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七八年前,和朋友在宿舍熬夜看盖.里奇、昆汀.塔伦蒂诺、科恩兄弟的电影,一边对着血肉模糊的画面高呼过瘾,一边对着电影里的荒诞和黑色幽默窃笑。
那时候可以选择的电影并不多,所以每一部都看得津津有味。
互联网普及之后,可选择的电影越来越多,却再也找不到那时的感觉。每次准备熬夜看电影的时候,总是看着看着就睡了,半夜冻醒之后觉得好孤独。
回到电影《大冒险》上,《大冒险》中的故事非常简单,一个傻乎乎的制片人给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新导演筹钱,筹钱的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荒诞离奇、啼笑皆非的故事。
细看这部电影,可以从中看见很多其他电影的影子,比如对双线叙事的借鉴,偶然与巧合的借鉴,包括女演员跳舞的样子都像极了《低俗小说》里的乌玛.瑟曼,遗憾的是,她没有乌玛.瑟曼的风情和妖娆。
也许这样的借鉴有些拼凑之感,但在不足九十分钟的时间内,完成度依然很高。尤其是演员的演技一直在线,虽然剧情有站不住脚的地方,不过也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
影片从一个制片人筹钱计划开始,之前关于制片人了解的太少,只是单纯的认为制片人就是大金主,实际上制片人的工作内容非常繁杂,他可以是大金主,就算不是,至少能够帮助导演找到大金主。
特德.霍普在《希望为电影:从“纽约无成本制片之王”到产业革新先锋》中写道:制作人的身份要求我们不仅仅要照顾项目的每个细节和每个成员,我们的职责数不胜数:关注行业生态,以及它从创作上、经济上支持多样化作品和艺术家的能力;构建项目产生、开发、执行、交付和发行的两性过程。制片人在关注具体项目的同时必须要兼顾大局。
如果从这样的描述来考量制片人,《大冒险》中的制片人显然是一个可笑的存在。正是这样的设定,才让电影有了喜剧内核。
从整部电影来看,《大冒险》中涉及到了一些现实主义的问题,比如年轻导演的生存现状、制片人的特殊地位、大明星对待丑闻的态度等等,这些才是电影市场最真实的部分。
将这些内容作为电影故事的一部分,看起来的确饶有趣味,它就像一个窗口,让观众可以从这个窗口中看见光彩背后的阴暗,这一点也非常符合人们的猎奇心理。
任何喜剧都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在,然后对故事进行夸张的描述,然后用反传统的方式来表达,形成强烈的张力,从而突出喜剧效果。
《大冒险》借鉴了黑色电影紧张的节奏,让电影更加紧凑,同时也更有节奏感。借鉴了喜剧电影的荒诞,用荒诞来反应现实,换句话说,用荒诞的艺术来表达现实生活中的偶然和巧合。同时,还借鉴了悬疑电影的氛围。
当然,作为一部不怎么受关注的电影,《大冒险》的确也存在很多问题。
比如,电影剧情太乱,双线叙事需要导演具备一定的能力,否则就会导致故事混乱,《大冒险》就存在这样的问题。
一条线是年轻的制片人筹钱。一条线是年轻的导演争取拍摄机会。其实这两条线说的是一回事,作为电影中的两条线索并没有强化电影叙事,反而造成了剧情的混乱。
角色的出现和消失过于突兀,降低了观影的愉悦感。荒诞喜剧并不是无脑的表演,其中的荒诞是为电影整体服务。而《大冒险》中的荒诞有刻意的痕迹,这就使得角色的出现过于生硬,缺乏合理的理由,进而导致行为无意义。
不管《大冒险》的导演从何处借鉴风格或者结构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部电影的确可以带来观影的愉悦,对观众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中,观众对电影类型的要求越来越多,电影行业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对于电影从业者来说,这既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这个时代到处都是机会,任何人都有成为导演的可能。但这个时代又是一个电影很难创新的时代,因为之前的电影人在电影各个层面的探索几乎到了尽头,现如今的创新似乎只能依赖技术和视觉效果,而观众对好故事的欲望却从未间断。
《大冒险》虽然不是一部很完美的类型电影,但它提供了一个方向,一个可以用来调侃、用来嘲讽的素材,这也是《大冒险》值得观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