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每一个寻常家庭都是社会的根,是时代的背景,是凝望整个社会的最佳窗口。看过太多精良的大片,有时候发现,能真正解人心结,赐人予力量的,往往是这类小众片。@影千随
日本影片《比海更深》是由有着“一生只拍一部电影”之称的日本电影大师是枝裕和,自编自导的一部家庭故事片,获得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的金棕榈大奖。
电影讲述了良多凭新人文学奖,一度被视为日本文学界的新星,但荣誉过后生活陷入窘迫的境地。创作没有起色,只能在侦探所打工度日,因收入微薄而常靠赌博和“啃老”来生活。他对前妻旧情难忘,疼爱儿子却付不起赡养费。潦倒的中年男人良多,不得不面对“人生理想不能得偿所愿”的现实。在一个台风来临的夏末,良多重新审视了亲情和生活的意义,与自己的内心达成了和解。
《比海更深》这部影片,继承了是枝裕和一贯的温情而平淡的风格,延续着属于“是枝电影”的家庭哲学。今天,我将从叙事手法、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三角度来赏析解读这部影片的魅力。本文第四部分,我会谈谈这部电影带给我的一些思考和启发。
01、关于叙事手法:以生活性的场景进行感情铺垫,并在最恰当的时间点,把主旨突现出来
诗人穆旦在寂寥的晚年写下《冥想》:“为什么万物之灵的我们,遭遇还比不上一棵小树?”诗尾一句至今空谷回响:“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这也正是枝裕和导演的电影美学内核,以“无”表现“有”,讲述最基本的日常,又能从中突显深刻的内涵。
影片中母子间亲情的呈现,就使用了这种叙事手法。在主人公良多和母亲在阳台聊天的场景中,两人的对白是以阳台上的植物进行铺设的。当良多感慨他高中种的橘子树还在时,母亲说道:“它不开花也不结果,我一直把它当成你,每天浇水。”
这里一方面是对不争气儿子的抱怨,另一方面也表达为人父母对子女的期待,特别地真实和纯粹,即使“不开花也不结果”,子女对于父母来说仍然是独特的存在。叙事的推进饱含感情,催人泪下。
母亲在与儿子良多谈起已故的父亲,经常出现在自己梦中时,收音机播出邓丽君的《别离的预感》:“那是比海更深,比天还蓝,要超过如此般的爱你,我也做不到了。”母亲在这种预设的语境下说出了电影题名的深意:“正因为我们爱一个人不能够比海更深,我们才能继续生活。”这看似豁达的生活哲理,表达了一种对人生的无奈感。
在我看来,电影在这里想表达的并不是我们没有能力深爱,而是我们对亲人的深爱在亲人亡故后也不会消逝。逝者溘然,作为生者只能将这种深爱埋藏于心底,继续生活。
电影正是采用朴实无华的对白,以平淡、含蓄的语言,释放丰富的感情,在零敲碎打的生活性场景中自然地向主旨过渡,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02、人物塑造:特殊的对白方式,勾勒出生动立体的人物形象,传达出影片的亲情哲学
①对于主人公良多:多层次的人物对白和心理活动,塑造出他坚守梦想和自尊的人格形象。
良多在对白中,多次流露出对梦想的不舍以及坚守梦想的自尊。这些信息让良多的心理成长被刻画得生动而具体。在街坊礼貌性地谈起他的作品时,良多耐心而自豪地解释说明;在出版商为他介绍临时工作时,他谎称新小说即将付梓;在侦探所长劝良多改做全职时,他掩饰说侦探工作只是在“取材”。这些略显羞涩的对白都拼接出良多对内心的坚守。
家人质疑他的小说创作时,良多回应“现在,已经不是纯文学的时代了”,而不愿面对失败的现实。良多的梦想虽然支离破碎,但他即使在赌博时都不忘激励自己:“赛车都没制动,我也不能就此刹车啊!”电影的结尾,良多道出的坚持,令人唏嘘。
当被儿子问起梦想时,良多若有所失地回答:“爸爸的梦想还没有实现”、“有没有实现不重要,重要的是敢不敢追梦”。这些对白的关联使主人公形象更加立体。他虽然潦倒,但敢于坚守自己的梦想和自尊,并不断地认识到理想和现实的关系。这类白描式的对白在叙事的信息关联和转场效果上,更加立体地突出了人物形象。
白描式的对白,不仅充分表现了是枝电影一贯的家庭哲学,也启发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梦想不能够被磨灭,它只是如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一般,慢慢与现实妥协、融合。
②对于良多父亲:以第三人称视角的对白,使已故父亲的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
良多父亲生前,并没有和他有过心的交流。良多曾在两段对白中谈道:“我不想成为父亲那样的人。”但父亲去世后,良多在家人和街坊交谈的只言片语中,一点一点地捕捉到父亲爱的瞬间,感受到父亲深沉而静默的爱意。彼时在心底终于和父亲达成了和解。
母亲对于已故父亲的唠叨则更加立体。既埋怨“他有很多事情没能做成,却总怪时代不好”,又爱怜地说道:“我现在一个人过得挺好的,你暂时先别来接我了。”类似于这样的对白散布于全片之中。母亲以相对直接的对白,阐述了她对亲情的态度:斯人已逝,这种别离超越了忧伤,需要我们静静体会和沉淀。母亲的对白将这种家庭哲学进行了升华。
在我看来,一个已故的人,在电影里没有动作、没有表情、没有话语,没有生动的画面展示,却通过旁人的对白这种写意的表现,勾画出一位喜欢赌博、典当日用品的老人形象。
电影就是通过这种平淡的对白式的描述,让我们从这些琐碎的信息中,拼合出具体的人物形象,也进一步理解了他们的家庭关系,以及影片所要传达的亲情哲学。
03、情感表达:没有轰轰烈烈的爱,只有日复一日的生活,却是断不开的牵连
“爱”是很多电影都会存在的主题,但“爱”的表达方式和层次有所不同。在影片《比海更深》中,就有是枝裕和独特的视角和演绎方式。
①单亲孩子的爱:支持妈妈的爱情,又希望一家人重新团圆,是一种矛盾又真实得让人心疼的爱。
良多的儿子真吾,在处理与父亲、母亲及母亲新男友的关系上,显得极为谨慎。当妈妈问到新男友的问题时,他小心翼翼地回答:“你真心喜欢就好。”通过这些对话的展现,表达了真吾作为单亲家庭的小孩,比同龄人更加敏感和懂事。
而他内心也会暗暗期待彩票中奖,一家人可以重新团聚在一起。他支持母亲的爱情,从心底上希望母亲开心。但自己又暗暗希望一家人能够重新在一起。这种矛盾的心理,恰恰是一个单亲孩子最真实的爱和期望。这种隐匿的情感表达方式更贴近生活,让人自然而然融入其中。
②淑子从没爱过任何人比海深,包括自己,却对家人有着无限的牵挂。
“比海更深的爱”,多么唯美的文学修辞。而淑子平静地说“我从没爱过任何人比海更深“。就像李敖为歌手巫启贤写的歌《只爱一点点》里:“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别人的爱情像海深,我的爱情浅”。
淑子从没爱过任何人比海更深,也包括了自己,因而才能平静地接受一辈子的操劳,接受孤独、衰老与死亡。
在我看来,大部分的家庭也是如此,没有比海更深的爱,却有台风都吹不散的牵连。这就是导演是枝裕和要传达的东西,没有要死要活的爱,没有英雄,没有拯救,只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活。
生与死,破裂婚姻与单亲孩子,现实的残酷与梦想的失落,这些看似严肃的人生大事,在是枝裕和的镜头下,变得质朴、平凡,甚至生活化。是枝裕和的电影,很少能看到轰轰烈烈的情节,更多的是以一种旁观者的视角,平静地去讲述一个朴实日常的故事。通过对小人物琐碎生活的细微刻画,将一些重大的人生、社会问题一同展现出来,见微知著,让人不禁感同身受。
04、基于故事中台风来袭的晚上,一家人相聚又分开的故事,来谈谈我对于本片的几点思考
《比海更深》的情节极为简单。即在一个台风袭来的晚上,中年人良多回到母亲的家中,与前妻和儿子相聚,度过了一个喧闹而又平静的夜晚。在这一条线索上,还穿插介绍了母亲淑子的老年生活、良多的私家侦探生涯以及前妻响子现在的恋爱情况。就是这样简单的情节,却让人获得心境的平和与对生活的反思。
接下来,我将结合母亲淑子的老年生活、前妻响子现在的恋爱情况,以及良多对亲情和生活的重新审视,与内心达成和解的内容,谈一下本片带给我的启发与思考。
①“幸福感”源于“务实”
电影中没有明显的戏剧冲突。失去丈夫的母亲淑子,独自一人生活在旧屋里,做饭、缝衣服、修补坏掉的玻璃门、参加老年人音乐课程。没有波澜的生活,没有太多的情绪起伏,但母亲却是一个幸福的女人,可以说母亲的“幸福感”来源于“务实”——即使发生生死大事,还是要过好当下的生活。
良多的妻子响子也是如此。即使对良多仍有爱意,但“务实”的观念告诉她,想要真正获得幸福,分开才是明智的选择,人要向前看。
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过幸福的生活——这是理想化的人生,但现实是永远无法爱一个人“比海更深”,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平和的生活。
追求不切实际、虚无飘渺的梦想生活,内心会感到空虚和痛苦。只有务实,接受眼下平凡又实在的现实,内心才会感到踏实、从容,才能真正获得幸福感。
②直面内心伤痛,重新面对生活,才能真正获得成长
电影《比海更深》中,主人公良多的境遇让人感到沉重而无奈。他想要挽回家庭,可并没有因这次团聚和增进理解而实现。他的作家梦想直到中年还没能实现,可以说,这也是大多数人到中年内心存在的遗憾。正应了电影的一句话:“我们都无法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成年人”。
然而,逼近真实是为了揭开伤疤,逼着自己面对内心痛苦,最终才能打破幻想、承认事实并接受事实。故事的结尾虽然没有迎来人物命运的逆转,但人物的心境却已经改变。
这是电影带给我对人到中年的真谛的领悟,也是我对治愈人心的理解。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如此。伤疤不能避免,那就揭开它,只有直面内心的伤痛,从心底找到力量,重新面对生活,心灵才真正获得成长。
结语:
《比海更深》充满了人生哲理和人情味儿。也许我们都曾在某个时候,经历过大海的咆哮、浪花的翻卷,但无论是得到爱或伤痛,终会平复下来,接受分离、逝去。《比海更深》这部影片告诉我们,平复后,生活还是像海一样,绵延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