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最近,李小璐因为发表了一段超劲爆的跳舞视频再度被上热搜。有嘲笑她从明星沦落为网红的,有支持她追求自己的兴趣,有cue她不用自己带孩子,可以装少女……
尤其是因为她和pgone跳舞的劲爆视频爆出后,她更是被千夫所指。是非曲直我不清楚,也不是当事人,也理解不了明星的生活。可是,如果我们细看《爸爸回来了》初播时,甜馨对待贾乃亮的态度:““爸爸,你歇会儿吧”,还有贾乃亮想亲女儿被甜馨躲开的表现。而他在节目中也不知道尿不湿的正反面,不知道如何冲奶,从而可以推断在甜馨两岁前,贾乃亮是很少参与照顾孩子的。
而且李小璐也曾在节目中暴露自己孕晚期后,贾乃亮就不在身边,为了挣钱养家进剧组了。尤其是生娃后一个人照顾新生婴儿,操心家务,觉得自己被忽视。很多人说李小璐矫情,有保姆……可是,生过孩子的妈妈都知道,怀孕后本身内分泌失调,生娃后身体的突然失衡,就会加重新妈妈的情绪。这时候最希望的就是老公的呵护和理解,可是一个忙于事业的老公,两人的婚姻自然岌岌可危。
今天,我只想从李小璐成长的童年,来谈谈孩子的童年的重要性。
缺失的童年,一生都在寻找童年
而李小璐3岁出道,从1984年《孔子青少年时代》、1985年《小岛》、1986年《我只流三次泪》,《牛郎寻织女》,1987《柏油马路上的战争》……17岁就凭借出色的演技和明亮的少女特色斩获金马奖影后。因超高的人气,备受瞩目的前途,她还一举夺下最可爱的“金鹰女神”的桂冠。
可谓星途坦荡,片约不断,可是光耀的背后是缺失的童年。一年一部的片约,对于原本天真可爱的孩子来说,只能说是高强度的奔波和努力。在三四岁的孩子自由自在玩耍的时候,她却在按照导演的要求表演;在同龄的孩子哭泣时候,她却在表演哭泣和伤心……
作为大红影星张伟欣和导演李丹宁的女儿,从小就锦衣玉食,但常年累月的拍戏对于大人来说,都是拼命,何况一个三四岁的孩子。而她也在微博上诉苦时讲道:自己9岁时拍电影,长途跋涉进村取景,深一脚浅一脚地踏在泥泞的路上……拍戏的辛酸可想而知。
反观李小璐的妈妈张伟欣的演艺生涯,也是一辈子奔波在个人事业上。
在李小璐1岁时,她拍了 《飞来的仙鹤》并获得文化部优秀故事片奖;1983年也就是李小璐2岁时,出演电影《乡音》并荣获第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 ;1985年也就是李小璐4岁时,凭借主演的影片《良家妇女》获第25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最漂亮的女明星奖……
而在80年代后期,她更是把年幼的女儿安置在爷爷奶奶家,放弃如日中天的演艺事业,以33岁高龄出国留学,学习文学。如果从个人追求上说,她的妈妈是一个勇敢、有个人志向的人,从只身闯国外到打下自己的商业帝国,成为跨国公司成为ceo。她的一生都很励志!
可是父母励志荣耀的背后,是李小璐缺失的童年。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说过:“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而李小璐的前半生都在缺失的童年中度过,自然体会不到童年的任性和自由。她把童年用于嘻嘻哈哈的时间用于拍戏,把童年任性撒娇的时间用在演戏……童年原本是和父母单纯地玩耍、嬉闹,原本是无忧无虑的最快乐的时光,原本是肆意撒欢的时光……
可是李小璐的时间都留给了拍戏,留给了舞台,失去的只能是自己的未来和真我。
爱孩子,就把童年还给孩子
为人父母者,都想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和教育环境。所以,不断会有人打着“我为了孩子”的旗号去挣钱养家,却唯独忽视了孩子。
当然,我不是提倡大家都辞职陪伴孩子,不要有自己的事业,毕竟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我只是希望我们做父母的,不论工作多忙,都记得关心关心孩子。哪怕出差在外,给孩子打电话关怀孩子。在回家后,拥抱拥抱孩子,心无旁骛地陪孩子玩耍几分钟,给与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孩子的童年有且仅有几年的光阴,而童年也是他们建立自己的内在秩序,发展自我的关键阶段。他们从不会说话、不会坐、不会爬到会走路、有自我意识,有伙伴需求,他们在不断发展着自己的内在需求来满足自己的精神成长。
如果我们为了自己的期望让孩子懂事、听话地做超于童年的事情,孩子们就会在成长中迷失自己。因为他们没有在童年的时间建构自己的内我,只是活成了父母的期望。他们就会在长大后寻寻觅觅地寻找自己的兴趣。
我想起了2008年奥运会上的女孩林妙可,原本清新可人的外表,大气的表现,在奥运会后成为炙手可热的童星,迅速成为大众的焦点。
而且开幕式音乐总监陈其钢在采访中讲道:林妙可在在形象、内心感觉、表情等各个方面都是要无可指摘的出境形象。
可是,林妙可的妈妈却让孩子放弃了学业,并且成为女儿的经纪人,带着9岁的她奔波在演艺道路上。
尽管濮存昕曾在节目中告诫林妙可:说话要自然点,不要摇头晃脑的,要演戏也是长大后的事,不要太早踏入演艺圈。濮存昕觉得她是一个孩子,但是她太多太多的拍摄,太多太多的老师教她,我害怕这孩子不是孩子了。我就告诉她,说话自自然然的说话。这个孩子应该听一听,应该把原来自己的,已经会的那一套忘掉。然后她真的像个孩子一样,去上学去成长,你要再干表演,应该是高中以后的事。
可是林妙可和父母仍然坚持活跃在演艺圈内,结果是快20岁的大学生仍然还在摇头晃脑地装孩子。
孩子随我们而来,却不是我们的附属品,他们有自己的渴望和想法。爱孩子就把孩子的童年还给孩子,让他们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发展自己 ,建构自我。
写在最后
童星固然是荣耀,可是伤仲永的故事是前车之鉴。如果没有底蕴和内涵,再美好的烟花都只能闪耀一时。由于他们的童年缺少玩伴,加上不同的生长环境,长大后困恼他们最大的障碍就是认同感,很难向成人一样融入成人的世界。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经在书中讲道:从成年期开始,人除了完成自己本身的成长任务,其实还肩负着另一个巨大使命:去补完童年缺失的品质,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人。
而童年的遭遇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会用尽一生去弥补童年的缺失。
所以,对于李小璐的嘻哈风追求,希望我们多一些理解和谅解,她有她的自由和选择。如果能在自己嘻哈风舞蹈的追求上能弥补缺失的童年,找回童年遗失的真我,也算是人生一大乐事。你说呢?欢迎谈谈你对李小璐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