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小哥哥小姐姐好~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一部韩国的经济类历史纪录片,《贪婪之星》。想到我们一直以来都没怎么学习过外国的历史,这部纪录片还真是让我有点小激动呢~~
让我们打开历史的大门,去了解那个经济危机中的韩国——
故事发生在1997年。韩国因周边国的换率升高导致了银行资金不足,于是银行向企业要求负债偿还。输出受到打击的企业因还债不成而破产,从企业收不到钱的银行也开始倒闭。于是,韩国向imf伸手求救。
imf也向韩国提出了要求,那就是紧缩性的结构调整和更加透明的市场的开放。这就意味着韩国将迎来大规模的失业,和猛兽般汹涌而来的外国资本。
经济危机中的韩国对外资来说就是一个“机会之地”。外国人在韩国的第一个目标就是银行。
2005年,韩国第一银行、韩美银行和中坚证件公司被外国人收购又卖了出去,以此盈利。其中,卖出中坚证件公司的bih的盈利方式有点不同。bih成为大股东,通过“留产减资”的方式获得收益。
这里了解一下什么是“留产减资”。留产减资就是股东直接拿走公司资本的方式。要是公司缺钱的话,公司会给股东买股票的方式来退还股东的资本。
这留产减资,bim一做就做了五次,收购了4500亿、850名员工和42个店铺。但因为后来的紧缩性结构调整,职工、资本和店铺都大大地减少了。
最具争议点的银行还是外换银行。这个银行也是1997年处于经济危机中的银行。2002年初,一个叫李行长的人说资本不够。这时lone star fund公司出现了。他们收购了很多韩国的豆腐渣工程,收到了很多利益后,把矛头指向了外换银行。
但外换银行是个大银行,不是随随便便说收购就能收购的。首先,出售银行必须得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是这个银行必须是豆腐渣银行;第二是只有金融机关才可以收购银行。然而这两个条件都不满足。所以他们所要的是投资还是买下外换银行呢?嗯......抱歉我也不太清楚哈哈。
但可以肯定的是,star低价收购了外换信用社,而且对外换银行的持股率是大大提高了,但结果还是卖给了hana金融,赚了5兆亿,离开了韩国。
外资的第二个目标就是其他经营企业。
在当时拥有先进技术的双龙汽车公司,被没有技术的上海汽车公司收购了,而且双方签订的,上海方一周向双龙投资2000亿并雇佣原员工的协定,没能遵守,还裁掉了大部分的员工。
云雅万都电器制造集团被citi收购后经历了两次留产减资,拿走了1350亿。这种达不成技术开发的投资引起了公司负债,公司负债引起公司裁员。
美国投资公司高盛委托建设队来营救真露酒企业的资金恶化,但因为建设队需要的钱对当时的真露来说是一笔相当大的数目,最后建设队的计划执行不起来,还搁浅了向日本朝日企业的出售。结果被高盛夺取了经营权。
虽然外资的涌入可以一定程度上对韩国的经济危机有所缓解,因为他们收购本国的公司,是需要向本国缴纳税金的。但多纳税也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反而减少了雇佣,还以投机的方式索取股主的利益。
以上给韩国留下的是遍体鳞伤的公司,和对生活失去信心的劳动者。甚至还引发了大规模的失业者暴动,连本该保护人民的警察,都向贫弱的失业者挥起棍棒,抬起拳脚。
不管怎么说,现在的韩国已经挺过来啦,也希望现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会变得越来越好~今天的解说就到这啦,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