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这部电影,我记住了两个名字。一个叫燕子,一个叫陈路。
这么多年,看过无数令人感动的电影,而这么多年,最怕看见的题材电影,就是关于留守儿童及其家庭的,因为这样的电影,看完,我会感动,也会有很多感悟,但是,一个弱小的我,仅仅也只能捐出手里的余钱,我貌似只是蚍蜉撼树。
反而这些电影,呈现出的人物,是需要关爱和一种情感寄托。
《那些名字那些年》我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感情。
电影中有一个支教老师,由盛一伦出演,他的五官,总让人感觉到,一种严肃的认真,有些肢体语言,不需要化妆而是天生的,故事的开始,他乘坐这部电影中,唯一的一种交通工具—摩托车,来到这个学校,本应该谈好了价钱,到了地方,摩托车主改变就主意,编造了一个理由多要了些钱。
电影中,并不是只有展现了美好,也在窥探一些偏僻山村的陋习,不想过多的,指责这个摩托车主,我会有一些理解他,是为了生活所迫,但是很不耻这种行为,只为蝇头小利而毁了淳朴形象。
难怪,电影中,燕子的母亲刘梅,也是说了一句心里话“到哪个都是穷,还不如来城里做个穷人。”或许说,城里的穷人,对于农村来说,更有面子吧,我们何尝不是城里的穷人呢,仅仅是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比较高,让城里的穷人高人一等吧,由此可见,金钱的贫困可以改变,而一些道德的贫困,才是真的穷。
父母的离开,让村里的孩子,只有三种人可以依靠,爷爷奶奶、老师和朋友。
老人的爱,是一种恨铁不成钢
故事中,陈路因为惹了奶奶生气,声称不让她吃完饭,而她偷偷的拿了钱,去村口的小卖店,买了一包方便面,这让奶奶发现后,用路边的树枝打了她。
就这一个小小的事件,放在这个背景下,一点都不显得突兀,反而感受到老人的无奈,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去管教这个孩子,打骂和威胁似乎都不管用,恨铁不成钢吧。
老人的爱,更是一种无奈
陈路离家出走,在充满雾气的公路上,听见奶奶在路边喊她的名字,询问她去哪里,陈路也仅仅是回头,望了一下,眼含泪水没有回答,还是离开了。
看不见奶奶此时的表情,我想,更多是一种无奈吧,作为奶奶,他送走了孩子们去打工,离开这个家,看见孙女也是离开,或许只有离开,才是最好的结局吧,奶奶也不知道,学习到底能不能改变命运,但是知道,唯有离开,才是更好。
老师的爱,也只是叹气
“陈路同学,这几天没有看到你,我还以为你退学了呢”(一种很平静的语气)
好像,这种退学,已经习以为常,言语间并没有惊讶之情。
“不要再和那些染着头发的人,天天混在一起了”(老师语重心长,带有责备的训斥)
其实,我想说,染着头发男孩的不一定是坏人,老师的担心,也不是不无道理,很多,在这个年纪染头发的男孩,家中的管教都很少,真的害怕自己的学生被带坏。
正在上课,班里的一个学会的家长,来到班级,把她接走了,原来她要穿“百鸟衣”了,其实,就是在青春最好的年华,她要嫁人了。老师在讲台,长长的叹了口气“没有办法”
到现在,我还记得,我的高中是一个寄宿学校,大约在高二的时候,班里的一位女同学就辍学了,理由就是回家结婚,她的家也是一个农村的。
我现在还留着她的朋友圈,看见她还是笑容满面,时常会晒娃,透过朋友圈,我还是看见了她的幸福,有时候,电影里的悲情剧情,放在现实中,也是一个快乐结局吧,慢慢接受,慢慢成长……
陈路和燕子彼此依靠
“你想不想你妈?”
“都走那么久了,想有什么用……”
她们学会了接受现实,也成了最好的朋友,燕子想把参加合唱团的机会让给陈路,故意把歌,唱跑调,
陈路到处借钱,也被班里的同学,误认成了小偷,其实借钱的理由,是为了,帮助燕子的弟弟治眼睛。
班长时常会拿小偷,这个称呼来喊陈路,燕子气不过和班长打了起来,陈路也失手,把班长推到了楼梯下,此后陈路跑了……
这一段,很明显的看出来了,一种闺蜜间情义,也不难看出,陈路的逃跑,是一种逃避,或许这是从父母那里学到的,在外打工的父母,很少联系家里人,何尝不是一种逃避呢?
自此,二人走向了不同道路,燕子被支教的盛一伦,带到了城市,成了明星晏子,而陈路,继承了父母的职业“在外打工”
多年后,她们再次见面,燕子读起了那些名字,都是曾经借给陈路钱的同学,而这些名字的背后,就是成长。
这部电影,我们需要试着读懂,导演的内心,导演一直在收着,不想过多的表达,留守家庭生活的困难,更多的是在展现人们在困境中,得到身边人的帮助,那些帮助,可能微不住道,但足以,让处在困境无助人,改变一生。
我时常会关注小成本电影,因为,里面好多演员,和导演都初出茅庐,也没有大明星的参与,小成本的电影,真的会认真讲一个小故事,就像我喜欢名著,更怀念街边小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