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如果说电影是通过光影魔术变幻出的世界,那精神分析剧作为电影类型的分支之一就是直面最真实人性的艺术——真实的过去、真实的伤害、真实的欲望、真实的矛盾冲突、真实的人性。
私以为,看精神分析剧就像睁眼看正午的太阳却感到了彻骨的寒冷,不忍直视却无所遁形。人们不得不在观看电影的同时回忆过去、审视自己和身边的人,甚至会对发生在自己身上并与电影相关的一切产生深深的怀疑。
比如前段时间一美出演的《24重人格》,看完就会让人对原生家庭等因素产生深深地思考。换句话来说,主人公身体里接二连三冒出来的不同人格,只是他对现实的逃避以及对自我不满的表达方式。无论从电影表现手法还是观众解读视角,精神分析剧具有的现实意义越来越大。
更值得欣慰的是,随着精神分析剧和心理学的同步发展,从前那些简单归因的电影也随着弗洛伊德的理论受到越来越多质疑而逐渐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亦正亦邪、对错相融的人物大行其道。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没有绝对的坏人正如没有完美的好人一样,每个人都是天使和魔鬼的合体。
今天这篇文章就从电影表现手法入手,深入分析精神分析剧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职业精神科医生=业余侦探
代表作:《三面夏娃》
据说《the three faces of eve》是根据真实发生过的故事改编而成,这部电影涉及到对人格分裂症患者的关注与治疗。要知道,这类题材在早期的奥斯卡获奖影片里并不多见。
电影情节也相对简单,主要讲的就是一名普通又平凡的家庭主妇因长时间受到头疼、失眠、抑郁等各种各样的折磨故而向心理医生求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医生发现这位主妇的身体里还有另外两种人格——一个理智独立、一个性感放荡。然而后续事件的发展方向居然是这位医生深陷于这位主妇的三种人格而无法自拔。
虽然仔细看下来,整部电影的逻辑架构和人物特征简单明了,而且就电影叙事层面来说,作品也只是着重展现精神分裂的特征。但仔细想想,夏娃的三重人格实际上代表了绝大多数女性的三种社会形象:
eve white代表"小女人"——扮演贤妻良母,恪守三纲五常;
eve black代表"欲女"——于她而言,欲望和放纵至高无上;
jane则代表了社会参与度最高的职场女性——知书达理、大方得体。
而这三种人格的出现情境和话题度一直居高不下的《消失的爱人》非常相像:eve white从小就被严加管教,婚后又一直受困于丈夫的强势,童年的阴影加上婚后对外面世界的渴求催生出了eve black,而她本人又一直在black的放纵和white的羞耻中间痛苦难当。而恰恰是在离婚后,脱离丈夫控制并寻求医生帮助后,那个相对正常的人格jane——既不受父母(black)的牵绊,也不受丈夫(white)的控制的jane才逐渐成为三种人格中的主导。
而早年这种电影的现实意义也相对简单易懂——只有看清并承认自己的内心并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才能求得真正的平衡。
其实第一阶段的精神分析剧还有一个隐藏的比较深的代表作,那就是由科林费尔斯主演的《国王的演讲》。这部电影里的医生也是在与国王相处的过程中发现他的过往和童年都曾带来不容忽视的伤害,从而得出"乔治六世的口吃源于心理障碍"这一结论。
这也是医生引导患者找到真相、面对自己并最终得到治愈的故事,所以大可以将之归类到第一阶段的精神分析剧中。
第二阶段:警察=业余精神科医生
代表作:《孽欲杀人夜》
这是一部典型的美国犯罪片——"警察抓小偷"的固定模式。不同的是,这里的"小偷"是一个变态杀手,警察是fbi探员,整个故事总结起来就是讲述一个fbi探员如何将变态杀手识破并击毙的过程。不同的是,本片侧重于探员如何分析杀手并从其动机和作案过程中揭露出人性的黑暗面。其实说这部电影是惊悚片也理由充分,毕竟用摄像机的角度、灯光的色调、场景的布置以及电影音乐烘托出来的悬疑、黑暗的气氛贯穿了整整两个小时的片长。不同于第一阶段的"自省",这一阶段的精神分析剧更多指向了外在的因素。比如这部电影在将不可饶恕的杀手的阴暗面展现给观众的同时,又对杀手的童年和家庭进行了大篇幅的渲染和强调。也就是说,这部电影将一个人的变态从第一阶段的"自我调节不当"转变为纯粹的弗洛伊德式归因——你看,这个杀手不就是因为特殊的成长环境和过程才"变态"的吗?
但其实这样表达并非在替这类人群找借口,而是在呼吁观看电影的人们重视作为父母和家人的自己给别人带去的影响。也就是说,这一阶段的精神分析剧从"自我修复"转变到了"关怀他人"。
关于这一阶段的另一部代表作《七宗罪》,后面我会单独开一篇文章来详细讲述这部电影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今天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第三阶段:侦探本人=精神疾病患者
代表作:《天使心》
这部由罗伯特德尼罗在1987年主演的电影,虽然在现代人看来情节比较禁不起推敲,而且制作相对简单,但整部电影的情节、灯光调度以及人物表演还是可圈可点的,更难能可贵的是整部电影传达的人文精神。
整个故事的开篇就颇有灵异色彩,一个乐队主唱为了迅速走红而呼唤出撒旦并和他做交易,结果就是魔鬼收了他的灵魂并实现了他的愿望,但这个主唱和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一样——得到以后才开始正视欲望,失去以后才体会追悔莫及。于是他用仪式和另一个人交换了命运,戏弄了撒旦。
紧接着电影演到私家侦探angel接了个活,是一个叫路易斯赛佛的人(罗伯特德尼罗)去找一个名为jonny的歌手。路易斯说,我帮助他走红了,但他没有回报我,我就是想知道他现在是死是活,我只是遵循最古老的原则: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但随着调查的展开,接二连三诡异血腥的事情就发生在angel眼前,且都是他直接或间接造成的。直到最后他才想起来,自己就是那个戏弄撒旦的歌手,只是失忆了。而撒旦之所以找他,就是为了让他自己想起来并重新犯下不可饶恕的罪孽。
而电影最后,当警察对这位侦探(歌手)说,你这罪孽得用火刑时,他自己木然地回答道:
"我知道,在地狱。"
在第三阶段的精神分析剧中,打开正义之门的钥匙就变成了警察(或侦探)对自己的认知和分析。而这部《天使心》就在某种层面上道出了这阶段精神分析剧的内核和真相:一旦执法者和魔鬼沆瀣一气,对犯罪的打击就成了天方夜谭。
而精神分析剧进展到这一阶段,作为观众的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人生最艰巨也是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自我分析,无论是向内深挖还是向外扩展,人们需要再具有清醒认知的岁月里不断前行的同时也要不断回顾过往,在这场与自我的博弈中获胜并最终和自己达成和解,并化解外界一切与自己有关的纷争。
第四阶段:无处不在的精神分析
代表作:《蝴蝶效应》
有些人看完这部电影会觉得有点绕,因为这部电影就像一个拼图一样,越到最后需要记住的细节越多,也才能越接近真相。
故事讲的是一直记得星星点点关于童年的可怕情景,而且这些执念也影响到了他的正常生活,所以他接受心理学家建议,把想起来的事情都记在记事本上,却偶然发现自己可以通过记事本回到过去。 第一次回去后他才清楚记起,那时候的自己做了太多的错事。于是他希望运用自己的超能力改变过去的错误给现在带来的伤害。然而更可怕的是,他一次次的篡改历史让现实世界变得越来越无法挽回——这一切就像蝴蝶效应,牵一发而动全身。
故事的结局很让人唏嘘,他最终穿越回母体并亲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对于这部电影的评价和总结,从2004年到现在一直没有停歇。有人说,这部电影就是在讲"无论更改历史上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将导致一场无法预料到的灾难";也有人说它暗含了宗教命题等等。
但作为一部教科书级别的电影,其意义就在于将精神分析剧两大元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自我分析和寻找外因。
也就是说,当精神分析剧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造成问题的断然不会是一个方面或单纯的一个人,一定是内外因、主客观相互影响、交替前进的结果。
至此,精神分析剧的现实意义得到了升华——人们不再一味的自责或归因,而是可以通过电影的传达和引导从而客观地看待自身以及过往。
就普及性和理解程度来讲,这类电影的教育意义要高于专业的心理学分析——看电影的门槛很低。
写在最后
对于电影发展来说,这类型的作品自始至终都在源源不断地取得好成绩和较高的口碑,比如人们耳熟能详的《沉默的羔羊》《飞越疯人院》《黑天鹅》等等。对于商业来说,这一分支或许是犯罪类型电影的延伸,但随着人们对心理层面和自我认知的逐日重视,这类电影的现实意义也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可以说,精神分析剧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已演变成一种有治疗性效果的文化知识。
在今后的更新中,笔者会单开一个精神分析剧的系列,深入分析那些以《七宗罪》为首的优秀作品的普世价值和现实意义。
今天的科普就写到这里,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