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战争早已成为各大电影的永恒题材,也常与死亡、伤痛、家国情怀联系在一起。但约翰·保曼导演却一反常态,以一种喜剧式的手法来描绘战争,以一个孩童的视角来看待战争,将这一恐怖事件变为一次狂欢的盛宴。
比如《拯救大兵瑞恩》《现代启示录》等影片,都是将战争的残酷描述得淋漓尽致。但《希望与荣耀》却在反衬战争的美好之处。虽以二战为背景,但血腥杀戮的场面却没有。好像这场战争就像一场梦境,一觉醒来却是又一个黎明。
主人公比利可以说是这场战争的“受益者”,没有流血牺牲的惨剧,只有新奇欢快的时光。德军的轰炸,变为孩子眼中的烟花晚会;防空洞的书声,变成同学们的游戏时刻;废墟上的弹片,变成男孩眼中的英雄梦想。就连学校被炸毁了,孩子们却丝毫不难过,反而感谢敌军的行为让他们可以放长假。多么充满童趣色彩的战争,其喜剧化的表现,让人不禁莞尔一笑。
炸学校是每个孩童儿时的“梦想”,但如今想来,却觉得越发后怕。后怕便是战争的内核,无论悲欢,其蕴含的绝不只是喜剧,更是对社会现象的讽刺。
比利与同伴:无规则的现实社会,激起孩童破坏的欲望。破坏背后,是父母管教的不作为。
《荣耀与希望》中主人公比利因为二战的缘故对榴弹片产生了收集的想法,又在废弃房屋中碰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从此比利的生活便是与他们一起玩耍,在废墟堆中寻找“弹片”,并且大搞破坏。像砸烂废弃房屋的玻璃,门窗以及能看到破坏的物品,都成了他们快乐的源泉。而这种破坏的行为,刺激着孩童的神经,让他们的野性和破坏欲爆发出来。如果我们深入探究,此类行为又何尝不是青少年犯罪的雏形?
近年来,普遍高发的青少年犯罪成了人们叹息的事实。像校园暴力,抢劫甚至是一些违法行为。其背后,都是家长对孩子的不作为和无规则的认同。就拿校园暴力来讲,打人者得不到应有的惩罚,总以一句他还是孩子就草草了事。这种无规则的社会形态,所衍生出来的破坏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直到某些特大事情的发生,才悔恨不已。
更别提现在的小学、初中生,在路上脏话连篇,抽烟打架,甚至勒索钱财。那种刺耳的脏话和不堪的行为让人很难想象他还只是个孩子。
就像影片中的比利只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孩子。在一次找弹片中,被另一群孩子所“绑架”,还将比利当做现实社会中的“间谍”。如果比利不说出口中的秘密,他们就会将子弹打爆,穿透比利的脑袋。虽然是以一种喜剧的手法拍摄,但其中罪恶的想法已经让人背后生寒。
更别提比利加入这个群体之后,也开始变得更具有破坏的欲望。他们打砸房屋中的一切,还要求一名女孩满足他们的某种臆想。可见此时的性质,已经从孩童的玩闹,变成一种无规则的破坏和超脱年龄的野性。
而当比利的父亲回来时,比利骄傲的带着父亲参观他的秘密基地。比利在里面上蹿下跳,踢掉障碍物,从房屋中一跃而下。比利的父亲为此感到深深的自责,他想象不到他离家的这段时间他们竟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
看看这些孩子现在变得多野,还有多恩(比利的姐姐)16岁就跟士兵混在一起。
影片中的鲍林一家,无疑是这场战争最大的受害者。鲍林的母亲在轰炸中不幸身亡,比利及其同伴得知这个消息后,好像听到了什么不得了的事情。他们争相传递消息,好像以此为乐。为了求证,还刻意跑上前去询问鲍林:是不是你妈妈昨晚死了?
直白的问句像一把刀子插进鲍林的内心,完全不顾及当事人鲍林的感受。此类行为何尝不是父母管教的不作为?正所谓“打人不打脸,说话不揭短”。一个肆意揭露他人之短,以伤害他人为乐的人,其家庭教育的缺失可见一斑。
如果是在规则社会,这样的行为早就被父母制止,甚至孩童也很难问出这种话。但当时的英国处于二战时期,社会环境极不稳定。多数成年男子奔赴前线,造成父亲这一角色的缺失。以至于社会形态趋向于无规则演变,话语和行为也让这群孩童变得更具“破坏性”。而这股破坏欲的本质,便是父母对孩子引导的缺失和对孩子教育的不作为!
视角差异:成人视角下的残酷战争,孩童视角下的新奇梦境。
二战爆发后,作为父亲的克里夫是悲观的。他年轻时曾参加过一战,见过战争的残酷,更明白战争对于一个家庭意味着什么。但作为孩子的比利却是乐观的,他心中的英雄梦也因这场战争而点燃,那些新奇的物件让他的心中出现了多重的欢乐。
在小主人公比利眼中,这场充满血腥与残酷的战争,与其说是一场关于恐怖的回忆,不如说是一种另类的自由。战争带给他许多未曾见过的新奇之物,像榴弹片,漂浮在天上的防空气球,来自异国他乡的士兵和跳伞的德军飞行员。这一切的新奇之物,都让他的世界开启了新的大门。
弹坑、废墟、组织让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开始感谢战争。他们在弹坑中跳跃,在废墟上攀爬,甚至对侵入他们领地的“敌人”也进行了驱赶和战斗。这些新奇的故事,让比尔的夜晚也变的奇幻起来。他开始梦到自己参军,驾驶飞机与敌人进行战斗,俨然像一个合格的战士。
著名家庭问题专家史蒂夫·比达尔夫曾在《养育男孩》一书中写道:6-13岁,是男孩成长的重要时间段,他们学着成为一个男人。一旦到了这个时间段,男孩会突然长大,幻想自己成为英雄与坏人战斗。他们还会刻意的模仿父亲和其他男性,以求做一个他认为更好的男人。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比利的梦境是奇幻的,他在学习父亲克里夫。对于比利来讲,战争就是一个盛大的节日,有烟花(炮弹轰炸的光亮),有礼物(榴弹片)。如果说孩童视角下,战争等于新奇和欢乐,那么成人视角则变得残酷。
比利的父亲参军前,听到广播就心头一紧。更别提回家探亲后,比利变得更野,多恩16岁就跟士兵混在一起。旁边街道早已被炸成了废墟,整个大街上杂乱无章。作为父亲,责怪自己失职的同时,又憎恨着战争。虽说两者视角的不同,但讽刺的社会现象则是相同的。皆是以一种喜剧手法,描绘年龄差距下的不同视角。
就像当今社会,父母教育孩子,总是以自己的视角看待孩子的问题,殊不知这种错误的做法只会引起孩子叛逆的心。就拿功课为例子,两位数加两位数,在父母看来这种简单的题实在不应该错,便开始打骂。但在孩子的视角里,他还只是一个几岁的孩子,才刚刚接触这门算法。
有句话说的好:要用孩子的视角看待孩子,要用成人的思维分析孩子。如此,才可让家庭教育变得大有可为。
优雅与麦克:重温旧情的非伦理之爱,是理性胜于感性的自我约束。
这部影片虽定位为战争片,但片中爱情的因素才是这部影片的主流。它不同于其他战争爱情,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刻骨铭心的爱恋。只有一种调侃的喜剧口吻,仿佛在讲一件平淡的家常往事。
就像优雅和麦克的爱情,两人都是有家室的人。优雅是克里夫的妻子,而麦克是克里夫的兄弟。就是这样一段违背伦理的爱情,导演却将其设置的含蓄巧妙,以一种男女思维不同的模式,来揭示战争之下理性和感性的自我约束。
优雅的丈夫克里夫去参军后,麦克就承担起了照顾优雅一家四口的责任。从送孩子去澳大利亚未果再到火灾应急,几乎每个大转折,麦克都陪在优雅身边。但同时,麦克的陪伴是理性的,优雅的爱情是感性的,两人虽互有好感,但思维的不同造成相对的自我约束。
麦克和优雅在火车上时,优雅回忆起年少时。近乎抱怨式的说麦克不懂得把握,现在自己已为人母,当初为什么要选择沉默?而麦克理性的解释,却让优雅觉得像个借口。
优雅:你和克里夫那时候形影不离,他一直追啊追,我一直等啊,等啊,希望你说一句公道话。
麦克:他有工作,我没有,我不能,做事得有分寸。
优雅的潜在含义是希望麦克说追自己,也就是“公道话”。但麦克觉得自己没有工作,不配得到这份爱情,所以眼睁睁看着优雅和克里夫在一起。
当麦克送优雅一家回外公那里去住时,优雅给麦克轻轻的别上了一支花。希望麦克对她说点什么,随便什么深情的话都好。
优雅:要是没有你,我该怎么办那?
麦克:也许房子不会烧掉。
麦克理性的回复,让优雅的笑容一下没了,两人最终的爱情红线也因此被剪短。
心理学上有个效应叫古烈治效应。即为男女思维的不同,所思考问题的角度也就不同。也就是男人用眼睛恋爱,女人用耳朵恋爱。
就像麦克和优雅,虽然旧情复燃,但理性的麦克却选择用眼睛恋爱,即为我看到优雅已经结婚,身为人母。而优雅却在用耳朵恋爱,即为我希望听到我想听到的,哪怕是几句无关紧要的情话。
可以说导演在此处的情节设置很巧妙,以一种喜感的态度,来看待战争之下的爱情视角。虽有爱意却不违反伦理,虽缠绵却不违背本意。而男女思维的不同模式,也将这种理性或感性的爱情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上——爱情是自由的,但生活是约束的。
总结
《希望与荣耀》以其间接的战争故事,来描绘二战时期英国大众的日常生活。没有想象中的紧迫与恐慌,只有一种温情的态度和细腻的人性。而背后所蕴藏的社会现象,实则是对当时大众的讽刺。不作为的父母,却为孩子的变化感到自责;嘴上说着感同身受,却依旧用自己的视角看待事物;埋怨对方的不解风情,却不知感性和理性差了一座山河。
战争改变着人们的教育、视角、思维,但同时又解放了人心底的束缚。就像如今的肺炎,初谈时,人们是恐慌,害怕。但如今反而有一丝喜悦:延长的假期,通畅的交通,简单的生活。当肺炎过去,我们再去回忆,一定会有一丝怀念。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想再来一次肺炎,而是这种无束缚的自由让人感到珍惜。
战争也是如此,虽后怕,但经历过战争的人深知生活的美好。就像那句网络流行的话:这一年,仿佛所有的人和事,都在教你学会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