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地球很美,同时也遍体鳞伤。
只要谈及地球之美,再没人比宇航员更有发言权。那如果有八名宇航员同时登场,他们将会为你描述一个怎样的地球?
看过纪录片《被点亮的星球》后你就会明白:此时此刻我们所立足的这颗星球,正是全人类最珍贵的礼物。
10月24日,由美国国家地理、优酷、云集将来联合出品的自然纪录片《被点亮的星球》(中国版)正式开播。
这部由知名导演达伦·阿伦诺夫斯基执导,中国女演员万茜担纲解说的纪录片,以震撼、大气且极为沉浸的视觉观感,丰富、专业的科学理论以及对人间、自然、宇宙等维度的哲学探讨,被无数网友奉为“神作”。目前,《被点亮的星球》同名微博话题已收获超两千万次阅读,豆瓣评分达到9.4分。
1、重新定义“你的脚下”
1961年4月,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成功进入太空,成为史上第一位绕地球轨道飞行的人类。
长久以来,人类都在努力想象着天空之上的浩瀚宇宙。彼时加加林每一秒的所见所得,正是全人类最翘首以盼的珍贵画面。
然而相比于未知、神秘且深邃的宇宙,更令加加林动容的,是他眼前那颗简直不能再熟悉的地球。“坐在飞船里飞行时,我看到这颗星球是如此的美丽,我为此惊叹不已。全世界人民,请一起保护、增进这种美丽。”
我们或许无法成为亲眼见证奇观的“幸运儿”,但好在终归有那样一群人,他们用自己的双眼和手上的镜头,为我们带来了一帧帧绝美的画面。
《被点亮的星球》就是一部以宇航员视角展开的作品。八名宇航员,在太空中生活累计超过1000天。在他们眼里,身处浩瀚星海之中的地球,就像一颗在密室中被点亮的蓝色宝石般,璀璨而夺目。
那种静立于漆黑、无声宇宙之中的震撼,让它看起来是如此地陌生。尽管,我们总认为自己已经足够了解它。
为了捕捉下这些难能可贵的“极致”美感,《被点亮的星球》与美国国家航天局进行合作,利用国际空间站的最大速度(17500里/小时)进行轨道推进,只为能拍下发生在地球上的每一幕活生生的景象。正因如此,我们也有了一次重新认识地球的机会。
极高的绕地飞行速度,有时能让宇航员们在一天中经历十几次日月更替。而比这更不可思议的,则是通过他们镜头呈现出来的景象:
例如席卷半个北非,转眼间便能推进至大西洋的沙尘暴——
或是位于“地球之肺”亚马逊雨林上空,奔流不息的“天河”——
亦或是围绕在地球上空,纤细、朦胧且透明的大气层——
简直美到“离谱”了,对不对?
有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实哪怕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最习以为常,却又赖以生存的氧气,《被点亮的星球》也能拿出来说道一番。
的确,人们在当下的生活中很难感受到氧气的珍贵。
在第一期节目《喘息》中,科学家们来到位于埃塞俄比亚的达罗尔盐湖。这里四处弥漫着毒气,大地上翻滚着灼热的酸水。
所到之处死气沉沉、寸草不生,更别提鸟语花香了。然而就是在这样极端的环境下,竟然也生存着一种无需依赖氧气,以重金属为食的微生物。
这当然不是在向你赞颂生命的坚韧美,而是要告诉我们:没有了氧气,我们只能是一群大小超不过针头的细菌而已。
终于开始敬畏氧气了吗?那你也应该知道它到底是怎么来的。
让我们踏上旅途吧——
从位于东非那个贫瘠的丹纳基尔洼地开始,随着强风来袭,大片有机盐与沙土混合成沙尘暴并向西推进。
当沙暴推进至南美洲时,这些含盐量极高的沙尘就会与淡水结合,形成极为肥沃的土壤,并孕育出面积约为二十个得克萨斯州大小的亚马逊雨林。
在雨林上空,极高的水汽含量足以形成一条令人叹为观止的“天河”,这条天河在安第斯山脉的阻拦下凝结成水流,并携带着一种名为“硅藻”的微生物一同注入海洋。
千万别小看这些硅藻,说它们就是你的命,一点也不为过。
这些数以万亿计的硅藻,正是植物光合作用最主要的参与者,也是地球上氧气的最主要供应者。以宇航员的视角来看,这些硅藻会在地球任何一个有水的角落中定居,并以各种各样的方法繁殖蔓延,形成“水华”。
而当它们生命殆尽、行将就木之际,大批硅藻尸体就会沉积在海底,形成近800米厚的“毛毯”。
直到百万年后海床抬高、海平面降低时,这条“毛毯”将会重见天日。没错,这就是下一个丹纳基尔洼地,当年沉积于此的海藻尸体,正是沙土中极高盐分的来源。
正是因为有着这些前所未见的巧合与循环,才让地球成为了宇宙中(已知的)唯一一颗富含氧气的星球,而我们该因此庆幸自己不用像细菌一样存活于世。
缘分,果真是妙不可言。
如果你已经在感谢《被点亮的星球》帮你找到了生而为人的意义,那么恭喜,你的慧眼察觉到了这部纪录片中还蕴含着深奥的哲理。
“世间万物皆系于一箭之上,无人能独善其身。”
“生命,在于平衡。世界上一切的生物,都在微妙的平衡中生存。”
故事镜头来到泰国的巴吞他尼,正在这里大兴举办的万佛节,是当地僧侣庆祝平衡的节日。“我们努力寻求平衡,希望找到像地球那般的静谧、平稳与永恒。”
当看到数十万名僧侣用微微烛火点亮夜空,口中呢喃着听不懂却又很动听的经文,你会发现:在自然规律与人类思想产生高度交融的这一刻,一切看起来是多么神圣,多么美。
就像万佛节一样,《被点亮的星球》之“美”绝非停留在“颜值”上,震撼的观感、专业的科普加上深奥的哲学内涵,共同铸就了这部纪录片的气质,更为观众重新定义了脚下这颗神圣的星球。
2、让“最亮的星”永远闪耀
要想拍好一部风光片,有一个好摄像师就够了;想拍出科普价值,就请上几位专家;如果还想讲述一些更深层次的内容,那还需要写几个好故事。
当然,如果是“好”,也就恰恰说明还不够“伟大”,而《被点亮的星球》甚至不止于伟大。
“不疯魔不成活”。在纪录片这样一个投入与收益不一定成正比的行当里,总有人愿意付诸一切努力,想尽一切办法,只为展现最真实的美好。
来看看《被点亮的地球》是怎么做的:
耗资超2亿美元,史上最“贵”的纪录片之一;制作周期长达3年,剧组足迹遍及45个国家、6个大洲,近200个地点;上至突破天际的空间站,下至几千米深的地洞,在片中都被一一呈现。
拍摄总素材多达389千兆,相当于一部可连续播放22年的电影;为了拍摄日全食,剧组出动了三架美军f15e战斗机,因为慢一点的飞机追不上日食的速度;剧组不仅进入泰国法身寺万佛节现场,还深入洞穴中拍到了著名的水晶室女,多年来这里一直禁止被拍摄;下潜1604英尺来到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龙舌兰洞穴,并在这里发现了许多令人震惊的秘密……
许多了解《国家地理》的人都知道,2018年,是这本老牌杂志建刊的130周年,它旗下的“国家地理频道”也已经有20余年历史,还拍摄出了多部经典的纪录片作品。然而,《被点亮的星球》却被称为130年来,《国家地理》规模最大、野心最足的一部纪录片。
说到野心,这部纪录片从观感上给人的“侵略感”也是同样力道十足的。无论是极具冲击力的视觉画面、还是解说者在洗练背景下的旁白,亦或片中时而轻快时而磅礴的配乐,无一不体现着该片导演的功力。
达伦·阿伦诺夫斯基,代表作《黑天鹅》《母亲!》《梦之安魂曲》。
如果你并不了解他,那就看看娜塔莉·波特曼、詹妮弗·劳伦斯在这几部代表作中爆发了怎样的悬疑和黑暗潜能。
各种令人紧张到耳边发嗡的心理暗示,各种用镜头在闪转腾挪间营造失重感。就一个字,爽!
而当这样一位导演拍起纪录片,你依然能从中看出许多非常电影化的叙事,非常达伦·阿伦诺夫斯基的手法。比如在讲到氧气的重要性时,达伦就加入了一个刚出生的婴儿的蒙太奇,来表现呼吸和氧气对于生灵那种本能的意义。
而在拍摄冰山融化崩塌,为海水中的硅藻提供养分的时候,那些扑面而来的碎冰带着强大的压迫性,甚至有了一种末日狂欢的质感。
这些美得无法形容的镜头是我们从未见过的奇观。但同时,这还并非是导演想要传达给我们的全部信息。
在一次采访中,达伦曾表示,当他利用高科技产品从太空俯瞰地球的同时,他也记录下了人类是如何破坏地球的。
其实,这位世界知名的好莱坞制片人、导演,当年差点就成为了生物学家。少年时期的他曾花费一个夏天的时间在纽约水族馆做志愿者,也曾报名参加成为野外生物学家的培训,前往肯尼亚学习“水战略”,在威廉王子湾研究海豹等。
“地球很美,同时也遍体鳞伤”,达伦说,“要如何做才能修复我们造成的混乱?我认为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故事。”
当然,作为一名电影从业者,拍一部作品,无疑就是他讲故事最好的手段。达伦认为自己有机会,也有责任利用自己的平台来推动其他人保护地球。同时,他也并不想让自己的作品成为一部说教意味太重的“公益宣传片”,因此在《被点亮的星球》中,你几乎很难听到“全球变暖”这样刺耳的字眼。
“市场上有太多冲击人们的信息了。而我仅仅只想展示这个地球有多美丽,让观众在欣赏节目的同时,就会自发地想‘或许我们不能破坏它’。”
原来是这样的信念,支撑着达伦达伦·阿伦诺夫斯基和《被点亮的星球》团队耗费多年时间与精力,去捕捉地球上如此惊艳绝伦的一刹。除了对这个星球的好奇与敬畏,更因我们有着生而为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后续更新的《风暴》《厚盾》《起源》等十几个篇章中,《被点亮的星球》还将继续用它混合着真实记录镜头、电影式美学和泛天文影像质感的画面,为观众讲述万物众生的渺小与伟大,并在一呼一吸之间展现“最亮的星”永恒闪耀的魅力。
-end-
作者丨任拾
编辑丨月浦
(部分资料和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