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文:点点
“拐卖儿童妇女”是一个令人发指的事件,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因为被拐卖而导致妻离子散。而被拐卖的人,更是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这类题材被不少影视搬到银幕上,比如李杨导演的处女作《盲井》,就是一个很深刻的题材。还有陈可辛导演的《亲爱的》立意也很深远。佳作频出就是为了给世人一个警醒。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人口贩卖》,同样是沉重的“拐卖”题材。
电影被分成了三部分,每一个故事独立成章。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捷克共和国,女人的名字叫做伊莲娜,年轻貌美,却生活得非常艰辛。
作为单身母亲,她必须每天辛苦工作,以便养活自己的女儿。其中,最容易赚钱的地方是酒吧,在那些形形色色的客人中,她可以通过牺牲一点尊严的方式来换取小费。
不同的是,这一次客人的胡搅蛮缠里,有人为伊莲娜出头了。对方非常风趣幽默,介于毛头小子和成熟大叔直接,很容易就获取了伊莲娜的芳心。
恋爱中,女人一般都没有什么智商。因而,在对方提出要去维也纳旅游的时候,伊莲娜想都没想就答应了。殊不知,等待她的并不是什么旅游,而是一场蓄谋已久的人口贩卖。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乌克兰,女孩的名字叫做娜佳。
青春期小女生总是天真的,不知道世界的险恶,想当然的认为出名很容易,如果能赚钱的话就更棒了。
猜中了这一心理后,模特公司盯上了娜佳。在娜佳投来报名表的时候欣然答应,出国培训时体贴的为她解决护照问题。
因为想要给父亲惊喜,娜佳并没有告诉家里人这一事情。
紧接着,飞机起飞,等待娜佳和父亲的,是长达10多年的痛苦离别。
第三个故事,发生在菲律宾,主角叫做安妮。她的『被拐卖』是所有故事中最残酷的一个。
那一瞬间,她的母亲就在她身边,环境也是人来人往的大街,察觉不到任何危险。但也是那一瞬间,什么都不懂的小孩被另一个小孩引到了等待已久的大车上。
三种不同的拐卖方式、三种不同的人生结局。
被拐卖女孩们的结局,大多数是属于接客、卖身的。不管她们有多不愿意,被逼迫的条件下,他们没有选择的权利,也没于选择的资本。
残暴的镜头很多,伊莲娜、娜佳被不同程度的凌辱。
被拐卖前,他们天真的相信身边陌生人,向往着幸福的生活,向往着梦想。实际上,等待他们的是无穷无尽的黑暗。
讲述完被拐卖过程后,影片中另外两个重要的人物出现了。
第一个,是娜佳的父亲。
第二个,是ice里勇敢女探员。
娜佳失去音讯之后,父亲没有颓废,而是更加努力的寻找着女儿,冒着生命危险加入了拐卖集团。
加入集团之后,他见到了各种各样的交易、暴虐残杀。
这些年,他见了不下于500个被拐卖的女孩,她们痛哭、被占有、被虐待。每一个人都会让他想起自己的女儿,每一个都让他的动力更足,不希望女儿受这样的苦。
终于,长时间的努力后他在华盛顿找到了失踪多年的女儿。种种谋划之后,父女两人逃出了危险。
女探员那边,则象征着社会中必存的正义,社会想要杜绝、打压拐卖行为的决心。
对于拐卖案件,她其实是可以不用管的:这不是她的任务,更不是她的职责。
但是,在见到孩子们可怜的状况之后,她义无反顾的投入了这一行为,丝毫不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
据统计,每多一天,就有成千上万的家庭失去自己的孩子。每多一小时,就会有更多的女孩成为被暴虐的性奴。
女探员的存在是社会觉醒:必须有人关注这一事例,也必须有人阻止这些残忍事件的发生。
说回现实生活。
大概是利益驱使,『拐卖儿童』、『拐卖女大学生』这样的事件一直层出叠见不穷。且手法多样,大众完全感受不到对方“想要拐卖的意识。”
这种情况下,光有自身警惕性是不够的,还需要周围人的帮助。
这部电影的出现,没有过多的介绍拐卖手段,而是突出了被拐卖女孩的痛苦生活。
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观众的心理,让观众对这个现象厌弃,厌弃之后愿意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
社会意义比较足,还是比较不错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