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这篇稿子想了很久,一直没有动笔写。因为女主人公妮可说她本来要跟爱她的ben结婚了,可是突然爱上了后来的丈夫查理,结婚八年才发现她成了丈夫的养料。我不明白,那么厉害的一个女人,为什么会甘愿当另一个人的养料?
不考虑原生家庭这个因素,怎么解释“养料”这件事情呢?说实话,我想了几天都没有答案,周五跟同学们去了一趟山里,我一个人拿着相机东拍拍西拍拍,也没想到什么。刚刚我又把电影重新看了一遍,突然想通了。
有一种女人天生根系发达,她不停地在生长,她需要很多很多养分。她20岁时就因为在《迷情少女》中一脱成名,有了一个对她百依百顺的男友ben,她想跟他结婚的,可是ben不能提供成长的养分,她觉得她的生命苍老,甚至有一部分死去了。▼
她遇到了当时才华横溢的戏剧导演查理,用查理的话说,他20岁就上了《纽约生活志》的封面。他的才华让她的生命有种苏醒的感觉,就像一颗封藏的种子突然被播种到了肥沃的土地上。▼
妮可说她成了查理的养分,也是有道理的,查理从来不想改变生活,除非生活所迫。他虽然很有才华,但当时是电视剧流行的时候,戏剧并不赚钱。人们刚开始时,是冲着妮可去看戏剧的。可是查理的控制欲让妮可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她感到越来越渺小。▼
妮可平时在生活里说的话,成了查理剧中的对白。在婚姻里,妮可的生命力是寄生在查理身上的,她不断生长,她和查理都没有觉察到。
查理天然的觉得妮可的一切都是属于他的,附属品就应该被安排,不能自由选择。查理对身边每个人都照顾有加,其实他从不关注这些人是谁,他们在想什么,他们想要什么。他像一个农场主,农场里种着各式各样的植物,这些植物要按照他的方式生长。
妮可的生长速度是最快的,快到让他有点控制不了,他的农场已经容纳不下她。他没有胸怀让她去更广阔的空间,他心怀嫉妒,他打压她、甚至嘲笑她。他不知道妮可的生命力,足以挣脱他的控制。▼
这一段斯嘉丽·约翰逊 (scarlett johansson)的表情包太真实了,本来被称作性感尤物的她,把一个有点邋遢的怨妇演得如此生动,她的脸真是为电影而生的。
学了摄影后,我越来越喜欢拍骨相好看的人,因为他们能把光线表现出来,不同的光线有不同的情绪。电影中有一个大光比的镜头,表现了斯嘉丽的情绪爆发力。▼
另一个我喜欢的角色是劳拉·邓恩,她恐怕是电影史上最火辣的女律师了,我把她称作“老妖花”,女人真的可以一辈子都美丽。
律师诺拉这个角色的塑造是非常成功的,她打破了律师一本正经的形象,她更像一个心理咨询师。失意的女人其实特别简单,她只是需要一个拥抱,诺拉脱掉高跟鞋坐在妮可旁边,给了她一个坚定的离婚的理由,希望之举。▼
她又是一个营销专家,360°无死角满足客户一切需求,而且让人完全放松,毫不刻意。她还是一个语言学家,旁征博引,在西方,还有什么比《圣经》更有说服力呢?▼
其实婚姻中的冲突和矛盾,说来说去,都是一种不能融合的尴尬。这种题材的电影要想拍出新鲜感和深度并不容易。国产电影这几年用得最多的梗就是“第三者”,观众一般都能猜到剧情怎么发展,导演其实干的是剪辑的工作。
导演用了一种照片墙的方式在讲述这个故事,通过两人的调解信,把两个的特点用几个镜头交待了,比如妮可力气很大,查理拧不开的罐头,经常递到妮可手里轻松搞掂;妮可对待路人很热情,查理从来不在相干的事情上花时间;妮可总是丢三落四,查理却过得井井有条。
在塑造人物个性上,做到了集中发力,这样可以让观众能快速记住人物,并形成代入感。鲜明的人物环境对比,人物性格对比,形成了强烈的戏剧冲突,为这部本来是鸡毛蒜皮的片子增强了戏剧感。
查理缺乏安全感,他必须生活在人群中间,凡是表现查理的镜头时,周围要么充满了人,要么充满了车。▼
婚姻题材的电影多是表现女性的独立和苏醒。妮可信心满满,她有一种天生的人群中心感,散漫、开阔、有自己的见解。就算戴了面具,她的观点仍然能引起整个剧组的关注。▼
剧中另一个人物是他们的孩子亨利,亨利在跟查理和妮可相处时的不同状态,也充分体现了查理控制欲强的个性。作为父亲,他总是不陪孩子玩,但他又要争夺抚养权,为了赢下这场官司,他不惜花光剧团的奖金,把孩子卷进官司。
万圣节本来是孩子的节日,可是他不顾孩子的想法,非让亨利扮成“科学怪人”。▼
人的成长经验很多时候是通过模仿习得的,他生长在一个暴力家庭里,所以一旦遇到无力应对的状况,他就习惯性地采用暴力。他经常会打断别人说话,如果别人不顺从,他就爆粗口,甚至诅咒、表现暴力。▼
剧中有两次关灯的镜头,一次是妮可在看书,他把灯关了,妮可把这个行为定义为“节能”;另一次是在他们离婚期间,查理飞了5000公里去了洛杉矶,在妮可家里,他走的时候完全不顾妮可还在客厅里,把灯关了。这些细节,足够毁了一段婚姻。▼
这样一个“巨婴”男人真的一无是处吗?其实在婚姻里,他更可怜,一个不懂得爱别人的人,其实一无所有。
一个人无论多么有才华、富有,他都不能没有亲密关系,大量心理学实验已经证明,人在解决基本生活保障后,最滋养生命的就是亲密关系。他没有爱给别人,自然也没办法获得持久的亲密关系,从而不具备“复原力”。
整个剧团都依赖他,他照顾每一个人,但他是一种完全的压制,他把剧团的成功和失败都归因到自己一个人身上,说得好听一点是自我中心,其实是自私。所以虽然剧团获得了去百老汇演出的机会,却被停演了,所以妮可说他太自私,成不了大器。▼
妮可却不同了,她虽然反抗母亲,但是她们之间是有爱的。▼
妮可在婚姻中虽然处处被压制,但她完全学会了查理的所有导演艺术和技巧,她不仅成了受人尊重的演员,还作为导演得到了艾美奖的提名。
这就是我为什么用“女人的阴谋”这个题目,作为女性,我丝毫没有贬低的意思,甚至还有几分自毫。“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纵观整个生物界,雌性的生存和适应能力都远远高出雄性。▼
妮可看似不严谨,其实她的自然选择完全符合“适者生存”的法则,她在美貌的20岁嫁给了有才华的查理,通过学习,早就超过了查理。离婚后,她事业蒸蒸日上,这时她又找了一个能陪孩子玩的男朋友卡特。尽管可能是无意识的,我相信她不会特意设计这样的结局,但女性天然地要为生存和发展去适应,这就是“复原力”。
难以想象亲生父亲查理看到继父在陪儿子玩的心理阴影。▼
儿子好像对他很陌生,照片墙上再也没有一张他的照片。他们因为孩子再次拥抱在一起,查理无限忧郁,妮可有些伤感,但她并不失落。她虽已是大导演,名气远在前夫查理之上,但她仍然不假思索地帮他系好鞋带。▼
好了,就到这里。
关于婚姻,说到底是一次生命力的较量。无非三种情况,互助型,两个人都得到生长;牺牲型,一个人会成为另一个人的养分;互毁型,两个人玉石俱焚,这是自然法则。
不管结没结婚,都推荐去看看这部电影,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要融合肯定不容易,如果融合不了,就学会慢慢地去尊重、去鼓励、去赞美,这不是美德,而是生命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