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2019年12月30至31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以文学名刊《花城》杂志创刊四十周年为契机,播出了电视纪录片《花城》(上、下两集)。该片回顾了《花城》流光溢彩的四十年,追溯了《花城》与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同步的历史价值和文学意义,更遍访近四十位当代中国文坛大家,讲述他们的文学梦及与《花城》之间不得不说的深厚情谊。
这样的纪录片在中国文学界还是头一回。从一本文学期刊的角度,用中国文学的四十年切入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四十多年,审视当代文学的流变与走向,用文学的方式为祖国献礼,为新年贺岁,以文学的名义拉开2020年的序幕。《花城》播出后,王蒙、韩少功等受访名家给予“这是一部文学贺岁片”的美评,在广东文艺界更引起巨大的反响和热评。纪录片《花城》的背后,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和细节?南都记者与《花城》杂志主编、该片主创人员聊一聊。
有深度
《花城》与改革开放同行 文学作品为时代鼓与呼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序幕刚启,次年,一本大型文学期刊《花城》杂志在广州创刊,《花城》的诞生为中国文学打开了“南方窗”。《花城》兼容并蓄,不仅发表巴金、沈从文等众多名家作品,也是青年作家成长的园地。王蒙的“新疆岁月”小说,大多发表在《花城》,路遥的心血之作《平凡的世界(第一部)》首发《花城》,还有外国文学、港台文学、先锋文学……《花城》弄潮逐浪,与改革开放同行。
纪录片《花城》的开篇,徐徐铺开一幅花团锦簇的南国春光,浪潮拍岸的震憾画面,用一张张雕刻着时光感的《花城》往期经典封面,和诗一般的讲述语言,把观众带入《花城》大气磅礴又温婉深情的40年风雨历程中。
导演温晨讲起做这个片子的初心:“从当下来讲,文学蕴含的积极意义,可以有效抵御快餐文化、信息碎片化。物质的丰盈恰恰需要文化的结合,我们要反映更多代表时代风尚、价值取向和民族风骨的东西。《花城》作为纯文学期刊‘四大名旦’之一,它以文学的视角,记录和反映时代,文学作品为时代鼓与呼,这是《花城》非常可贵的一面。”
“我们表现《花城》所追求的文本探索,她所秉持的对纯文学的坚守,和做先锋文学的续航者,这也是一种改革和创新。新的生活面貌必然需要一种新的表现手法,文学是与时代同呼吸的,《花城》承担起这个责任,首先在于她有这样的理念。《花城》率先发表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那样传统写法的小说,又包容具有创意实验的写作手法,包括王小波、海子等的作品,这不仅是一种眼光,更是一份责任。《花城》自觉站在了中国文学守正创新的一面,善于也乐于推出新人,体现了文学初心。这些都是片子里的精华与内蕴。”温晨说。
《花城》杂志主编朱燕玲对央视团队的制作表示佩服:“他们找到一个很高的视点,将《花城》的发展嵌入到整个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中去考察,具有宏观眼光,很大气,调性也很纯粹。”她说:“通过这样的梳理让大家知道,任何事物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它是历史的产物,众人合力的产物。时代造就了文学,造就了一本文学期刊,造就了作家。”
有温度
他们与《花城》的深情厚谊 一个时代的文学记忆
四十年的时光在《花城》雕刻出炫目的光芒,储存了波澜壮阔的文学记忆,许多在《花城》首发的作品也在文学史上留下重要的地位。纪录片《花城》历时三个月,走访了十几座城市,深入采访了近40位当代中国文坛大家,与《花城》关系密切的作家、诗人和评论家:王蒙、莫言、贾平凹、张抗抗、李敬泽、吉狄马加、邱华栋、韩少功、阿来、潘军等。
路遥、王蒙、莫言、毕飞宇、阿来、马原等作家与《花城》的故事,都是该纪录片中最生动丰满、最泪点密集的片段之一。
莫言在片中回忆他参加“《花城》笔会”时的动人情景:“每天听到女人们穿着木拖鞋在青石板路上奔跑,发出清脆的声响,这里真是花城,《花城》这个名字起得真好。”他还忆述自己有一回生痔疮,却仍趴在床上写出轻灵明快的小说《父亲在民伕连里》,正是首先发表在《花城》上。温晨说,莫言在采访里说了许多,故事都特别生动,节目所限未能全部呈现。
毕飞宇在片中说,《花城》给了他一个出生证。当他的稿子一篇篇被退回时,他把中篇小说《孤岛》寄给了《花城》,他收到一封薄薄的回信,来自《花城》编辑朱燕玲,她决定推荐这篇小说。拿着这封信的毕飞宇,表面平静如水,内心波澜起伏,他一个人独自走过传达室、走过足球场,信一会儿拿出来看看,一会儿又捂在胸前,一直走到天黑。毕飞宇形容“她(朱燕玲)是第一个在黑夜里,向我伸出手的人”。
阿来,也是深得《花城》厚爱的先锋作家之一。阿来在采访中透露,他在上世纪80年代把自己以前写过的东西全烧掉,想重新出发,停了一年多两年,一出手就是《尘埃落定》。但在写《尘埃落定》的过程中,屡次被说出版不了,其间他写了一部中篇《行刑人尔依》,把藏族地域的独特文化和生活图景描绘得栩栩如生,《花城》慧眼识珠发表了。那时阿来还在阿坝的深山里,《花城》编辑部好不容易才寻到他。后来《尘埃落定》获得了茅盾文学奖。
感念《花城》的,还有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获得“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的王蒙。王蒙在《花城》也留下过长长的创作足迹。温晨说,王蒙在采访中讲了许多他在新疆伊犁插队生活工作的经历,“他住在一个农民家里,这时来了两只燕子,新疆人说:‘你住这里来燕子了,说明你是个好人。’王蒙一脸茫然,因为一下子从北京到新疆,语言、文化不通,他有一种惶恐之感,但他很快融入到新疆的老百姓中,这是一个作家对社会的责任和对人民的情感。”在新疆八年的生活和观察,王蒙写下《这边风景》,在《花城》率先发表了。“他还深深记得,那时《花城》的编辑来串门,问他‘你有什么能发表的’,他想起来了,从储藏室的顶端,尘土飞扬当中,拿出了厚厚的一沓稿纸,编辑细细整理出来,发表了,正是《这边风景》,后来为他赢得了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还有许多许多,纪录片《花城》中温情呈现的故事,或未能尽录的动人片段,这些作家们回溯了他们在《花城》走过的足迹,讲述他们与《花城》的深情厚谊,更立体呈现了中国文学的创作现场,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史素材。
有热度
王蒙、韩少功盛赞 “这是一部文学贺岁片”
纪录片《花城》播放后,引起广东文艺界的热议。王蒙、韩少功等受访的著名作家给予“这是一部文学贺岁片”的好评,作家梁鸿称赞此片为“大手笔”,《“雅马哈”鱼档》作者章以武赞誉该纪录片拍得十分成功,不仅书写了《花城》的光辉历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广东改革开放的历史,颇具文献价值。广东作协党组书记张培忠对此片的播出称赞不迭,认为这是广东文学界的骄傲。
资深媒体人王实评述,这样的纪录片似乎文学界还没有过,这是一个行业的微观史料,一本杂志的历史纪录,其价值和分量等同于文学的史记列传,更何况这是一本在现代文学领域如此重要的杂志,一本近四十年来伴随我们成长、记录文学与心灵历史的杂志。
《花城》老作者、路遥和海子生平研究者姜红伟感叹跟随纪录片和《花城》回到文学年代;青年作家段爱松从自身角度出发,盛赞《花城》纪录片不仅呈现了中国先锋文学重镇《花城》杂志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独特引领,还多角度多层面展示了中国人对时代发展和精神世界的深刻探寻。更为重要的是,今天的《花城》,依然以其强大的文学坐标力和卓越的文学创造力,吸引着广大读者和作者。
《花城》杂志主编朱燕玲对南都记者表示,纪录片《花城》从筹备到播出只有三个多月,在史料几乎空白,第一手资料更难寻找,当事人有些故去了,有些早已失去联系的情况下,摄影组尽量采访到能出镜也愿意出镜的人,梳理了一本文学杂志的创刊和发展轨迹,解读了它和整个中国文学发展、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关联。《花城》流光溢彩的四十年,是中国当代文学喷涌壮歌的四十年,也是广东经济飞速发展的四十年,用一部纪录片,切中文学与时代,折射社会历史的深刻变革与人民价值观念的改变,展现出中国人四十年精神追求与文化审美的变化,非常具有意义和价值。
采写:南都记者 蔡丽怡
实习生 邱淑平
“他们(央视拍摄团队)找到一个很高的视点,将《花城》的发展嵌入到整个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中去考察,具有宏观眼光,很大气,调性也很纯粹。时代造就了文学,造就了一本文学期刊,造就了作家。”
——《花城》杂志主编 朱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