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故事发生在某个小镇上,讲述的是四个女高中生是如何因为网络泄密而卷入一场动乱和杀戮的过程——我话讲完,谁爱赞成就赞成,谁爱反对就反对。
当然是开玩笑,电影的故事文本融合了很多元素:青春,爱情、叛逆、成长、背弃、道德、隐私、网络、暴力、杀戮、性,甚至有些许的政治。
电影在叙述过程中也采取了很多诸如对白、旁白等等手法来阐述作者/导演对前述的社会性话题的观点。
这一系列的眼花缭乱的操作,使得人们很难从某个角度去阐释这部电影试图表达的观点或意识:批判现实主义?女性电影?——
但就在女主一枪射杀了尸位素餐在先,色厉内荏继之,嫁祸于人在后的警员时,本人忽然明白:表达即为表达、批判即为批判,此谓风格。
1
这部电影有着十分鲜明的风格。
电影的开篇:
这只是一幕,色彩持续了整个序幕。
这个色块组合很容易使人联想起某国旗帜,可是如果单独看这个纵向的红白蓝三色旗帜所代表的国家又很难使人相信其与电影故事有密切的联系。
但无论如何这样的设计让银幕和电影充满了一种政治或者意识形态意味。
而且这一色彩还在反复出现,影片第11分19秒左右,导演使用了分屏手法(下文细述)观察分屏的三个区域的色彩可以看出仍然是红白蓝的主色调在三个区域交错变换。如下:
下面是暴力即将发声的时刻,使用背景将这个“三原色”放大到有些夸张,随后第一起暴力事件发生了。(你没看错,镜头是颠倒的,也许是象征着即将颠倒的秩序)
影片的尾声,主角在控诉。
她的背景中再次较为完整的展示出了“三原色”的来由。
相信这样的处理较之交代故事发生地的意图更多的是点明:小镇的境况可能代表了一个州、一个省乃至一国,更可以放大到整个人类社会。
这样的处理,赋予了影片更多的批判色彩。
2
回到前面说的分屏法。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先要看影片的镜头运用特点:据本人粗略统计本片移动镜头与固定镜头之比约为3:1,大部分的固定镜头都使用在了分屏的时候:
如果说前半段四个女孩发推特一段是为了实现密集叙述的话那么,影片从第11分19秒左右开始,有一段长达5分钟的分屏(全片都用分屏叙述的电影除外啊),可谓超长。这段分屏镜头却大多使用了固定镜头。其精彩之处在于,对每个区域内人物进行调度,使其状态与区域内色调吻合:或犹豫、或伤心、或迷乱、或放纵、或癫狂、或隔阂……
用分屏而不是平行剪辑来使不同人物的状态汇集一处,给人带来一种百感交集的感受,这也是电影风格之一。
3
影片中还有一个镜头组,使用的是固定镜头。是女主角和父母之间晚餐时的对话。
母亲的画面:
平角、暗色调,偏向于斜侧逆光,人物位置略偏。面目不是很清晰,衣服是黑色的,几乎与背景重合,黑暗的地方像一片虚无。
像一个法官或者说审判者。
父亲的画面:
逆光,像一个十字架形状的光线占据背景中心,黑暗的地方像教堂——这是一个虚假的圣像。
女主的画面:
平角,暗光,浅景深,人物身体略倾斜,似乎在躲避。
这是一组充满了隐喻的画面,女主的父母更像是冰冷的审判者,虚假的护佑者,而女主虽然振振有词的阐述自己的观点(尽管不一定正确),但依然是劣势的,无力的。
后来故事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所以这也是一组有态度的画面:批判、嘲讽、同情。
4
再看一下两个相似的场景:
镇长的隐私被泄露后,必须到会场去说明澄清。
校长的隐私被泄露后,必须到会场去说明澄清。
场景中我们只能看到角色,聚光灯后的暗处有影影绰绰的暗影,看不清面目。只能听见他们的愤怒,没有人在听什么解释,没有人辨别事件背后的是非,暗影们只用自己的情绪来界定是非,用自以为道德的道德来界定道德,并用这些来要求结果。
忽然觉得悲哀,两个人面对的都是“无物之阵”、“无物之物”。
5
这是一个移动拉镜头。
镜头的构图使我不由地想起了一幅画——《吹笛子的少年》,继而想起了一个故事:城市里鼠患成灾,人们无法解决,于是悬赏。某日来人,吹起了笛子,于是群鼠随其而去,鼠患得解。而人们反悔不愿付酬,于是某人再次吹起笛子,城市里的孩子都如鼠般尾随其而去,不知所终。
反观电影中的窥见隐私的“一群”,恰如听见了魔笛一般,只知尾随,不知思索,与鼠何异?
6
影片尾声。
画中画罢~像极了电影《巴顿将军》开场的一幕。
女主在说什么?是表白?是号召?是控诉?
都是,也都不是。
那是宣战!
向她背后那个。
7
双方对峙。
带着面具的一群,和没有面具的一群。
施加伤害的一群,和受到伤害的一群。
枪,响了么?
8
片尾。
硝烟尚未散尽的小镇,旭日初升。
一队欢乐的游行队伍。
场面一反之前的黑暗。
不难看出队伍由黑人组成。
场面充满了回归的意味、
一切重新开始么?从那遥远的非洲大陆,从欢乐的伊甸园,开始新的开始——还是新的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