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经典的侦探题材,社会现象和文化习惯贴上了埃及标签,给叙事普通的影片增色不少,结尾很棒,虽然政治和社会隐喻也还是白了一些,但好在角色内外的冲突和情绪都很到位。摄影剪辑不错,大赞。
以埃及开罗革命为背景,这部电影的整体故事发生在2011年警察节前夕,在希尔顿酒店发生了一件谋杀案,将各路人马卷入其中。死者是一个歌手(高级妓女),她在酒店被人杀害。牵扯进谋杀案的有她的情夫,开罗的商业大佬,负责调查案件的警察局和警察主人公a,真正的凶手也是埃及国安局派的杀手b,打扫酒店卫生的服务员c,还有歌手的经纪人d。
整体上,这部电影是一部群像,将埃及颜色革命前夕的社会乱象通过希尔顿事件来为我们展现出来,勾勒出埃及的腐败混乱现状,有趣的是,电影全片为法语,法国也是电影的制作方之一。这里面意味深长,一方面中东和阿拉伯国家近些年面临着阿拉伯之春的冲击,另一方面又受困于恐怖袭击,需要西方的帮助。
而法国参与这样的一部片子,大概是想要向世界展现,埃及发生革命的必要性。换个角度来看,我认为这部电影反映了欧洲对于埃及问题的视角,是从一个民主的角度来看,欧洲希冀这样的一部电影来推动阿拉伯国家看到阿拉伯之春的民主成分进而接纳阿拉伯之春。 这部电影,一共有四条线最后共同交汇于埃及颜色革命的潮流中。
情夫商业大亨,所代表的社会的财团,利益群体,他们通过金钱交易来通过政府得到特权进而来谋取利益。他们与政府当局勾结,共同构成了利益共同体。这位大亨一个电话可以让某个人升职降职,甚至是杀人等。当局,这个没有人物来扮演,但是却出现在电视里,电话里。特别是示威者出现在警察局门前,当局在电话里下达了开枪的命令。
警察局和警察、国安局,代表了政府的暴力机构,他们维护了当局和商业大亨的利益,他们充当了他们的帮凶来维护统治,来打压一切反对,服务员和歌手,代表了社会的人民和底层人物,他们成为政府剥削取乐享受的对象,他们一方面在政府面前如同蝼蚁,另一方面又充当他们的玩物,这个人群没有话语权,只能依附于外在的强权。
这部电影的故事主线非常流畅和抢眼,在大背景的衬托下,有点乱世大案的感觉,可是最终淹没在颜色革命的人潮中。这其实说明了导演的一个态度:腐败杂乱积累成社会的混乱,而这股混乱将再次将人民的生活冲乱,社会需要推倒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