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每当唱起或是听到“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我就会想起父亲、母亲常常唠叨在青岛居住时的那些往事。
如今,看到电视剧《青岛往事》,更让我联想到父亲、母亲提到的那些事,说过的那些话,讲过的那些故事就像在眼前,电视剧中满仓的扮演者黄渤正好又是青岛人,他说话的声音始终是青岛人口音,尤其是他说话时的尾音表现的更为突出,他的一举一动都让我感到亲切;剧中小嫚的扮演者黄小蕾说话时嘴舔着,表现出刀子嘴、豆腐心那种勤劳、善良的典型的胶东女性的特征;扮演大嫚的演员,导演选中的恰是一位典型的青岛姑娘的俊俏模样,无论是脸型、皮肤,还是身材,都能代表青岛女人的气质。
更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剧中两个女主角的名字叫“大嫚”、“小嫚”,这与我的姥姥在世时,姥姥喊母亲就“小嫚,小嫚”地叫着,而且,母亲的两个侄女,母亲也总是“大嫚,小嫚”地叫着,看到这些画面,听着这种亲切的叫声,怎能不让我浮想联翩呢!
父亲、母亲是从青岛调到博山的。我从小就听母亲说,老家在青岛是住在贵州路,家就在海边,每当涨大潮时,海浪就会翻到院子里,家里的被褥总是潮湿的,永远没有干爽的时候。到了退潮的时候,母亲就会拿着一个小盆,带上一个大洋钉子(母亲总把铁钉子叫大洋钉子)和一把勺子,到海边去拾海蛎子。
所带的大洋钉子是用来撬开海蛎子壳,然后用勺子挖出海蛎子放到小盆里,一会儿就会挖到一小盆,赶紧地跑回家用清水洗涮几遍,把海蛎子倒进烧开水的锅里,翻个滚,就用笊篱把海蛎子打捞出来,拌上姜汁和酱油就美美地吃上一顿海鲜。
因此,父母刚来到博山时,看到博山人吃那种干吧小鱼,就觉得奇怪,用带着青岛的口音说:“干吧小鱼,怎么好吃?”在博山,很长一段时间,父母亲是不吃干吧小鱼的。
电视剧《青岛往事》里曾出现过这样的镜头:当日本人吉村把溥绣掐死后,说:“青岛这里,常常有溺死的人,懂吗?”吉村示意他的手下把溥绣的尸体扔到大海里去,以掩盖他杀人的罪行。
看到这里,我想起了母亲经常说起,早晨赶海时,经常看到大海里有漂浮着的尸体,有的肚子胀得鼓鼓的,有的被鲨鱼已经把他们的肚子撕开了口子,肠子都漂浮在海面上,周围是一片血海水。
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经常能发生、会出现的事情或现象,会给坏人有可乘之机,会被坏人所利用的,剧中所设计的场面正与母亲所讲述的现实想吻合。剧中的小嫚总是瞧不起满仓,时不时地就朝满仓发火,说些嘲笑满仓的话:“就你那笨嘴呀,就跟个棉裤腰似的……”,“满仓,满仓,你个闷葫芦……”,“你就是个芋头,站门口都能辟邪。”
这一连串的胶东特有的口语着实让我感到亲切,因为,母亲也常常说起谁谁谁时,会说:“就他那嘴呀,像个棉裤腰!”看到剧中小嫚说满仓“棉裤腰”时,我就会“嘿嘿”地笑笑。
舅舅家的两个女儿,母亲会时常提起,用胶东口音说:“大嫚的孩子也该上学了吧,孩子应该随大嫚,聪明,学习好。小嫚呢,也不知道结婚了没有?”这些耳熟能详的声音就好像是发生在昨天,然而,母亲过世已经十多年了,我再也听不到她叫“大嫚,小嫚”了。看着电视剧《青岛往事》中的对话,好像是又回到了有母亲在的时光里。我细心地看了两遍电视剧《青岛往事》,这不仅是我搞文学创作需要多看故事情节,更主要的是剧中的场景,对话把我带到了青岛老家。
父母从青岛来到博山,带回来最多的东西是书和图纸,足足有三大箱子。有他们上学时的课本——国语,算数,历史等,有小说、小画书、医学书、科普书,更多的是《苏共党史简明教程》、《苏联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文件》、《中国共产党三十周年纪念——党史、论文》等等这类书籍。箱子里的书,小时候并没有仔细地去看,只是大体知道有那么多书,因为这些书很多都是竖版繁体字印刷的,看起来很费劲,可那些小说之类的书我还是很喜欢看的,因此,对于繁体字版本的书,至今我还是能够读下来的。
由于几次搬家,家里处理了很多书,现在所剩无几。一次,我去父母那里,把家里的老书都带回来了。看到这些书,想起了许多往事,不由地翻看起这些书来,突然,我发现在一本厚厚的大书里面夹着一张纸条,这张纸条很薄,已经发黄了,是一张收到条。上面写着:今收到,二把匣子枪一把,(子弹27发)。签名是父亲的名字。公章是青岛市人事科。
这张纸条说明了青岛刚解放时,政府机关是要配备枪支的,以防特务的袭击和破坏。写到这里,使我想起了博山区在出版画册《沧桑百年》时,我出去征集老照片,在市干休所拜见了博山市第一任组织部长张伯伯。张伯伯给我讲说了刚成立博山市时,一天晚上,正值他值班,近午夜十二点时,一个蒙面人手持手枪,翻墙跳进了市委院内,直冲市委书记的办公室跑去。张伯伯听到声音后,迅速拿起手枪,冲出值班室,朝蒙面人大喊一声:“什么人?”,蒙面人听到声音后,没敢逗留,转身翻墙逃走了。父亲所签收的枪弹收到条,应该正是那个时候,各政府部门防范特务所配备的枪弹时期。
小时候的我,总喜欢画画,家里有一摞一摞的图纸,我就用这些图纸的反面画素描、速写,画人物。这些图纸是父亲从青岛带回来的,除了画画用外,家里凡是需要铺垫或是遮挡什么地方的,都把这些图纸派上用场。那年,我来到青岛中国海洋大学看望同学,闲聊中,同学说现在青岛市政府正在寻找,青岛刚解放时的那些建筑图纸,似乎是建地铁,查看一下地下管道情况,有提供图纸者,还有大赏呢!我一听,说:“啊?是吗?”同学说:“你们家里有图纸?”我说:“家里有图纸是有图纸,可惜都让我画画了,剩下的不多了。”从青岛回来,我急忙跑到父母家里去,找到了几张图纸片子,依稀还能看到图纸的建筑名称——青岛油脂厂。
家里还有许多父亲从青岛带回来的印章和一把象牙刀子。父亲的印章种类很多,有黑色檀木抽拉盖的那种;有如同小盒子带翻盖的那种,外面镶着银丝花纹,里面一边盛着铜制狮子头印章,一边装着如同印章大小的印泥,样子精美厚重;还有黄花梨木印章,中间用祖母绿翡翠镶嵌着;还有一枚对角线位置刻着姓名的印章;还有一枚用细长水晶雕刻的篆体印章,这枚印章小而精致,盖出来的章印非常漂亮,象一朵梅花。我拿着一枚枚的印章与父亲留下来的老书里的章印对照,都相吻合,从中看到了父亲对自己的物件是多么地珍惜和喜爱。
那把象牙刀子是伴随着我成长起来的。刀子是不锈钢的,刀把是象牙的,刀头是圆弧型的,刀刃不算锋利,削水果时不至于削破了手。那时,家里几乎没有别的刀子,就是这把象牙刀子,不是在桌子上放着,就是在抽屉里放着,总是在眼前晃来晃去的。听母亲讲,那年,一位卖豆腐的女人,走的急,忘记了带割豆腐的刀子,就急切地来到我们家门前,叫母亲借给她一把刀子用用。
母亲毫不犹豫就把那把象牙刀子拿给了那位女人。那是从青岛带回的物件呀!是我们习惯用它切水果,切馒头,切纸张的宝贝呀!“那个女人还能把刀子送回来吗?”母亲也在心里犯嘀咕,毕竟是借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卖豆腐的女人。时隔几日,那位卖豆腐的女人把刀子送回来了,母亲说:“还是好人多!”。这把象牙刀子如今在我手里,我还是用它来削水果,看着刀子时常念叨它的来历。
一九九六年农历八月十五这天,我送资助博山“希望小学”的张敦意先生回青岛,把张先生送到黄海宾馆以后,我来到栈桥,照了一张相,随后到商店给父亲买了一盒精致的月饼,心里想:父亲离开青岛这么多年了,今天正值八月十五,带盒青岛月饼,父亲会很高兴的。
果然,父亲看到月饼,一种沉稳、审视的眼光看着那盒印有“青岛月饼”的盒子。我知道,父亲他是想起了往事,想起了在青岛时的往事。过了一段时间,我又去看望父母,“咦!”,那个印有“青岛月饼”的盒子竟然放在父亲的床头边上,里面盛着父亲的一些学习资料。许多年过去了,那个月饼盒子父亲一直使用着。一九九八年,父亲病逝后,我把那个盛着父亲学习资料的月饼盒子放在了他的骨灰盒傍边,让“青岛月饼”永远伴随着父亲那段割不断的青岛情怀。
看电视剧《青岛往事》,让我联想到了这么多青岛往事。
康爱娟 现供职于博山区委宣传部
手机:13869309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