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前几天,一个女性朋友发消息给我,说自己找工作又碰壁了。
“我一个优秀毕业生,绩点3.5+,奖学金,班干部,各种专业证书样样齐全,竟然输给了一个连四级都没过的男生?!”
我想去安慰她,却好像说不出什么合适的理由。
过分,确实过分,可这种现象又太过普遍,
以至于我们大多数人看到这种情况,都会下意识地说一句:
“现在社会就是这样啊,男女就是不平等的。”
可是在七十年代的美国,有一位伟大的女性,为了对抗这种公开的【不平等】,
拼尽自己的全力,打了一场跨越性别的战争,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电影,就是记录这位伟大女性和这场战争的故事,它就是:
《性别之战》
这位女性是billie jean king,七十年代全美女子网球冠军,获得过39项大满贯。
故事开始于一场比赛,king赢得了网球比赛的冠军,
然而她却在赢得比赛后,受到了极为不公正的待遇,
同为冠军的男性网球运动员的奖金是女运动员的八倍。
当king与她的比赛承办商一起走进俱乐部质问美国网球协会创办人jack kramer的时候,
kramer给出的理由是:
“因为观看男性比赛更刺激,更吸引观众。”
king立即质疑到:
“女子网球比赛和男子网球比赛,无论是在收视率还是现场观看,都是一样的火爆。”
这时,kramer漫不经心地说到:
“生物构造本如此,男性更快,更强,更有竞争意识,这些都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这场看似随意的争辩,却成为了改变king命运的起点。
为了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利,king与承办商一起组织了循环赛,并且包括她在内的九位运动员以一美元的象征酬劳签约参赛。
目的就是为了反抗女性在体育界遭受的不公平待遇。
此时,事情迎来了新的转折,退役的网球冠军boddy riggs在这些舆论中看到了赚钱的机会,
他主动提出了要与king打一场“跨越性别的战争”,
一开始king并不想迎战,因为她清楚地知道riggs的真实目的。
一场两个人在体育领域上的竞争,无法代表女性和男性在某项运动上的强弱。
然而,当澳大利亚的女性选手margaret court 输掉比赛后,
king意识到:是时候该终结掉这个以男女平权为幌子的名利表演了。
于是,她选择参加这场比赛,并且是代表女性去进行一场比赛。
并且,在接受挑战的那一刻起,就注定着billy jean king不得不赢得这场战争。
为什么说【不得不】?
因为king答应出战,就意味着这是一场代表性别的比赛,
如果输掉比赛,这就代表着她亲手葬送了刚刚萌芽的女权主义思想。
她背负着巨大的压力,每日坚持长跑,在操场上进行训练。
而boddy riggs呢?他仿佛根本没有将这场比赛放在心上,
反而是以各种戏谑的态度出现在媒体面前:
找一群身材火爆的少女造势;拿着煎锅打球;或者穿着裙子比赛。
或许在riggs眼中,他势必可以轻松地拿下比赛,而赢得比赛也不是最终目的,他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赚上一笔。
这也就反映了对于权利主体的男性而言,一切都只是一场游戏。
终于迎来了决赛的那天,三万多名球迷亲临现场,五千多万观众守在电视机前,
这可以堪称是网球史上最吸睛的一场比赛,也被称为网球界的【世纪大战】,
最终,billie jean king打败了riggs,成为了网球界的传奇人物;并且,她也成为了lgbt平权运动的先锋。
看完《性别之战》,给我最大的感觉便是:舒服。
很难想象在70年代,一个女性是如何顶住了来自舆论的压力,孤身一人奋战。
当她赢得比赛的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全世界的女性都在为她鼓掌欢呼。
众所周知,性别歧视已经成为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认为男性在生理方面优于女性的人比比皆是,
他们心安理得地认为女人就应该呆在家中做贤妻良母,职场上是男人驰骋的天下。
不论领导才能,不论待人处事,不论学位高低,只看【性别】。
这种根深蒂固的观点不会轻易地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
女性就应该心甘情愿地放弃追求平等的机会。
直到今天的社会,我们不得不承认,男性依旧是舆论控制以及权利的中心,
随便举个例子,大家肯定在朋友圈或是某招聘网站上看过类似信息:
某某集团招聘:海外外派经理,只限男性,本科学历,薪资xxx.
你问我为什么外派只限男性?
那大概是用人单位觉得女孩子只能呆家里照顾一家老小吧。
再来看看专门招女性的:
某某集团急招:行政经理,女性,已婚已育,形象好气质佳,学习大专,薪资xxx.
先撇开形象好气质佳不谈,要求已婚已育是个什么鬼?
我没谈男朋友,没生过孩子就不能做行政经理了?
是胜任行政经理这份工作需要谈恋爱经验还是育儿哺乳经验啊?
这些都是典型职场上存在的性别歧视。
不说别的,我们就谈谈自媒体,大家一定看见过某些公众号的推文:
“姑娘你别远嫁”“远嫁就是父母丢失的孩子”“女孩,你多陪陪父母吧”
原谅我实在不能理解这些编辑的逻辑,以及他们根深蒂固的性别歧视思想,
这都什么年代了,没准你母上大人玩微信,坐高铁,坐飞机比你还6,
难不成整天围在父母身边的才是好女儿?
最后,让我们回归到电影本身,不得不说《性别之战》真的是一个非常用心的电影,
无论是场景塑造,演员挑选,以及故事本身的讲述,
都极大程度地还原了70年代所发生的事件,
从电影开始king对同酬的坚持,再到她最终代表女性迎战,
观众们可以从点滴中看出来:这是一位女性的意识觉醒。
因此,这场网球比赛,并不是一个好胜或者为了利益的竞争,而是理性思考下的决定。
所以说,king不单单是女权运动的代表,也是勇气与坚持的象征。
并且,《性别之战》并不枯燥乏味,它的情节紧凑,全程笑点也十分密集。
就譬如一个亮点:在世纪大战开始之前,
king装扮成埃及艳后,被一群半裸的男性抬着出场;而对手riggs则是在一堆少女的簇拥下出场,衣服上还印着“sugar daddy”,翻译过来就是“干爹”。
所以,无论在趣味性或说教性方面,《性别之战》无疑都是成功的。
至于其中包含的追求“性别平等”主题,
只能用电影里的一句话概括:
终将有一天,我们会得到自己应该得到的,成为想成为的人,平等地追求爱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