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是人吃人还是礼教吃人?
《河童》与《野火》中的“吃人”对比。
谈到《狂人日记》的写作缘起时,鲁迅在给好友许寿裳的信中说:“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此种发见,关系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其实不读《通鉴》,在其他正史乃至一些野史、笔记中也很容易找到“吃人”的记载,这是不待于鲁迅去发现,我们自己就可以了然的。然而鲁迅为什么说“此种发见,关系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呢?这是因为他发现的不仅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吃人”,也是医学意义上的“吃人”,更是伦理学乃至社会学意义上的“吃人”。
1.1
相同点
1. 通过“吃人”的描写揭露了人性的自私
对人性中丑恶面的揭露与抨击贯穿芥川作品的始终。《鼻子》批判了围观者的利己主义;《罗生门》揭露了人类在利己主义主导下的内心丑恶。《河童》中对“吃人”的描写也不例外,他们“吃人”的目的无非是为了使自己的统治更加稳固,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野火》中的田村虽然一开始人性尚存,但是面临饥饿、死亡的威胁,最终还是选择了吃人以活下去。是饿死还是放弃自己的良心?在这道选择题面前,田村最终选择了后者。这一描写不由让人想到了《罗生门》中的家将。他们都在利己主义的影响下,放弃了对良心的坚持,走上了“吃人”的道路。
2. 对“狂人”形象的运用
在《河童》中,作者通过“狂人”之口向我们叙述了一个丰富多彩、与人类社会大相径庭的河童世界。通过对这个世界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哲学、艺术、宗教、生育等问题的思考,尖锐地指出人类社会与河童世界一样存在着“吃人”现象。《野火》的主人公原本是个普通的士兵,可是在战争中经历了种种磨难,特别是看到战友吃人并且自己也同样吃过人肉后,最终成为了精神异常的“狂人”。不同的是,芥川笔下的“狂人”想要逃离“吃人”的社会而闯进了河童国,而《野火》中的田村却因为战争陷入了“吃人”的绝境,最终变成了“狂人”。
3. 将“吃人”作为深化批判主题的手段
晚年的芥川饱受病痛的折磨,并且还要肩负养家的重担。残酷的现实生活使他能够亲身体会到当时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对资本主义制度“吃人”的本质进行无情地揭露和批判。大冈升平曾加参加过战争,并且有过被俘虏的经历,这些经历使他能够认识到战争的罪恶,从而成为他创作批判战争文学的素材源泉。
1.2
不同点
1. 描写的侧重点
芥川并没有详细地描述河童“吃人”的过程,而是通过“我”与河童资本家噶尔的对话,描述了河童世界中的“吃人”现象,进一步指出人类社会中同样存在“吃人”的现象,并且比河童世界更为严重。大冈则详细地描写了田村所处的环境,对吃人的犹豫以及吃人后的自责等。这是由两部作品主题的不同造成的,芥川的《河童》表达了作者对宗教、哲学、艺术、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反思,“吃人”描写不过是对资本主义制度批判的一个方面。大冈在《野火》中想要表达的是战争对人类肉体、精神方面的摧残及人类在极限环境中的心理变化,因此,对“吃人”的描写要详细得多。
2. 批判的对象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芥川批判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吃人”的本质,作品表达的是对社会制度及各种现象的反思;大冈批判的是战争对人类的摧残和隐藏在人类深处的利己主义。
1.3
结语
可以说,“吃人”是人类社会行为中最后的一道禁忌,一看到“吃人”二字,便给人一种触目惊心、震耳发聩的感觉。因此,在文学作品中往往通过对“吃人”的描写来达到作者批判不公、警示世人的目的。芥川和大冈巧妙地运用了“吃人”这一主题,对资本和战争的“吃人”本质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作者:陈珍
来源:知网
声明:所有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作者许可不可擅自商用,本文仅供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