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故人已逝,但留下的物件却可以穿越时空为后人缅怀。这五年来,市民杨德华一直悉心珍藏着一件红棉袄,棉袄并不昂贵,款式也不起眼,但因为是母亲生前最喜欢的一件衣服,对她而言意义重大,成了她压箱底的宝贝。如今只要一看见这件棉袄,母亲的音容笑貌和勤俭节约的家风,便会浮现在杨德华的眼前。
今年73岁的杨德华家住天宁区人民家园,清明前趁着天气晴好,她特意翻找出母亲生前最爱的红棉袄晾晒,以表达对母亲的深切怀念。慢慢摩挲着棉袄,似乎母亲从未走远。据了解,这件衣服是2009年杨德华送给母亲蒋红梅的做寿礼物,为了讨个好彩头,衣服上绣有很多寓意长寿的大象。
“她平时不穿,到过年,还有来客人吃喜酒,去外面逛才会穿,她很宝贝,非常喜欢,所以母亲去世后我舍不得扔掉。”杨德华说。
蒋红梅2013年离世,之后家人处理掉了老人生前的绝大多数物品,唯独留下了这件棉袄和几条围巾。因为老人生前只在重要场合才会穿戴,所以这些衣物成色大多很新。杨德华告诉记者,母亲之所以如此珍惜物品,和她的身世有很大关系。蒋红梅幼年丧失双亲,由种田的外婆一手带大,从小就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
“节约得不得了,她自己穿的衣服都是买的外面的布料,以前不是有裁缝吗,回家用缝纫机做。”杨德华告诉记者。
蒋红梅进了纺织厂后,收入虽然有所提高,但节俭持家的态度却一直没变,对自己的吃穿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在工厂上班最常吃的就是白粥搭萝卜干,连像样的饭菜都没有。她一辈子不舍得吃、不舍得穿,却将省下的钱都用在了栽培3个儿女身上。多年来蒋红梅还总会抠下一些饭菜钱,给儿女补贴家用。
杨德华回忆道:“1992年最早一次,我把爸爸妈妈带到我家来住了45天后回家,下楼的时候妈妈塞给我一张50元,那50元还一直留在家里。我舍不得,就一直不用,妈妈的钱来之不易,妈妈要聚到50元,那个时候菜便宜,要一点点积到50元真不容易。”
连同母亲之后给的300元,杨德华将350元钱都收藏在了家里。这笔钱虽然不多,但凝聚的却是深沉的母爱。
“她说我一辈子,另外两个小孩都照顾到的,就是对不起我,我没有多少钱给你,你也是我生的,最最感动的就是这句话。我响应毛主席号召到农村去了,一年回家一趟,她照顾不到,给我的手脚最少。”
杨德华说,她其实一点也不怪母亲,母亲已经将最好的都给了儿女,儿女理应心存感激。如今,母亲留下的红棉袄、丝巾、包括350元补贴家用的钱,她都悉心收藏,一辈辈传给后人,让勤俭持家的良好家风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