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警官之妻
——实验的原理
拍摄《警官之妻》的导演菲利普?格罗因来自德国,算是一个银幕新丁。他出生在1959年,念书的专业是医学和心理学。1986年,他开始拍摄电影,自己也做一些小小的表演。在《警官之妻》之前,他拍摄了5部电影,类型从言情、喜剧、警匪、惊悚不一而足。2005年,他拍摄了纪录片《大宁静》。这部电影讲述的是法国一个修道院的故事,这个修道院里,人们几乎不说话,行动也极为缓慢,安静到人们可以听得到安静的声音。这部影片高度概念化和抽象化,为菲利普?格罗因赢得了不少的荣誉,也为他拿到了圣丹斯电影节的评审团特别奖和欧洲电影奖的最佳纪录片奖。
《警官之妻》走的也是概念化的路子,但在情节上却是一部非常简单的电影,主角是一个男人、一个女人和一个孩子。故事发生在公寓里,时间是星期天。这是一个年轻的家庭。不断的爱的付出,最终能塑造一个叫做“人”的东西。这个家庭里的男人是一个警官,在当地的警察局工作,妈妈没有工作,她把全部的时间都放在了照顾孩子身上。当丈夫开始对妻子不满并施以暴力的时候,我们能看到,这个女人是如何用爱和无微不至的照顾去消除家庭暴力对孩子的影响的,让孩子的心灵不受创伤,并且自由成长的。
《警官之妻》讲述的是爱的操行和人性阴暗面的故事。对于影片来说,菲利普?格罗因的实验的性质非常明显。以往的影片中,到处都是纸张和文字,令人很烦,所以他想拍摄一部没有纸张的电影。换而言之,这部电影没有剧本,只有一个孩子和一个家庭。这部电影正是因为简单才那么有趣和珍贵。两条故事的主线完美地在一起上演,互相发展、互相制约。影片中的妈妈,克里斯汀娜,用爱为孩子撑起了一片天空,而他的爸爸乌尔却几乎要毁了克里斯蒂娜。一个人被创造了出来,而另一个人则行将被毁。就是这么简单。作为一个人,你能感受到什么?感受到死亡、消失的那种感觉?其实,这部电影说的就是这个。这虽然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却没有一个简单的回答。而且,在我们的有生之年,我们都要去考虑这样的生死的问题。好的问题是不需要答案的,所以导演就用了这个故事、创造了一个家庭来表述这个问题本身。
影片拍摄的时候,没有剧本,没有限制的东西,一切都在顺其自然。影片中的演员都很棒,尤其是那个小女孩,以及两个主演的发挥,没有任何程式化的东西。整个剧组都最小化了。在这种电影拍摄的实验和人与人相处的实验中,拍摄电影所带来的情感体验第一次超过了影片成品带给人们的情感体验。这部电影是说什么的?是说爱的操行的。所有人都是从小长大的,是爱把我们塑造成了现在的样子。人们以前是一个孩子,现在是一个成人——电影中的每一个时刻,都是人们所经历的内容。
不过,在影片本身和影片的摄制过程的给人的美学感受之外,整部影片的观影过程却是难以令人接受的,这部影片的时长接近3小时,又被导演发疯似地分成了59个段落,而每一个段落有没有明确的标注和标志,标题就是简单的“段落开始”和“段落结束”。不明就里的台词、奇奇怪怪的人物和故事,是是对人们观影的耐心的一次极大的考验和挑战。这样的一种尝试和实验,让影片充满了个性。当然,与此同时带来是某种拒人千里之外的“距离感”和“隔阂感”。有人认为,这是一部名不副实的电影,而且还分成了那么那么多的段落,有些令人不明就里。还有人认为,影片放弃了情感上的体验和真挚,转而转向了技术性的层面。影片三个小时的片长,着实是对观影的耐心的一次考验。虽然说影片设计的情节,颇有些精妙的味道,但是在情感上,却并不完整。这样的影片,哪怕是最有耐心的文艺片的影迷,也难以满意。不过,这部独具个性的电影的确拥有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影片中的情感带有哈内克的特色。每个镜头、每次表演、每个转折都令人流连忘返。
应该说,这是一部值得做文本细读和人物解构的影片。59个段落其实就是59种生活状态。段落与段落之间松散的联系和次序,使得这部电影拥有含义丰富的解读方法和情感体验。虽然说导演刻意而为之的“距离感”在某方面的确令人无所适从,但是如果用另一种关乎于生活,而非关乎于电影的节奏和眼光来看这部电影的话,影片所表露出来的另一种观影体验,绝对令人叫绝。换而言之,个性,为电影带来的是与众不同的观影体验。从作者电影的角度上来说,这是无可指摘的一部电影。如果说,仅仅以观影体验不佳来否定这部电影的话,那么难免有些井底之蛙和矫枉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