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几年前,小编第一次看了《死亡诗社》之后,对自己说:舍不得删,留着吧,但是不会再看第二遍了。
机缘巧合,今天还是又重温了一遍这部电影。说实话,剧情都忘得差不多了,但是看了之后,虽然没有像第一次看的时候产生强烈情感冲击,但是对于还留存着印象的相同剧情,却产生了新的理解。
而两次观影体验的共同点就是,电影前半段的入校生活,还会感觉好玩,后半段的悲剧还是感觉难受,结尾的经典送别还是会感动,看完这一遍,还是会下决心绝对不再看下一遍,因为真的心痛。
关于《死亡诗社》,不管是剧情主旨还是人物命运,相关的影评早就堆积成山了。小编也没信心写出比别人强的辞藻,那么今天,小编就不深谈主旨,也不谈国内外教育方式,就聊聊小编比较在意的角色neil。
这部电影有很多解读方向,相信绝大多数朋友最喜欢的都是影片的结尾:学生们一个个站到桌子上,念着keating老师教给他们的诗句,目送老师离开,这个场景,本身就已经是一首诗了。说句玩笑话,这情节简直是一个满分作文结尾。
而对于小编个人来说,从皮特夫妇推门看到已经自杀的儿子neil的那一刻,这部电影已经结束了……
不管后面的剧情如何,这里已经呈现了就连最后的经典送别结局也抵消不掉的悲剧情节。
从影片开始,小编首先注意的是腼腆却一直没被镜头抛弃的todd,按照电影一贯套路,主角肯定就是他了,后面的剧情证明小编的推测没有错,todd在整部影片中的性格心理变化,正是keating老师的教育方式,或者说电影所想传达的主旨的最有效表现方式。但是也不得不说,小编更认为这是一部多主角的电影。
从老师keating这方面讲,整部电影的主旨,就是通过keating老师的教育方式构造搭建起来的。但是keating老师这种在大环境趋势中的逆流尝试,很难说是成功还是失败。如果说todd是keating教育方式的成功案例,那么,小编最喜欢的neil,便残忍的成为了逆流中的牺牲品。
neil刚出场的几分钟就让大家看到了他的形象,混在朋友堆里属于贪玩调皮的一类人,抽烟调侃很有痞子味儿,但是对腼腆认生的todd,neil却很照顾他的感受,他是个情商很高的男孩。他对父亲非常尊重,父亲强行取消了他做的兴趣,他争了几句,就妥协了,非常所谓的“懂事”。
小编初次看到这个角色的时候,是非常羡慕neil的情商与生活方式的,除了在父母面前稍微忍着学乖一点,在其他人面前就是一个活泼乐观又主见的男孩,是朋友群体中的绝对核心,感觉所有人有心事都能找他谈谈,他是一个让人心安的朋友。
而就是这样一个让人心安的人,还是走向了悲剧。
neil偶然到了出演舞台剧的机会,我们能看到他得到这个机会时的兴奋,这是他最大的兴趣所在,keating老师虽然主张自由,但还是建议他跟父亲关于此事交流一下,尽量争取父亲的同意,毕竟有些选择得到父母的支持是最好的。
但是neil却瞒住了父亲,自己去排练,他拥有的演员天赋让他更加渴望在戏剧方面发展。但是纸包不住火,他的父亲还是发现了,当然是强烈反对,根本不容许neil存在“与父亲商量”的想法。这也是neil没有听从keating老师的意见,而瞒着父亲的原因,他知道父亲是绝对不会同意的。
虽然neil很尊重父亲,但是这一次不难看出他遇到了真正值得去追求的事情。他偷偷溜出去去演了这场戏。
戏剧结束了,圆满成功,他发现父亲就在台下。
按照一般的套路,父亲肯定会因为儿子的表现而同意,但是电影给了大家一个很现实冷硬的反馈:父亲虽然看到了他在演戏方面的天赋和强烈兴趣,但是还是没有商量的反对此事,而在他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母亲身上时,母亲却让他遵从父亲的意思。在他短暂的激烈争取后,还是绝望的妥协了。
入夜之后,他脱掉了自己的衣服,拿走了父亲的手枪……
父亲被枪声惊醒,一番焦急的寻找之后,找到了neil的尸体。随着父母相继的崩溃,小编真的是再也……
得知噩耗的todd在雪地中,因为过度悲伤而呕吐,相信很多观众感同身受。
一个人,就算在外面多顺风顺水,是多少人的中心依靠,自己最需要的,还是最亲近的人的理解和支持(至少不反对),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反对自己想要的人生,不管你多努力,得到的有多少,这所有的东西都会蒙上一层阴影。
基丁老师的努力不是失败的,这个世界需要一点一点的变好,就像已经有人敢于站在桌子上,念一句,oh ,captain ,my capt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