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在过去几十年中,河南戏曲界有过三次戏曲电影艺术片的创作高峰。
戏曲电影把舞台艺术推向荧屏,并在创作过程中在故事情节、演员服饰、形体动作乃至唱词、唱腔方面实现了相当程度的改良。我们另文总结了河南戏曲界的电影艺术片的一些历程:戏曲电影小史。
戏曲改革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什么可以改什么不可以改,都大有门道。我们循着戏曲电影的足迹,恰恰可以看到老电影是怎么成功的,新电影是怎么堕落的。
剧本整理
由于电影的投资更大,创作者更多,也有着更广泛的受众需求,电影版的剧本和舞台版相比,一般要精致一些。
1980年代马金凤老师主演的《花枪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和舞台版相比,电影中不再出现罗艺的再婚夫人秦氏和秦琼等人物,更加突出了罗艺和姜桂枝两人的故事。这是一个重大改动,整个故事更加紧凑,而且也顺势避免了古代多妻问题带来的尴尬。同时,电影加强了程咬金、罗艺、罗成,以及尤通、史大奈等人物的刻画,整体上喜剧色彩增强了很多。因此,电影版不是舞台版的重复,而是精炼与升华,让人更加百看不厌、常看常新。
《花枪缘》的传统戏原名叫《对花枪》,这里改个名,就有点碰到文化人的意思了。类似的还有《老征东》改名《穆桂英挂帅》,《寇准背靴》改名《背靴访帅》,《李天宝吊孝》改名《李天宝娶亲》,后来又有《老子儿子弦子》改名《我爱我爹》。从效果来看,观众对于这些改动,有的接受度高,有的接受度低。但电影改编版对于原剧本来说基本上都有再造之功,1960年代和1980年代的戏曲电影都是很经典的。
另外,像《朝阳沟》《人欢马叫》这样一批现代戏,基本上是重新创作的新剧目,剧本的工作就更重要了。今天不再上山下乡,但栓保娘的形象仍然那么真实;今天不再有生产队,但吴大叔“那时节无房又无地”的感叹仍然那么扣人心弦。这些剧本经得起长期考验,真是力透纸背之作。
表演重塑
戏曲电影相对于舞台表演有一个独到之处,就是可以借助很多剪辑特效,提高观赏性。
在电影《七品芝麻官》的按院一折中,就使用了镜头技巧表现其跪拜高官的过程,突出了唐成官职之小,以及官大一级压死人的气氛。这比舞台表演要生动,我每次看这段的时候都会联想到电视剧《西游记》里面孙悟空上天受封弼马温的镜头。
在电影《李天宝娶亲》中,张忠实“满天乌云风吹散那一段”,巧妙利用了房间的布景,好像让每句唱词都有了着落。在表现他的慌张时,“转一圈转两圈”的唱词配合了一个俯拍的转圈效果,十分滑稽。
在电影《花枪缘》中,使用了水中倒影表现姜桂枝忆往昔,又用镜头切换直接插入年轻时的种种。在电影《樊梨花》中,用特效让樊梨花头像出现在灵堂排位上,体现薛丁山的意识恍惚。电影《白奶奶醉酒》通过音效,把白奶奶回忆往事的几句唱处理成回音,与现实形成反差。这些效果也都是舞台上所无法呈现的。另外,拍摄戏曲电影时,唱段都是后配音,也有的是他人配音(比如《樊梨花》),实现了最优视觉与最优听觉的组合。
因此,戏曲电影的一点优势,就是让故事更生动地呈现出来,与原有的戏曲表现力相得益彰。
唱词优化
戏曲电影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相对于传统剧本来说,唱词更加规范。
地方戏曲本来就是通俗艺术,艺人们口口相传学戏、演戏,很少人对唱词精雕细琢。比如说有一段“出北京放罢炮三声”,还有唱炮六声,往复唱好几遍你也不知道是几声。对舞台版表演,尤其是乡村露天大戏来说,这很有好处。只要听到出京的事情,内容交待就成功了,不担心听漏什么东西,主要是轻松享受唱腔。因此这种相对粗糙的风格是有利于观众理解的,太精致的唱词反而容易让人遗漏信息。
但是电影不一样,观众视听接收都很有效,如果唱词啰嗦,就会显得累赘,听起来不耐烦。戏曲电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相对来说,每句词都实实在在,更加紧凑,容易出名段。另外,“玉葬金井” “金瓜钺斧”这一类偏文言的词,在传统唱段中有的已经跑偏了,发什么音的都有,而电影版客观上做了整理,有利于更好的传承。电影《背靴访帅》中寇准的一段唱“西风急斑竹摇如泣如诉”,我觉得改的比较成功。和原唱段“下朝来一边走一边长叹”相比,逻辑更加清楚,除了表现对奸佞的控诉,也表现了寇准个人的抱负。
当然,改唱词也不都是好处。也许是出于某种考虑,《包青天》里面删除了包拯见皇姑那段唱,《程咬金照镜子》里面删除了“程咬金八字不好命真苦”那段唱。简化掉了优质唱段,十分遗憾。
现在豫东地区有很多广为流传的戏,唱腔非常经典,在群众中扎根很深,比如《刘墉下南京》这样的大戏。个人浅见,如果这出戏能有机会拍成电影,在保留原有唱腔的韵味的前提下,在剧本和唱词方面略微升华一下,恐怕会大大推动豫东调在中原地区的传播。
乐律革新
戏曲电影的另外一大贡献,就是乐律设计有了突破。
在戏曲作品中,改革唱腔原本是一个很犯忌讳的事情,改的不好就是偷鸡不成蚀把米,贻笑大方。但可贵的是,有一批优秀的创作者和常香玉、马金凤这样的大师一起,让戏曲百花园有了新看点。《朝阳沟》是这方面的最经典的一个案例,成功融入了新的元素,出现《朝阳沟好地方名不虚传》《亲家母对唱》等脍炙人口的唱段。现代戏之所以是现代戏,不是因为讲了现代的故事,而是因为表演生活化和唱腔通俗化,这是《朝阳沟》给豫剧现代戏树立的典范。
在电影《花木兰》中“自那日才改扮乔装男子”那一段,则是常香玉大师的得意之作。这段唱腔是常香玉吸收兄弟剧种的因素改编而成,在情节中恰合节奏,十分出色。电影《人欢马叫》中,“宽他爹你个老东西”一段,则更是融说于唱,融唱于说,精彩至极。电影《花枪缘》中“二贤弟快回山寨去”一段对唱,也是一段散板,十分俏皮。
再有,这些戏曲电影的片头音乐、背景音乐、间奏也都是至为经典的作品。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出来片头听一听。
辉煌再续?
十分期待戏曲电影的辉煌能够继续谱写下去。
然而2000以来的戏曲电影作品,不知是资金上的原因,还是观念上的原因,殊难令人满意。比如李树建老师的《程婴救孤》以及类似作品,基本上相当于把舞台表演搬到电影里面,看不到前述四点的任何一点。同时这些作品更像一人的独角戏,看不到行当斗艳,看不到流派纷呈,与经典差之万里。再比如《任长霞》《常香玉》这类电影,看不到现代戏的通俗化特点,有造作之感。金不换老师的芝麻官系列略好一些,但也因为剧本粗糙、配角不入戏而打了折扣。另外一个问题是,很多剧目里面的乐队被改坏了,钢琴这样的西洋乐器大行其道,却听不到梆子响了。梆子戏没梆子,你玩儿我呢?
但愿戏曲界的演员们能和优秀导演、编剧、作曲们一起,打破门第之见,不求量多,只求戏好,再为广大戏迷推出好的戏曲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