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点击上方查看好喷友更多内容
《时有女子》里讲:
免我惊
免我苦
免我四处流离
免我无枝可依
我想,这首诗大概道出了一个人期盼的一生吧:不求年轻时的风风雨雨,但求老去的有枝可依。
可,又有谁敢保证,落叶一定会有归根呢?
也许你会说:人活着何必这么多愁善感,眼前的事情还没有解决,谁还有心思想着老去的时光呢?
因为有部电影,足以让你停下急促的脚步,留一些时间来审视自己——很多人看了都会不经意地幻想自己老去的生活。
这是一部不治愈,却很致郁的电影——《喜丧》。
导演:张涛
主演:郁凤云/王士兰
类型:剧情
地区:中国大陆
片长:108分钟
上映:2016-07(first青年影展)
《喜丧》是一部有关老人的电影,反应了当代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主人公是一位叫林郭氏的86岁老奶奶,她独自一人居住在一个不大的破旧房子里。但即便家里没有多余的一席之地,老人也要把收拾的干干净净的地方用来供奉最神圣的信仰。
而这美好的祝愿和祈祷,不是期盼自己老年多福,而是所有父母一生的愿望——只为了保佑儿女们平平安安。
老人还时不时地看看儿女们的照片:
如果看到影片的后面,这一幕幕仿佛是导演刻意埋下的伏笔,充满着无情的讽刺。
林郭氏摔倒了。
于是,腿脚不方便的林郭氏不得不依靠儿女,想着轮流住儿女家,度过晚年。但是,儿子却去了敬老院:
敬老院床位紧张,没有空床位,儿子只好——等。等着敬老院空出位子来,让自己母亲赶紧搬过去。
那林郭氏其他的孩子呢?难不成都同意自己的母亲人在敬老院孤苦到老?
对。他们都赞同老人去敬老院。原因便是——没有时间伺候她,还有的说,没有地方让她住。
但后面,二儿媳妇道出了要把林郭氏送到敬老院的根本原因:
那么事情就很明了了,老人在谁家,谁就要负责给看病,不让你我花钱的唯一方法就是把老太太送出去。
儿女们为了母亲聚集在一块,出现最多的字眼便是——钱:
同时,他们为了少花钱,劝老人最多的字眼便是——敬老院:
老人又能怎样呢?用她微弱的话语反抗?林郭氏在大多数时候,都是低着头,不言语,什么都不说。
林郭氏又在二女儿家居住时中风摔倒,导致脑神经受损,得了笑病(无端发笑),最后选择回到老家同二儿子住。老人时不时低着头发笑,让二儿子一家很反感:
二儿媳妇刚说完,二儿子就把林郭氏手中的菩萨夺过来摔了:
这一摔,彻底摔碎了老人最后一丝精神寄托。
敬老院终于有老人亡故,空出了床位。但在去敬老院的前夕,林郭氏怀揣着全家福老照片在老草屋内病逝了。
这里我不得不提一句,临终前,老人还在拜被儿子摔碎的菩萨像:
还在为并未替自己着想的儿女们祈福,保佑他们平安。
试问世间上除了你的母亲,还有谁,可以容忍你的所有过失和不敬,用一颗饱经风雨的心来深沉地爱你,而且这种爱,不求一丝回报。
按照农村的老风俗,儿孙们给林郭氏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喜丧,让她风光下葬,这也正切了电影的主题——喜丧。
中国文化中,自古便有“喜丧”一词:“喜丧”,“人家之有丧,哀事也,方追悼之不暇,何有于喜。而俗有所谓喜丧者,则以死者之福寿兼备为可喜也。”。
这大概便说,家里有人去世了,而死者是德高望重,福寿双全者;家族兴旺;年纪在八九十岁,这样的死者葬礼可谓喜丧。儿孙们就不会那么悲伤。会停灵三至五日大摆宴席,招待亲朋好友。
对传统文化稍有研究的便知,林郭氏的死,从年龄角度来讲,算是长寿而终,但并非称之为喜丧。因为,福称不上,喜称不上。
可从她子女的角度来讲,是不是摆脱了也可以称之为“喜”呢?且看这欢闹的葬礼:
导演张涛似乎在暗示一种伦理背后的深刻内涵。
平静甚至可以称为冷静的镜头语言,却在观影者的心中激起层层的波澜。伪纪录片的拍摄风格,却看得让人无比辣眼。
如果说《喜丧》真的刺痛到你内心的话,那便证明在中国,有多少位年迈的父母,在把分分秒秒的时间用来惦念子女的生活里,凄凉又不被理解地过着。
种种矛盾和无奈,在孝顺父母面前,只是虚无的借口。
最后,以一首诗来结束今日的感想:
我勇于直面生活的艰险
我不惧怕磨难与挑战
我一直很勇敢
起码,我一直假装着勇敢
但,请允许我在你面前
可以毫无畏惧地卸下尊严
在我渐渐老去的时候
依旧可以看到你珍惜我的容颜
我们一直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