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作者=张捷
南方周末特稿的版面广告语是:追寻文字的美,呈现复杂的真。这句话强调两点:1、价值。出色的文字能够帮助传播,传播才能带来改变。2、界限。文学可以探索无疆界,新闻却不得不受制于职业准则。文字之美首先必须服务于文字之真,也就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
1、选题
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性格化。一千万人死亡只是个统计数字,一个人怎么死却可以写成悲剧。
选题概貌
南方周末特稿选题可大致分为以下四类:人物类、人群类、话题类、事件类。以下是对这四类选题的概略描摹。
(1)人物类
一个人物偶然碰到一个复杂的情境,他的遭遇和他的反应就是情节的展开。在这类特稿中,人物性格是重要的叙事推动力。性格决定命运,有如此这般的性格,才有如此这般的故事——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可能不这么反应,而这个人偏偏这么反应,然后这么行动,于是就成了故事。
比如:《你不会懂得我伤悲——杨丽娟事件观察》
(2)人群类
某个特定时域中的特定人群的生存状态,他们因为历史发展的某个节点而造就。
比如:《盲艺人的乐与路》
(3)话题类
一些可能影响读者生活的问题,尽管从重要程度来看,并不逊色于事件类硬新闻,但它并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比如《一块煤的利益之旅》。
(4)事件类
基于某一新闻事件的报道。这类报道虽然也可能有主要人物出现,但人物的情感和反应并不是故事的主要推动力,报道关注点在于围绕事件的世相百态。比如《鬼妻》。
选题原则
南方周末特稿的选题原则可总结为:戏剧性高度集中。戏剧性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冲突性,当然冲突并不仅仅是暴力冲撞,内心挣扎也是冲突。“戏剧性高度集中”可进一步表述为:“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性格化。”实际上这正是凝聚戏剧性、寻求“集中”的手法。
怎么凝聚戏剧性,有以下几种手法:
时间的集中。比如《举重冠军之死》的开篇,着墨于事件主角在人生最后一天的经历。
空间的集中。比如《车陷紫禁城》的开篇,写一场秋雨导致的交通瘫痪,跟踪的是周五傍晚下班高峰又赶上下雨北京最拥堵一刻,一辆出租车的行进线路。
人物的集中。将一个大的主题集中在一个人物身上呈现,这是西方特稿的常用手法。《系统》是典型之作,报道以游戏影射现实,发掘风靡一时的网络游戏《征途》背后的极权资本主义思维。具体操作时选取了一个游戏玩家吕洋,以她陷入到厌倦的全过程作为叙事线索。
简洁地表述“集中”,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来集中最大量的信息和思想”。
选题来源
从操作角度来看选题确定的时机,戏剧性的集中可能有三种路径:触发、寻找,等待。
触发:在突发事件来临时,主题联想会被触发,新闻价值即可确定。比如《小镇猪事》。
寻找:戏剧性集中意味着主动寻找,寻找足以承载主题的事件或人物。比如《两个男人的20年“婚姻”》。
等待:戏剧性集中也意味着等待,等待一个戏剧性爆发的契机。
选题要义
南方周末特稿选题的两个基本要义是:公共性,冲突性。
“公共性”意为,选题总是与公共利益或者社会图景相关。以下在公共性这一层面,将南方周末特稿与普利策特稿做个对比。
冲突并不仅仅是剑拔弩张示威散步。但在南方周末特稿中,冲突往往以更为微妙的形式存在。南周关注的多属于“弱冲突”或“隐性冲突”的范畴。
2、概述和场景
在控制文章节奏的同时,保持了叙事性写作的质地,在叙事的效率、生动和深度之间,求取最高的性价比。
南方周末特稿写作的一大特点是,用概述支撑叙事,精炼地使用场景。
简单说,叙事文中存在两个时间,叙事时间和故事时间。
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的距离,叫做时距。就是事件或故事的实际延续时间和叙述它们的文本长度之间的关系。热奈特的时距分类有以下几种:停顿,省略,概述,场景。
停顿:故事时间为零,叙事时间不为零。比如对外貌、景物、背景的描写,以及抽象议论。
省略:故事时间不为零,但叙事时间为零。将事件略去不提。
在停顿这一极慢的和省略这一极快的叙述运动之间,有两种叙述形式:
概述:故事时间长于叙事时间。把一段故事事件压缩为表现其主要特征的较短的句子。
场景: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大致相等。其基本构成是人物对话和简略动作。
在新闻写作中,概述和场景是尤其值得关注的两种手法,很多时候新闻写作必须在二者之间做出选择。
场景具有时间的连续性和画面的逼真性。南周特稿的场景力求精炼却意味深长。它是刀上的刀刃,而非一地鸡毛。
概述之广
在南方周末特稿中,承担重任的更多是概述而非场景。也就是说,用几句话或一段文字来囊括一个较长的故事时间。
孰远孰近
通常的观点是,场景离读者最近,它让横亘于事件和读者之间的记者消失了,能更快更明晰地表现角色特点。而我认为,只有在语境清晰的前提下,场景才具备这方面的优势,读者才能对场景会心一笑。如果是在语境不明的情况下,场景反而会令读者如坠雾中。
场景可以用来说明主题,也可以用来制造悬念,这取决于文章中对语境或者说相关背景,是否已经有所解释。如果没有背景解释,场景反而意味着悬念。只有在背景交代清晰的前提下,场景才可以发挥说明主题的作用。
概述有三个优点:加快速度,提供语境,揭示内心。概述摆脱枯燥的基本方法,是挖掘事件中的戏剧性因素。戏剧性的来源,要么来自故事的细微之处,要么来自叙事技巧。
南方周末特稿在概述中挖掘戏剧性因素,比较容易掌握的一个技巧是:针对行动进行概述。
过多的场景会损伤效率和深度。南方周末特稿的叙述,是大量概述加上少量场景的结合。尽管场景使用较少,但是阅读时依然有一个感觉:叙事的画面感很强。它的画面感不是对话体现的,而是行动体现的。人物有意味的行动是概述中基本的戏剧性来源。
大量简短的行动,它们有时也配合直接引语。无论是行动,还是“行动+引语”,它们分散在全文之中,呈现效果介于概述与场景之间。这种处理在控制文章节奏的同时,保持了叙事性写作的质地,在叙事的效率、生动和深度之间,求取最高的性价比。
3、判断性叙述
转型期的中国,现实往往极度复杂,共识也并不总是存在,在某些事实层面,记者不点明,读者就看不清真相。
在三种情况下,南方周末特稿中会出现判断性叙述:一是辨析事实,二是正本清源,三是代人立言。
如果事件的特征足以被人察觉,或背后蕴藏着文明世界的共识,那么就直接写出来;如果事实的特征并不明显,或涉及到含混的、有争议的领域,则维持新闻的纯客观面貌。比如说,对民族主义、某些医学问题、伦理问题、人性的矛盾等等的报道,就肯定不能进行带有判断性的叙述。
尽管判断性叙述容易因为貌似评论而引起争论,不过可以理直气壮的是,南方周末特稿的判断性叙述总是建立在交代新闻事实的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