子,那天每个同学带了一只番茄送给小p,一张张小脸上没有一丝毕业时喜悦.当屠宰场工人把小p拖上车时 ,全班同学不管是投那一种票的都哭成一团.汽车缓缓行驶,同学们哭着叫着在后面追赶…
生命,死亡,这些简单的字眼因小p而获得了深远的意义,也将影响许多人,老师的坚持也因此有了回报。当故事里的小朋友们十数年后回首那段时光,有价值的固然是和小p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更包括因太美好而曾卷入的悲伤,从他们的争执中你可以发现敏感的孩子什么都懂,从他们的眼神中你可以捕捉到世间所有情感,或温和,或极端,只要有一个契机,只要予以适当的引导。
从教育的角度,看待这个故事,我是赞赏的。生命的问题,有很多的教材,也有很多的教育方式,但这样体验式的教育,无疑是最生动、最深入的一种。相信很多人看完电影,是可以理解星老师投那一票的用意所在: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去经历,自己去思索,自己去感受,自己去学会关爱,自己去学会感动。师生们最后的决定,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对生命的真实的感受,包括无法回避的残酷。教学法中有“创设情境”的理论,学生在进入情境后会激发起学习的热情,比起“创设”,我认为“体验”的效果更好。
生命是平等的,但却有不同轨迹,生存是等量的,但却有不同价值,这便是生活教给我们的事情。若生命教育只将视野对准生命鲜活的一面,便狭隘,对死亡的理解、思考同样参与人的行为与判断。宠物的死亡,朋友的死亡,亲人的死亡,这些事情不仅改变了外部世界,更在内心造成无以复加的震撼。
《小猪教室》带给我们了许多角度诡异的思考:
比如,一个孩子说万物存在都是为其职责。猪的责任是喂饱人民,所以我们应该把他们送进屠宰场;
比如,一个孩子说把小p做成猪排摆在面前他不会吃,而对其他猪的猪排并不排斥,这并不是奇怪的事;
比如,一个孩子说既然生命的长短无人能够决定,凭什么通过26人的投票就简单暴力式的决定其生死;
比如,一个孩子说将小p吃进肚子,是对小p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比如,在想到小p也会成为桌上的食物,手中的筷子就怎样也鲜活不起来了……
是不是,如若我们对万物有了诚挚的感情,那么吃饭会不会成为一件自虐的事情,好在达尔文先生的理论让人类为自己的狂妄和胃口找到了足够的借口。然后,人类再在这种有些近乎血腥且不人道的理论指导下狂飙突进的对整个生物圈大刀阔斧。站立在整个生物圈最顶端的我们,早就失去了那种对于造物的崇敬与感动。
上苍给我们嘴有时并不只是为了吃,有时还可以用来承载眼泪,以品尝世间往来的辛酸:
未经事的孩子总是能够带来内心寂静的复归,如同沿着时光河流已飘零很远后的追本溯源。
那些在阳光下泛着光的孩童的眼泪,然后再被脏兮兮的袖口抹掉的时候,会让很多人心疼。疼的不是一头猪的被宰杀;疼的是原来我们曾经面对生命的残酷与决绝的时候也这样肺腑的心痛过。
对食物心存感恩,对我们来说已是一个相当疏离的观念。
“感恩”不是同情,不是怜悯,不是高高在上的施与。恰恰相反,感恩是由下而上的。感恩,能衍生出“敬畏”。我赞同这样的看法:正因为人类丧失了敬畏,欲望才如洪水般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肆意蔓延,不知边界。重拾敬畏,才能重新找到边界和底线。
于是,饮食间不妨怀一份感恩之心,推及到对自己消耗各种生活资源的时候多一份思考,那自然会增多一分对生命的敬畏,就会对那些由消耗了大量天地精华地得来的人的生命力多一分珍惜,从而减少我们放纵欲望、虚度光阴、挥霍青春的可能。
《小猪教室》这部109分钟的电影,看完会让人想起一本书:《爱的教育》。书中每一种爱都不是感天动地,但却感人肺腑。中文版译著者夏丐尊先生感慨地说:“读了这书好像丑女见了美人,自己难堪起来,不觉惭愧得流泪。书中叙述的师之情,朋友之谊,社会之同情,都已近于理想的世界……以为世间要如此才好。于是又感激得流泪。”
《小猪教室》通过养猪杀猪一件常人看来稀松平常的事来展现生命的教育。常说童言无忌,片中一句“小p是因为被吃掉才活着的,那么我们又是为了什么而活着”,一句千年圣哲们思考已久的问句深深地触动心弦。
很喜欢这样一句话:你知道吗,不高兴才是人的正常状态,欢乐只是赠予。这句话很好,消极的很对味,比很多阳光灿烂的字眼更能宽慰人。
相伴的意义并不仅是记忆而已,它以各种形式变成了身体的一部分。或许有些东西,越过了心痛和困难,才能看得更明白……
预知更多引人入胜之电影评论和最新电影推荐,请关注微信号:zhongjiangyingping。原创文章,未经作者同意,严禁转载!(小编:自由的射手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