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作者:随芳芳
1950年冬天的长津湖,有一批志愿军在这里长眠。电视剧《三八线》逼真地表现了志愿军化作冰雕的场面,回望这一战,《特赦1959》中的国民党战犯都为之震撼。
在《记忆的力量·抗美援朝》第6集《长眠》中,通过影视片段、专家访谈、亲历者口述,长津湖战役的历史得以生动呈现。
《记忆的力量·抗美援朝》是由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创意策划,北京广播电视台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推出的20集影视剧汇编特别节目,该节目于10月15日起在北京卫视、湖南卫视和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等平台播出。
以“记忆的力量”为主题,抗美援朝历史中的关键事件为线索,节目汇聚相关经典影像片段,重温历史,激发了观众共情、共鸣,亦传递着振奋人心和催人奋进的精神与力量。
跨时空“对话”,挖掘影像中的特殊记忆
朝鲜战争爆发,我国为何迅速组建东北边防军?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征朝鲜,这个重要决定是如何做出的?电视剧《换了人间》《外交风云》中的相关片段或可以准确而生动地回答这些问题。
《记忆的力量·抗美援朝》第1集《抉择》中,来自两部剧的影视片段交叉展示,加上军事专家的分析和史实资料的补充,这段历史清晰地展现出来,简洁有力。
在视觉呈现上,节目融合艺术表达与纪实呈现,在优秀影视剧+嘉宾口述中实现了艺术与史实的跨时空对话。
节目在影视汇编部分选取了众多抗美援朝主题的经典影视作品,包含《换了人间》《外交风云》《彭德怀元帅》《三八线》《特赦1959》等10部电视剧,《上甘岭》《英雄儿女》等6部电影。在经典影像串联叙事下,历史细节变得更为详尽,英雄形象生动丰满。
《初战》《奇兵》《阻击》三集用影视片段串起了志愿军初入朝鲜的战况——两水洞正面迎敌,《三八线》里志愿军迅速歼灭敌军,大涨士气;《奇袭》夜间炸毁康平桥(武陵桥),志愿军的行动紧张揪心;急行14小时抢占三所里,三十八军在《彭德怀元帅》得到了“万岁”表扬。
节目在影视片段的选择上颇为用心,如《换了人间》《外交风云》中毛主席的扮演者都是唐国强,两部剧的片段放在一起毫无违和感。衔接上,节目也侧重故事的连贯性,如《彭德怀元帅》中梁兴初立下军令状,进行排兵布阵,接着一边是《三八线》里志愿军直指德川,另一边是《奇袭》里志愿军去阻断敌人退路。
嘉宾访谈的加入丰富了节目的容量,历史学家补充时代背景、军事专家分析作战策略,方便了观众理解,抗美援朝老兵的口述则把观众从影视剧中拉回现实,感受真实的过往。
此外,节目还使用影视化风格的拍摄手法,加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手稿、志愿军的黄铜小号、毛岸英的小皮箱等镜头,对相关真实历史节点、场景或实物进行了纪录片式的二次创作与呈现。
多重视角,以丰富内容对接伟大精神
《记忆的力量·抗美援朝》中,影视汇编既有上个世纪的老电影,也有近些年的新作品,嘉宾访谈既有第一视角回顾,又有旁观者解读,从多个角度还原了抗美援朝全貌。
从“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到“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再到“烽烟滚滚唱英雄”,70年来,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过往的道路留下深深的印记。《记忆的力量·抗美援朝》是一次记忆的汇聚,一次历史的重温,更是一次力量的启示,以一次艺术创作的创新致敬“最可爱的人”,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已退伍的军人重新加入志愿军,给未出世的孩子起名“抗美”“援朝”;冲锋在一线的志愿军物资不足,只能吃土豆充饥、裹着单衣过冬,艰苦条件下仍然坚持战斗;还有刚刚入伍的志愿军,上了战场哪怕瑟瑟发抖也继续握紧手中的枪……70年后重新回忆起这些事,老战士说“我们有胜利的信心。”他们就是最可爱的人。
将丰富的内容和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凝练在20集节目中,《记忆的力量·抗美援朝》用故事化的呈现提高节目的可看性,嘉宾访谈等纪录片手法的创作丰富内容含量,多方角度展示历史原貌,用浅显易懂的方式为当下年轻人提供了一堂抗美援朝历史课,为当下留下了诸多启迪。
抗美援朝老兵何宗光对节目组表示,“你们做了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让现在的年轻人更好地了解那段保家卫国的历史”。同时,节目收获众多网友点赞:“真的是感受到了伟人们的气魄,胆识和能力,还有无数将士们的付出。”“好感动,一定要牢记历史,泪目,希望我们的小朋友们也记住这一刻。”“作为90后,看得热血沸腾,致敬英勇的前辈,感谢他们做出的牺牲,吾辈当自强,复兴中华,实现祖国统一。”“作为丹东人,从小听父辈讲述抗美援朝的故事,望着家门口的鸭绿江和断桥和朝鲜,内心复杂,希望自己的孩子也不要忘记那段历史。”在丰富影像中,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进一步根植于每个人的内心。
编辑 | 袁鑫笛 叶晨玮