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开始加载,剩余 1 秒...
剧情介绍
电影《追捕》
由高仓健主演的日本影片《追捕》,讲述了为人正直的检察官杜丘在被人诬告后,一边躲避警察的追捕,一边坚持追查自己被诬告真相的故事。该片于1976年2月11日在日本上映后风靡全球,成为千万人心中不朽的佳作。如今,又有了由吴宇森执导的中国版《追捕》。
“是药三分毒,精神药物更毒?”
不可否认,无论中药和西药,药物的作用都与药物的剂量有关。微小剂量时,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都不存在。合理的治疗剂量时,发挥治疗作用,药理学上称之为有效剂量,同时也会伴随着不良反应的出现,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中毒效应,称为有毒剂量。药量继续增加可能会导致死亡,我们称之为致死剂量。这样的剂量和效应关系,不只存在于药物,即便是维生素、食品添加剂、食品也是如此。就拿米饭来说,一碗稀饭几粒米,吃不饱,没效果也没不良反应;一定的饭量能吃饱,有感觉了(效果);再吃得多,就吃撑了(不良反应),再硬塞上几十斤,会撑死人的(致死剂量)。
如此理解,“药”即是“毒”,所以“是药三分毒”;也可以理解为药物达到一定剂量后会出现不良反应。古代中医确实把药称为毒,亦有了“以毒攻毒”的治疗策略。
至于“精神药物更毒”,那是人们把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与控制精神活动的药物混为一谈了。要知道,毒品、酒精,才是真正的“精神活性物质”。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类别主要有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心境稳定剂,益智药,安眠药,中枢兴奋剂等。那是在药物研发过程中历经大浪淘沙,最后留存下来的有效且“安全窗(有效剂量与有毒剂量间的差距)”大的药物,当然,不良反应也是不可避免的。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不良反应,总体上并不比众多抗肿瘤药、抗菌素、抗高血压等等常用药物的不良反应大。
如何用好这枚“药毒”?
虽然药物都有不良反应,但科学合理使用是充分发挥药物疗效,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基本原则。
- 遵医嘱。合理用药是门学问,信任医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与医生合作,共同探索适合你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是最明智的,可以帮助你以最小的代价获得合理治疗。自行调整药物,会让医生的治疗无的放矢。
- 权衡利弊也是治疗选择的基本策略。有时候,为了获得疗效,药物的不良反应不可避免,而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作用谱和不良反应谱。如果利大于弊,选择某种能够接受的药物不良反应作为的代价来获得疗效,也是明智之举。
- 学会“看病”。许多患者只知吃药,不注意随访,这似乎是许多患者的通病。要知道很多疾病的治疗不是一蹴而就的,后续治疗有赖于用药后的随访观察。医院门诊不是药房,看医生不是为了买药,而是为了看病。你要学会“看病”,学会观察自己的病情变化,服药后的变化和不适,在就诊时告知医生,每次就诊,医生会根据你报告的情况,做必要的检查,评估疗效,监测药物不良反应,需要时调整治疗方案,关照你注意事项。
- 接受药物的不良反应。既然是凡药皆有“毒”,为了治病,不如坦然接受不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就如很多抗肿瘤的化疗药物有“脱发”的不良反应,脱发对生命无忧,不如接受。当然,具体哪些不良反应重要哪些不重要,也不能仅仅从医学角度去衡量,还有社会和心理的角度,因人而异。
猜你喜欢
影片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